王記
摘要:美育——就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也稱審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著名教育家凱洛夫認為,美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現代教育也要求學校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由此可見,美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如何實施美育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拙見。
關鍵詞:課外實踐;美育滲透
一、讓美育滲透于身邊小事
案例1:一天,我走上講臺,正準備上課,發現昔日亂糟糟的講臺已換新顏。“是哪位善良的小天使把講臺收拾得干干凈凈的?”大家都默不作聲,可能他們也沒留意是誰做的好事。前排有兩個同學用手指向了麗麗。我馬上讓大家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她,并把“善良小天使”的明星牌給了她。從那以后,講臺天天都是整潔的,涌現出了無數個小雷鋒。
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我抓住契機,及時對學生進行美育,取得了教育學生、美化言行的效果。有人說,我們身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而我要說,我們除了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還缺少美的教育。學生有很多閃光點,我們沒留意;有時對出現的美好行為熟視無睹,沒有及時加強教育,讓正能量無法延伸、拓展。雖說美育是審美教育,它本質上也是一種情感教育。我們要從身邊小事去發現美、丑,運用教育手段,幫助學生辨善惡、識真偽,從而達到美化學生心靈、行為、語言、體態,提高學生道德與智慧的目的。
二、精彩的課堂是實施美育的陣地。
案例2:我班有個叫詩婷的女生,以前天天上課睡覺,從上課睡到下課,從春天睡到冬天。家長帶她去醫院檢查,并沒查出什么毛病。自從我接班后,發現她偶爾會聽一會兒,漸漸地她不再睡覺,上課聚精會神地聽課。一天,我笑著問她:“怎么現在不打瞌睡了?”她也笑著回答:“王老師,你的課聽起來有趣。”
教師的勞動是用自己的知識、智慧、品格、言行去教育和影響學生。老師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大多數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如果教師沒有精彩的課堂,拿什么去吸引學生?又怎么對學生實施美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樂和美的滿足的東西,都具有一種奇特的教育力量。出彩的課堂能帶給學生美的享受,他們會感覺一節課的時間過得太快;死氣沉沉的課堂讓學生如坐針氈,度日如年。不同的學科呈現出不一樣的美。語文老師豐富的閱歷、詼諧的語言,讓學生品嘗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數學老師嚴密的推理,讓學生找到攻克難關的幸福感;美術老師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流暢的線條、繽紛的色彩,能把學生帶人仙境;音樂老師妙曼的舞姿、悅耳的歌喉,讓學生賞心悅目……精彩的課堂能帶給學生美的享受,使他們精神愉悅。沒有吸引他們的課堂,就無法完成美育的目標,更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接班人。
三、拓展實踐平臺,讓美育精彩紛呈
案例3:美術課本中出現了一幅亨利·摩爾的雕塑《母與子》,孩子們“欣賞”完畢,我讓他們談談感受。孩子們七嘴八舌,“母親臉不好看,還沒有鼻子、嘴巴”“母親太胖了”……
沒想到好好的一幅作品,在孩子們的眼中卻是這么丑陋不堪,我想這與他們的欣賞水平和對美的判斷有關,他們認為缺少的就是不完美的,抽象、寫意的就是難看的。雖然我給他們講解了作品的表現手法和偉大之處,但他們也只是勉強接受。于是我給他們布置了課外活動:星期天去公園、廣場看一看,把自己認為美的雕塑畫下來或拍下來。孩子們反饋的信息特別多,我看著他們展示的藝術品,故意問他們:“這些雕塑有的沒有眼睛、鼻子,有的黑漆漆的,有的四不像,美嗎?”“當然美了,你看他們的姿勢優美,像在奔跑。”“這些銅像雖然有點黑漆漆的,但你看他們的神態、動作都栩栩如生,像一群人在竊竊私語”“這四不像能激發我們的想象”……我再讓他們去評價亨利·摩爾的《母與子》,這次他們說出了很多美的地方。
看來這次課外實踐活動讓孩子們收獲不少,他們廣泛接觸到了課堂中沒有的豐富多彩的藝術品,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了美,發現了美,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欣賞水平,獲得了美的享受,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美育教育過程。實踐活動帶給學生的體驗比課堂更深刻,它既是美育教育過程,也是情感體驗過程,更是智力提升、品格形成的過程。英國哲學家斯賓塞在《教育論》中指出:沒有油畫、雕塑、音樂、詩歌以及各種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樂趣會失掉一半。兒童成年后,具有同樣財富、工作的人,接受過美育教育的人生活的質量、生命的價值會更高、更美。因此,我們要多為孩子們創造實踐平臺,讓他們更多、更好地接受美育教育。
四、結語
美育存在學校、社會、家庭,美育有藝術之美、言行之美、品德之美,發現美是美育,欣賞美、體驗美、感受美、創造美也是美育。教育工作者要成為有心人,在思想上重視美育,教學中貫穿美育,行為中體現美育,讓美育滲透在我們的教學中、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劉新.新時代美育在立德樹人中的效能[J].美育,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