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馬曉霖

基督教不斷塑造和影響著韓國的社會和政治生活。圖為2021年11月韓國高考前夕,首爾某教會舉行祝愿考生順利通過高考的祈禱會。
2022年北京冬奧會堪稱完美。但中國朝鮮族代表在開幕式上身穿傳統民族服裝出場,以及韓國短道速滑運動員犯規被罰等事件,一度引發了韓國社會中狹隘民族主義和厭華情緒的再次高企。人們還注意到,韓國社會蔓延不正常的對華負面情緒的時候正值該國大選的最后階段,選舉政治也成為這種情緒的推波助瀾者。
北京冬奧會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加,唯獨韓國出現輿情風頭,這并非偶發事件,而是韓國對華負面情緒冰山一角的展露,也是中韓兩國民眾特別是青年網民在網絡空間持續對峙、互相攻訐水漲船高的必然結果。
2021年7月韓國民調公司和媒體聯合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韓國國內對華負面情緒已大幅上升,中國取代日本成為韓國人“最不喜歡的國家”。韓國社會主體長期激烈反日,這次調查堪稱顛覆了歷史,說明韓國社會對華情緒產生反向逆轉。這項調查還表明,韓國社會對華負面情緒代際差異很大,年紀越輕越“仇華”,年紀越大則越“仇日”,20歲和30歲兩個年齡段代的青年是對華負面情緒的核心群體,而他們恰好是網絡空間的活躍和主力用戶,也是最關心家國大事、最容易被煽動和誤導的“沖動一代”。
通過系統考察和分析可以發現,韓國厭華情緒成因非常復雜、多元,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等方面的,也包括輿論互動;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既有熱點問題組成的表面因素,也有宗教、價值觀差異乃至文化認同疏遠的深層因素。
前述調查顯示,韓國人對華負面情緒成因中現實問題較多,集中在所謂環境惡化、疫情擴散、漁業糾紛和網言網語等四大焦點。其中認為中國是“黃沙和霧霾問題”源頭的占89.4%,認為“中國應對新冠疫情暴發不力”的占86.9%,認為“中國漁船在韓國海域非法作業”的占84.3%,因為“中國網民的厭韓表現”的占80.0%。這一民調顯示,韓國民眾有“受害者”心理,而把一些問題歸咎于中方。
韓國對華負面情緒成因也有遠近歷史問題,認為中國是“新冠疫情源頭”的占87.3%,認為中國在“薩德”問題上采取“限韓令”的占78.9%,因為中國開展“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工程”的占72.7%,因為朝鮮戰爭的占72.5%。
韓國社會這一輪厭華情緒是從“薩德”糾紛乍起而急轉直下的。中方對“薩德”入韓采取反制措施,韓國卻反過來指責中國“以強凌弱”等,致使中韓關系出現前所未有的下滑。在政治領域,中韓關系由2015年的“歷史最好時期”直接跌入谷底,兩國間帶有官方色彩的交流活動大幅減少。在經濟領域,雖然正常的貿易往來仍然保持,但與部署“薩德”有密切關聯的樂天集團等韓國企業則遭到抵制。在人文交流方面,韓國旅游經濟因中國游客減少(后期新冠疫情也是重要原因)而遭受重大打擊,損失達到6000億韓元,導致部分地區店鋪關閉或推遲營業;大量韓國影視歌舞作品和明星在中國市場遇冷受限,“韓流”變成“寒流”。
跳出上述眼前的和表層的因素,韓國社會的厭華情緒還有諸多長期形成的、具有相當基礎、甚至結構性內涵的深層因素。
需要看到的是,基督教文化的強烈影響導致韓國社會向西方價值觀和政治立場傾斜并看齊。二戰后,韓國與美國結盟,并依托美國資本和技術進行現代化建設,這個過程成了韓國社會逐步西化和美國化的過程,基督教也隨之強勁滲透到韓國社會,并出現爆發式擴張,逐步取代了延續千年的儒教、佛教和薩滿教,成為影響力最大的精神信仰和文化體系。韓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基督教國家,西方教派的影響十分突出。韓國基督教會組織嚴密,秉持民族主義立場,致力于教義的本土化,建立了一整套基督教擴張機制,并積極進行海外傳教活動。韓國人口約為5200萬,目前已有基督教新教教會約6萬個、教徒約900萬人,天主教會1100多個、教徒約400萬人,是僅次于佛教的第二、第三大教派,其他基督教小教派也多如牛毛。很多民眾將民族振興的希望寄托于基督教信仰?;浇桃残纬梢还删薮蟮纳鐣α?,不斷塑造和深刻影響著韓國的社會和政治生活。
基督教力量的壯大,特別是中青年人的宗教狂熱,使不少韓國人從文化心理上增加了對美國和西方價值觀、國際觀的認同,甚至以宗教傳播名義參與美國的“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從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至2017年,不斷有韓國人在中東、中亞被綁架、斬首或被批被驅逐,向世界揭開了韓國龐大基督教傳教力量的冰山一角。據相關統計,截至2010年末,韓國共有基督教傳教士2萬余人,在世界同類群體中位居第二,足跡遍及世界169個國家和地區,甚至向中國多個城市大幅度滲透。
韓國傳統社會的基督教化和西方化,使越來越多的民眾特別是青年教徒日益三觀重組,親美親歐,進而脫離傳統中華文化圈,夢想推動韓國從文化和宗教上“脫亞入歐”。韓國極右翼議員的資金和動員力量也大多來自基督教勢力,他們通過YouTube、牧會活動、光化門集會等擴散韓國國內的厭華情緒,以此引導韓國年輕人對中國的看法。
還須看到,在韓國年輕人中形成了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差異及民族主義傾向。五六十歲以上的韓國人尚屬于漢字文化圈的一代。在他們的青少年時期,韓國大部分書籍還使用漢字書寫。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上大學的韓國人大都讀過一些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書籍,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情感上的紐帶感,盡管當時冷戰仍在持續、中韓尚未建交。而20~40歲一代的韓國人成長在韓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繁榮時期,他們更多以自我為中心看待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認為西式的思維方式和邏輯理論更加適合自己。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屢屢被灌輸“中國威脅論”,也沒有接受過漢字教育,對中華文化缺少親近感。
中韓兩國在歷史上同屬儒家文化圈,為尋找民族主義根基,韓國一些年輕人在某些時候還會刻意與中華文化進行切割,拉開與中國的距離。
自2021年起韓國即進入新一屆大選階段。從韓國選舉政治的一般規律和特點來看,對外強硬、對內民粹是致勝法寶,而這兩點恰恰可以對應近期中韓關系的“政冷經冷”狀態。幾個黨派候選人大秀強硬,紛紛指責中國,用以吸引激進且對政治更關心的中青年選民,客觀上激發了厭華氣氛的高漲,并反向打壓和遏制了親華友華的溫和理性聲音。
新當選的候任總統尹錫悅在競選期間曾持續猛烈抨擊文在寅政府的對華政策,并重提“薩德”舊案,以此點燃“愛國抗華”的民族主義情緒,激化選民厭華、親美、和日的態度,拉攏搖擺選民。尹錫悅甚至發誓,一旦當選上任,就將追加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宣稱部署“薩德”是韓國本國事務,關系到國家主權,別國不應干涉。這些言論使被擱置的中韓“薩德”紛爭重新泛起,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民眾特別是青年人對中國厭惡值的攀升。

農歷春節前夕,韓國首爾小朋友學習春節拜年及祭祀禮儀。但韓國一些年輕人對中華文化愈益缺少親近感,甚至刻意與之切割。
國民力量黨黨首李俊錫也在對華問題上持續發力,不斷炒熱中國話題。他把香港“廢青”的亂港行為歪曲成“民主運動”,揚言韓國政府應當對抗“民主世界的敵人”,宣揚對中國應采取更強硬的立場。觀察家們認為,李俊錫別具一格的話語方式頗受韓國青年欣賞和追捧,他儼然成為新生代的領袖。由于他對青年人的超級影響力,其反華黑華立場無疑也加劇和固化了韓國年輕人對中國的負面情緒。
今年是中韓建交30周年,韓國社會這種對華負面情緒顯然有悖利用這一契機提升兩國關系的希望。文在寅總統曾表示:“反華情緒的主體是年輕人。年輕一代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年輕一代的態度對于兩國未來的合作至關重要,中韓年輕一代需要增進理解。”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俄烏沖突將對世界格局和地緣關系造成重大影響的背景下,尹錫悅政府將于5月上任。在競選后期及當選后,他的對華態度呈現出一定積極變化的傾向。他在接到習近平主席的賀電時,表示愿與中國就雙邊和國際地區問題不斷深化溝通與合作,稱國民力量黨始終重視韓中關系,并堅信韓中關系必將“再上新臺階?!逼湔先魏髮⒉扇『畏N對華政策,將對韓國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對華認知有何影響,非常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