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美香
【摘要】小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學是非常關鍵的。想要更好的理解語文知識,掌握課文的內容,就需要掌握朗讀課文的能力。朗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本內容、掌握語文知識。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手段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積極與學生和家長交換信息,給學生提供更好的閱讀環境,鼓勵學生能夠更好的表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學生才能在成長過程中發揮表達能力的優勢,具備更好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朗讀能力培養;案例分析
小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勇敢表達自己見解的基礎之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扎實的朗讀技巧,這是提升學生閱讀水平的有效方法。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要從具體的內容著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設計朗讀空間,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下面以五、六年級的語文教材中的若干不同課例為例,輔助論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幫助學生提升朗讀能力的實效性。
一、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文章本身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表達的,學生在學生語文課本中的內容時,這些內容其實大都來源于生活。所以教學活動中,教師也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引導學生進行有情感的朗讀,通過調動學生的聽覺、嗅覺、觸覺、視覺等多個感官輔助學生進行朗讀,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的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閱讀中,嘗試將真情實感融入其中,再根據實際情況展開朗讀,結合自身生活經歷進行有效的閱讀,更深入的理解課文的內容。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因為充分的融入到環境中而受到激發。這樣的教學活動不至于非常死板,學生本身也有足夠的興趣和熱情。比如,在學習五年級語文上冊《桂花雨》課文時,教師可首先完成教學任務,然后帶領學生一起進行閱讀。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或是帶著學生到桂花樹下進行現場朗讀,或是購買幾支桂花插在教室作為道具展開閱讀教學。微風習習,桂花的香味自然而然地營造出了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們在桂花的幫助下進行《桂花雨》的朗讀,自然很容易將嗅覺、觸覺、聽覺和視覺融入到朗讀中,真情實感融入之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幫助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這樣,學生就能很好的掌握所學知識。
有條件的教師可以向學校申請,在合適的時間,在班上選出代表,參與到課本中提到的“搖桂花”環節,讓學生真實感受搖桂花的樂趣,搖下來的桂花可鼓勵學生動手做成茶、香包、桂花糕等。這個過程,直接幫助了學生感知生活的同時也愛上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甚至能夠有感情的背誦課文,相信對學生而言,這也是一場終身難忘的體驗。在這些體驗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就能夠完全徜徉在閱讀的海洋中,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這份興趣直接幫助了學生愛上語文閱讀,也提高了語文朗讀的有效性。
二、課文內容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小學教學階段對學生的心智發育非常重要。小學生的心智發展過程是活躍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馬行空”,具備自己的特質。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在進行語文朗讀能力培養的同時,根據學生特質的差異和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有目的地設計與學生匹配的課程教學方案。設計過程中,可根據課文內容的長短,培養學生養成不同的朗讀習慣。在古詩類的教學活動中,首先,教師需要對古詩進行講解,有目的地帶學生去理解、強化;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反復的朗讀,幫助強化學生的熟悉度,進而輔助學生更好的背誦。在篇幅相對較長的課文,教師可嘗試帶領學生先認識課本中的生字和難易理解的內容,然后再鼓勵學生自行朗讀,總結課文中的信息,這樣自我學習的過程就能很好的幫助學生進行朗讀,也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受教學過程中,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進行學習,學生自己也能夠受益。比如,在學習六年級語文上冊《七律·長征》的過程中,教師可先交代背景,課文中已經給出了部分的背景,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適當的延展,讓學生明白其中的故事,然后帶著學生去理解、強化,讓學生閱讀時眼前能夠浮現出整個現場。最后,教師再帶著學生進行反復的朗讀,反復的品味詩詞中描述的畫面,逐漸將自己的情感賦予其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詞,掌握朗讀的快樂。又如,在進行六年級語文上冊《宇宙生命之謎》這類課文的閱讀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首先對學生可能不懂的詞匯進行講解,然后鼓勵學生自己投入閱讀的過程中。這篇文章本來就是略帶科技感的題材,所以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自己沉下心去朗讀,去感受作者描繪的場景,真正將自己置身宇宙和生命之中,感受人類的渺小和大自然的遼闊,從閱讀中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可貴和自然值得敬畏之處。
三、個性閱讀幫助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
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前對文章是比較陌生,尤其對篇幅較長的課文,學生很難有興趣獨立完成閱讀。但教師可根據小學生本身的活躍思維,進行個性閱讀。如:創設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情景,幫助學生更好的進入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有興趣深入閱讀課文。比如,六年級語文上冊《少年閏土》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閏土的年齡和學生本身相差不遠,但是閏土所在的環境和學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幫助學生更好的閱讀?有興趣的閱讀?就非常需要教師進行個性化的朗讀。首先,成片的西瓜田是現代學生很少能接觸到的,教師可根據這點,制作合適的幻燈片輔助教學,讓學生真實感受到成片瓜田的實際情況。然后,瓜田中,閏土刺的猹是所有學生可能都沒見過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有必要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明白這種動物的樣子和特性。最后,閏土刺猹的行為可能是學生無法理解的,因為現在的學生對小動物有保護意識,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這個行為。只有講解明白之后,學生才能夠很好地理解課本中的情景,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分段朗讀、全文閱讀,他們就能夠更好的理解課文。同時,鼓勵學生積極的交流,分析和他們年齡相差不大的小伙伴身上的特質,從側面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朗讀,提升學生感知能力。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所以學生的朗讀能力離不開老師的細心培養和精心引導。在實際教學環境中,教師還有很多空間去完善和豐富,不局限于以上內容。但是學生的朗讀能力離不開教師多元化的、反復的訓練,并引導學生帶著情感和思考進行朗讀。教師在結合實際進行講授時也應該不斷總結,不斷提升,才能幫助學生盡快掌握這項重要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能力培養的有效性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2,01(2):112-113.
[2]遇淑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能力培養的有效性[J].文理導航, 2021,15(3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