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姣 李佳鈺
摘要:我國素來重視榜樣對大學生行為和精神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但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當前大學生榜樣教育面臨著教育效力衰退的困境。為此,本文以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探討其對大學生榜樣教育在選樹榜樣、教育方法、教育實踐及教育機制方面的啟示。
關鍵詞:社會學習理論;大學生;榜樣教育;實效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大學生的榜樣教育也出現了一些急需解決的新問題。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改進榜樣教育觀念,改革榜樣教育方法,豐富榜樣教育實踐活動,繼續完善大學生榜樣教育機制。
一、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概述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主要由三元交互決定論、觀察學習論和自我效能感三個部分構成,在三元交互決定論中,班杜拉反對將人和環境作為影響行為的獨立因素,也反對將人和環境看成是相互影響并且是決定行為的因素。
觀察學習論認為如果人只能通過不斷試錯來獲得認知,那么學習不僅吃力,而且也危險。幸運的是,人可以“從觀察別人中形成了有關新行為如何操作的觀念,這一編碼的信息在以后場合中就作為一個行動的向導”,當編碼信息被強化后,學習者能主動地對自身行為進行調整。班杜拉將學習者復現示范行為主要分為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和動機過程。
自我效能感理論認為個體對某種行為能否達到自己預期結果的主觀判斷,主要來源于個體情緒,成敗經驗,他人示范,言語鼓勵等,會對行為選擇和行動強度產生影響。
二、當前大學生榜樣教育效力衰退的主要原因
榜樣發揮著示范作用,能幫助樹立正確觀念。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發展,榜樣的示范作用減弱,大學生難以從榜樣身上汲取滋養。
(一)注意過程:示范原型不易激發大學生注意
在注意過程中,示范原型特征以及學習者特征都會影響注意強度和深度。目前高校選樹的榜樣固然是值得模仿的先進典型,但榜樣對大學生起的注意效果日漸式微,原因在于這些“完美”的榜樣割裂了與大學生的關聯性。當下的大學生更加理性務實,過于“完美”的榜樣難讓大學生信服,這削弱了大學生對榜樣的認同感和情緒誘發力。另外,由于當下大學生更加關注當下自己所承擔的任務,他們對榜樣所獲得的精神性獎賞并不感興趣,而更希望獲得物質性獎賞。
就三元互換理論來說,個人、行為、環境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注意過程中也要重視利用好大學生個體的感情意志、情緒觸發點、過往經驗等內在因素。從校園榜樣看,目前選樹的榜樣對大學生的意志和情緒感染較少,忽略了大學生多元個性發展的需求。
(二)保持過程:多以言語編碼以為主
榜樣教育具有生動性、形象性和滲透性的特點,選用多樣的教育方式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對榜樣形象進行編碼,以增強保持過程的持久性和記憶的完整性。當前大學生的榜樣教育,雖然形式上比以前豐富了,但本質上還是以灌輸宣傳為主。對保持過程來說,灌輸宣傳易形成表象記憶,而這種記憶形式持續性較差,完整性削弱,復雜信息不易儲存。因此單一的宣講形式無法獲得有效的保持效果。另一方面,雖然多樣的教育形式為大學生榜樣教育創設了有利的環境,但創設的教育環境缺少了與人、行為的交互性。機械地宣講忽視了大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無法真正解答大學生的困惑,同樣不利于維持對榜樣形象的記憶。
(三)動作再現過程:注重精神闡釋,忽視行為引導
班杜拉認為,人難以一次性將觀念轉化為正確的行動。因此,榜樣教育是促進知行合一的教育活動。目前在開展榜樣教育時,忽視了對大學生行為的糾正引導,導致大學生認為榜樣行為對自己來說是虛無縹緲的,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首先,榜樣教育缺乏行為引導意識,原因在于榜樣教育大多止步于宣講學習。其次,活動組織忽視長期性和常態化,活動組織形式化。學習和調節行為不是一次性活動,而是長期性活動。由于大學自由度較高,學生自主性較強,使實踐活動充斥著形式主義之風。因此,只有讓學生將學習到的行為和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多次重復的進行演習和操作,同時做好評估和反饋工作,老師加強引導和矯正,才能讓榜樣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四)動機過程:效仿動機功利化傾向
人選擇行為的誘因主要是通過自己對預期結果的主觀判斷進行。如果個體觀察到榜樣行為結果與自己的預期結果相符合,那么自我效能感就會提高,復現行為的可能性也會增強。隨著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的侵入,許多模仿榜樣行為的動機充斥著功利化色彩。雖然功利化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從長遠看并不利于大學生自我道德發展。模仿榜樣的誘惑力更多來源于物質上的獎勵,而不是精神上的獎賞。這里面不僅有學校導向錯誤的問題,也有大學生觀念錯誤的問題。一方面,一些學校設立硬性的評獎評優要求,使得學生不得不完成相應的志愿服務時間,而完成效果卻不得而知。另一方面,這些榮譽稱號意味著有更多升學和就業的機會,因此學生又不得不去爭取。
三、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對增強大學生榜樣教育效力的啟示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在解釋學習者的模仿行為時,不僅重視學習行為獲得系統和操作系統,還重視影響行為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對解決大學生榜樣教育效力衰退問題具有理論借鑒意義。
(一)以大學生作為選樹榜樣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班杜拉認為,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關系。因此,高校要轉變追求“完美”形象的選樹思想,以大學生當下所承擔的任務和內心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樹立多樣化的榜樣形象。首先,遵循實事求是的教育原則,客觀真實地反映榜樣實際。其次,要發揮榜樣的現實獎賞功能。要從大學生當下實際問題出發,因人而異從學習,生活,就業,近期目標,長遠目標等方面幫助大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榜樣,提高模仿的可能性和現實感,幫助大學生解決自身的思想困惑,調節實際行動,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最后,大學生在重視學業的同時也擁有著許多愛好,展現著多種能力。為此高校可以豐富榜樣類型,選樹在行為習慣,生活技能,待人處事,文藝愛好等方面有突出表現的教職員工和學生為榜樣。
(二)拓展榜樣教育的方式方法
觀察學習理論認為,表象系統、語言系統和演習都能增強保持過程的持久性和記憶的完整性,教師應當采用多樣的教育形式讓榜樣生動形象起來。首先,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短視頻、紀錄片等影像,讓學生觀察榜樣行為,使其在腦海中形成表象復本。在生活上,教師要以身示范,為大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榜樣學習環境。其次,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通過課堂發言和演講的形式讓大學生自己通過語言來闡釋榜樣行為和精神,在語言符號的幫助下,能對榜樣進行細化記憶和加深理解。最后,可以通過演習增加熟練度和保持時間。比如通過社會調查,角色扮演,話劇表演,情景模擬等形式預演榜樣行為。
(三)豐富榜樣教育的實踐活動
榜樣教育實踐活動是榜樣行為和精神的再現過程,這個過程可以讓大學生增強自我效能感,幫助大學生做到知行合一。通過有計劃的、長期穩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完善記憶符號,強化示范行為,調節不良行為。比如,運動會、宿舍環境比武、科研活動等,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調節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最后,在踐行榜樣教育實踐活動后,要注意對實際活動進行及時的評估和反饋,以幫助大學生及時認識自身不足,以及促進日后活動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提高活動成效。
(四)改革榜樣教育機制
面對效仿功利化傾向,班杜拉在對行為誘因進行討論時提到,僅賦予物質獎賞是禁忌的。因此,高校在榜樣教育中要善于關注和使用不同的誘因,設立合理的獎勵機制。不管是學習成績優異,道德品質突出,還是才華出眾的榜樣,都應該受到平等的對待和獎勵。在獎勵措施上既要注重物質性獎賞,也要注重精神性獎賞。其次,改革榜樣評價體系。完善評價程序,設定科學的權重系數以及等級指標,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最后,完善榜樣權益保護機制。當榜樣權益受到侵害時,高校應該及時出面保護,樹立“好人有好報”的思想,為大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愿意主動向榜樣學習創造有益環境。
參考文獻:
[1](美)阿爾伯特·班杜拉著;陳欣銀,李伯黍譯.社會學習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8.
[2]張惠明.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下的養成教育實踐[J].新課程研究,2021(22):2.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0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習近平家風觀引領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0LSZ05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李海姣(1995—),女,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李佳鈺(1998—),女,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