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楠
內容摘要: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流傳到我國后快速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學術界通過多元視角對相關作品和人物進行綜合評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強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能拓展學生視野,助力其了解文化差異。通過《威尼斯商人》英文作品簡介,對其進行系統梳理,能有效得知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以此加強對語言文化的進一步研究和關注。《威尼斯商人》英文作品中的人物活靈活現,提升跨文化意識,強化對相關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能進一步認知英美文學。
關鍵詞:《威尼斯商人》 英文作品 人物形象 文化差異
《威尼斯商人》翻譯到我國時間較早,這一作品是我國研究較多的外國文學,非常具有文化代表性。學術界曾多次對劇中主要人物進行分析和研究,雖然目前對文中的三個主角尚未形成統一意見,但經過多年研究,不難發現劇中的人物多為復合形象,這也使作品層次十分豐富。通過這部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學了解其背后的語言與文化,能加強對英文作品的深入剖析,也能以此強化對語言文化的進一步認知和了解,從而以多維角度探究英美文學作品。
一.《威尼斯商人》作品簡介
深入了解《威尼斯商人》創作背景與故事概要,加強對其創作年代的深入分析,有利于了解《威尼斯商人》的誕生背景,也能對故事進行更深入的剖析和理解。通過查閱知網相關文獻,不難發現,眾多專家與學者對《威尼斯商人》的研究較為廣泛和全面,這足以說明作品的魅力。不同學者研究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結論也會有所不同,但所有學者都會基于作品的創作背景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只有基于創作背景進行研究的學者,才能得知作品的深層次含義,體會作品魅力,感受語言背后承載的文化。
1.創作背景
《威尼斯商人》創作于1595年,這時正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羅馬復興時期,而意大利屬于商業中心,吸引不同國家和宗教的人到此發展。《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曾說:“威尼斯的繁榮依賴各國通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使思想運動開始萌芽。文藝復興本身提倡自由,期望能構建合理的秩序。這一時期,英國開始發展資本主義,文章中的高利貸資本便是對當時社會矛盾的闡述。
2.故事概要
《威尼斯商人》涉及宗教、政治、友情等多方元素,這也是導致其頗具爭議的主要原因。作品是講述安東尼奧為幫助好朋友追求喜歡的女子,忍受宗教差異和種族歧視向夏洛克借貸,二人簽署協議三個月內歸還本金,不得收取利息,但如果逾期還錢,夏洛克可以從安東尼奧身上割取一磅肉,后來安東尼奧沒有按時還款,夏洛克堅持割肉還債,最終鬧上法庭。法庭中三位主角的斗智斗勇是作品的高潮階段,最終鮑西婭利用詭辯獲得了勝利,還剝奪了夏洛克的宗教信仰,并沒收其全部財產。這部作品具有一定批判性,后期學者也對相關內容有較多爭議。通過深入分析人物形象,能強化對作品場景的還原,從而進一步理清人物關系,解析人物形象,探究作品的深層次內涵。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深入了解語言與文化間的關系,對《威尼斯商人》英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入剖析。可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性,也能打破文化交流障礙,根據其時代背景加強對作品的深入研究。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期望提升對作品認知的準確性和客觀性,也是希望了解語言與文字背后的多元化文化。不同的文學巨著具有不同的文化魅力和語言魅力,了解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加強對二者的協同研究,可真正促進作品研究邁入新的時代,也能加強對作者表達內涵的深入感悟。
1.文化影響語言
語言與文化一直密切相關,文化會影響語言表達形式,因此語言屬于重要的文化,能體現民族精神和民族特征,也能體現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語言學習時必須深刻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才能提升表達的準確性。缺少對文化的理解,會導致語言溝通出現障礙。一般國人講究含蓄,語言結構和表達形式也相對含蓄,而西方人更加奔放,因此其語言也相對直接。想要深入研究《威尼斯商人》,必須加強對語言背后文化的了解和認知,才能提升分析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將英美文學閱讀提升到新高度。通過《威尼斯商人》,感受其文字和語言背后存在的文化,能提升文化預見性,也能為跨文化溝通交流奠定良好基礎。
2.語言屬于文化的載體
人們通過語言溝通和交流,也通過文字分享文化。由此可見,語言屬于文化的載體,不同詞匯組合會表達不同的意義和含義,語言學習和研究過程中要掌握其詞匯和語法知識,更要熟悉相關的背景和風土習慣,才能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從各國的語言差異感知其背后存在的文化差異。文化無國界,文化傳播和發揚過程中可通過不同文字加強表達,但在表達過程中,必須提升對其深層次內涵的認知,才能提升表達的準確性。《威尼斯商人》有很多翻譯版本,但由于文化差異,在翻譯過程中會運用很多翻譯模式進行翻譯,故此,對其人物形象進行具體分析時,閱讀原文才能更好的理解英文作品,強化對人物形象的進一步認知與理解。
三.《威尼斯商人》英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解析
《威尼斯商人》英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夏洛克、安東尼奧和鮑西婭,以多維角度加強對不同人物的性格分析,可了解不同人物都具有立體化特征,沒有單純的好人,也沒有單純的壞人,所有主人公都是復雜形象的集合體,這也說明作者的筆力深厚。作者通過多元化事件和書面語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三位主人公,這三位主人公代表不同的深層次含義,是對人們的警醒,也是對當時社會的暗諷。特殊背景下產生的英文作品被賦予了時代韻味和內涵,三位主人公的復雜形象也充分闡述了個體的復雜化和立體化。解析作品人物形象能加強對作品的進一步了解,也能進一步認識作者筆下的夏洛克、安東尼奧和鮑西婭,并在他們的人生悲喜中感受人間百態。
1.夏洛克
《威尼斯商人》這一作品演出過后引起了觀眾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很多譯者開始對相關作品進行翻譯,這也為其以后研究埋下伏筆。20世紀30年代,便有學者開始對《威尼斯商人》進行研究和評價,當時學者普遍認為這部作品中蘊含著深層次的人道精神,雖然夏洛克是一個反面形象居多的人物,但這也與其民族有關。夏洛克因種族歧視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值得同情,這一人物的兩面性也被后期學者廣泛關注與研究。通過對全文進行閱讀,不難發現夏洛克愛財如命,且性格狠毒,斤斤計較,這也能體現當時的資產階級精神。我國在特殊時期外國文學的相關研究和分析工作不得不中斷,經過特殊十年后,英美文學的研究也到達蓬勃時期。夏洛克雖然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但作為被歧視的猶太人,面對民族不平等狀態,不難理解他的殘酷和陰險。通過對第四幕的法庭矛盾進行深刻分析和還原,能加強對這一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具體認知和了解。視財如命是夏洛克的本質和本性,但他與另一個主要人物安東尼奧的矛盾還包括種族矛盾。從種族層面來看,夏洛克是被歧視和壓迫的。前期對夏洛克特點進行分析,普遍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夏洛克的種種行為屬于種族復仇行為,也能表明對種族歧視的無言抗爭,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夏洛克的性格形成有情可原,甚至將其作為民族英雄來看;另一種直接將夏洛克定義為吝嗇自私的惡漢,部分學者認為其遭受種族歧視不是他邪惡的主要原因,不能將其解讀為悲劇人物。以承擔磨難的安東尼奧為例,這一人物歷經磨難卻絕處逢生,才能作為悲劇人物的代表。也就是說,部分學者認為,雖然夏洛克遭受種族歧視,但這不是其喪失底線的借口,不能因同情而喪失立場。而后期當人們對作品和人物的研究不斷深入時,發現夏洛克其實是具備雙重性特征的,以其放高利貸來看,這是一個殘忍的剝削者,但他同時又是人權的捍衛者,在捍衛過程中無疑是正義的。莎士比亞文中的夏洛克性格十分豐富,作者將夏洛克的性格刻畫的活靈活現。通過前期對夏洛克人物形象進行深入解析,可以得知這一人物的負面性格相對突出,這也使其正面性格相對不明顯。夏洛克本身具備多面性,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但也絕不是一個十足的惡棍。近些年來圍繞夏洛克的分析十分多元化,那也說明其性格的復雜性,需要研究人員加強對作品和背景的仔細甄別,才能盡量還原出接近于人物的形象。
2.安東尼奧
在對《威尼斯商人》這一作品進行研究時,不難發現,安東尼奧與主人公夏洛克明顯不同,這一人物屬于正面人物,也是資產階級中的“好人”。前期研究認為,安東尼奧多愁善感,但卻寬宏大量,其善良和慷慨的形象,也能表現其俠義精神。后期學者認為對安東尼奧形象的描述,是對商業資本家的進一步美化,但不可否認作品中的安東尼奧屬于理想的好人形象,其俠義精神和美德進行有機融合,匯聚了仁慈、有愛、崇高等多種品格。但安東尼奧并不屬于完美形象,雖然其屬于正面人物,但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小毛病,但仍不影響其正義形象。作為正義的化身,其與夏洛克形成鮮明對比。但是安東尼奧身上存在的“毛病”也不可忽視,作為種族歧視的執行者,安東尼奧身上也有資本家的剝奪性。例如,安東尼奧的巨大財富是在殖民地中剝削人民所得,這一人物對高利貸者進行大肆反對,但其在威尼斯市場的行為卻說明他是一個種族歧視者。后期隨著研究不斷深入,不同學者開始對安東尼奧持不同觀點,有的學者認為安東尼要無償借貸是想借機提升社會地位,這一收買人心的行為并不代表他不愛錢。相反,安東尼奧的錢是從殖民地人民手中搜刮而來,沾滿了人民的血與汗,這也說明安東尼奧的性格也有其復雜性,他所謂的完美是與夏洛克進行對比的,夏洛克的反面形象突出了安東尼奧的正面形象。這兩個主人公作為矛盾沖突的雙方,性格都是復雜的。雖然安東尼奧的形象與夏洛克相比相對平面化,但通過深入分析,能發現這一人物的深刻性,這也使這一人物形象變得深奧和復雜,值得深入探析和研究。通過對莎士比亞的文字進行深入分析,能發現作者有美化這一角色的意圖,如果單純將其作為人文主義理想者,他應該平等待人,不應該種族歧視,但恰恰相反,這一人物幾乎想盡一切辦法撈錢,卻要將自己裝飾成仗義疏財的模樣。通過對《威尼斯商人》進行反復和研究,筆者大量查閱知網關于這一作品人物形象的文章。通過查閱相關人物形象分析的文章,筆者覺得王文在文章中對安東尼奧的評價相對中肯。王文認為安東尼奧是重視友情的,但這并不代表其為人真誠,相反他的性格中有虛偽,還會恃強凌弱。安東尼奧的復雜性也使其人物性格相對豐富,這也能顯現莎士比亞的文字功底。通過對文章寫作背景進行進一步了解和探究,不難發現安東尼奧是資本社會主義下的人物縮影,不能對他進行一味唱贊,但也不能徹底否定。
3.鮑西婭
鮑西婭這一人物與安東尼奧相比更加立體化,十分生動和鮮明。鮑西婭機智勇敢,為了幫助丈夫的朋友,出庭與夏洛克抗爭,其精明干練和務實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多學者在對這一人物進行分析和研究時,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其集純潔質樸、見識深邃、自信樂觀等優點于一身,是典型的新時代女性。作為聰明美麗的女主人公是整個作品中的靈魂所在,每次出場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女主人公追求自由,不能否認其存在的進步性。但通過深入分析作品,可以發現鮑西婭的形象也并非完全正面。以出庭辯護為例,出庭辯護其實只是為還安東尼奧人情,她本身并沒有意識到要參與斗爭,只希望能厘清安東尼奧和巴薩尼奧的復雜關系,她靠詭辯斗贏夏洛克,辯論本身并不代表政治意義,但很多學者認為鮑西婭的鮮明個性特征十分難得,因此也給予其極高評價。鮑西婭所處男權社會,遇到困難毫不退讓,這一點不可否認,但這一形象并非完美無缺。雖然很多學者認為他具備新時代女性意識,但從其處處討好巴薩尼奧來看,其內心仍認同男性文化。讀者對其給予極高評價,是在他解救了正義化身安東尼奧基礎上,但她對夏洛克心狠手辣,剝奪其財富和信仰,這種種族壓迫與同化與其形象嚴重不符,這也說明這一主人公本身立場十分鮮明,也帶有一定民族優越感,這也使其費盡心思的致夏洛克于死地。由此可見,文中的三個形象都是十分復雜的,后期對鮑西婭這一人物持正面評價的相對較多,雖然這一人物并未完全擺脫對猶太人的偏見,但這是時代導致其思想局限。雖然鮑西婭具有叛逆性,但仍在男權社會中小心翼翼的尋找機會,這也能表其其叛逆并不徹底,父權和夫權仍對其具有深刻影響。莎士比亞的筆下的人物形象十分飽滿,鮑西婭的不自信也也是對時代的無言控訴,這樣一個美麗大方的人物,并不能自己掌控命運,甚至在出庭時也必須女扮男裝,才能獲得幫助安東尼奧的資格。《威尼斯商人》這部作品以諷刺的形式,反映當時現實社會,這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值得深思和探討,相關作品和寫作風格也對后世人文主義產生巨大影響。三個飽滿的主人公形象,都有其復雜性和多面性,正因其復雜性,使得文章具備廣度和深度,字里行間能看出莎士比亞的文字功底,無愧于“大文豪”之稱。
《威尼斯商人》這部作品中涉及的人物形象較多,但文章會對主要的人物形象進行充分解析,希望能加強對人物的進一步研究。文中涉及的宗教文化、倫理道德、女性主義等方面都能通過人物形象解析進行新的研究,而人物形象的正面性和反面性并非絕對,學術界和教育界應積極加強對作品背景和寫作年代的進一步剖析,才能有效拓展研究空間。強化對《威尼斯商人》作品的全方位了解,有效提升其翻譯的準確性,從而凸顯其文學價值,助力學生感受多元化語言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龔剛.“十七年”時期的莎學探索——論吳興華對《威尼斯商人》的解讀及其范式意義[J].外國文學研究,2018,40(01):97-107.
[2]葉小軍,吳倩茹.勇敢而蒼白的“顛覆”——析《威尼斯商人》和《女駙馬》中的“女扮男裝”母題[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1):78-80.
[3]謝世堅,袁翠苓.多元系統理論觀照下《威尼斯商人》譯本的對比研究——以梁實秋、朱生豪和方平譯本為例[J].邢臺學院學報,2018,33(04):139-143.
[4]邢蕓.《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一個令人同情的悲劇人物[J].文學教育(上),2019(05):62-63.
[5]劉耀清.淺析《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悲劇性——從心理學中的“黑羊效應”出發[J].西部學刊,2021(04):145-147.
[6]于方舟.喜劇的邊緣:《威尼斯商人》中的少數族裔形象分析[J].四川戲劇,2017(03):58-62.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