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荻
內容摘要:在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下,人文素養的培育也越來越受關注。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應發揮其功效以提高大學生的文學素養、語言運用能力等。然而,當前這門課程的開設與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基于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的指導,針對大學語文教學現狀提出相關改進意見。
關鍵詞:大學語文 “活的教育”思想 教學現狀 改進意見
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指出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而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所強調的“學生是活的,教員是活的,教學材料、教學方法都應是活的”的理念恰能為當前大學語文教學所陷的困境提供思路、指引方向。
一.陶行知談活的教育
陶行知將教育分為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活的教育。[1]顧名思義,我們所辦的教育必然是越活越好的。以下對先生教育理念的概述從四部分展開:
1.活的教育的內涵
活的教育要從三方面去理解。首先,教師應當承認學生是活的,主要表現為善于感知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站在學生的角度發現他們的興趣點所在,揣摩學生心理,體驗學生的世界,找準他們的需求是關鍵。其次,除了發現學生的需求,教師還應針對學生不同的能力狀況施以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老生常談的因材施教,努力使得每個學生在其最近發展區內獲得最足夠的教育。教師不必充當木匠的角色,苛求自身將每個學生都“雕刻”出如出一轍的精美,而應成為為花草樹木提供其所需養分的園丁,守護著花園的萬物自由成長。最后,每個學生都會有向好向善的方面發展的天性,教師所需做的便是加以相當的積極輔導與指引,關注到學生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并加以滿足。在此過程中就要求學校要辦與時俱進的教育,即活的教育,關注世界潮流的趨向,朝著最新、最活的方向去做。[2]
2.選聘活的教員辦活的教育
高校要選聘活的老師授課。除了家長,教師是最易成為學生效仿對象的群體,他們的一切都可能影響到學生的發展。教師若能夠就專業知識,做到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拓展知識視野,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就教學技能,做到善于與同事合作探究、積極參加培訓,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就情感上,保持對教育事業的熱忱以及對學生的好奇與敏感,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樂于感知教育這件美好的事情便是活的教育。因此只有活的教員去教活的學生,才能使這段親密關系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例如,新時代的教師還應當樹立“活”的教材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善于反思自身使用教材的情況,引導學生體會真實的大自然,充分感知“活”的教材以獲取知識。
3.選用活的材料辦活的教育
陶先生認為既要辦活的教育,那么其所倚仗的材料也必須是活的,這里的材料不僅僅是課堂上使用的紙質教材,更是我們生活中可以捕捉到的萬事萬物,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來說明:
一是選擇活的教材,即精選有教育意義、對學生發展有幫助的書籍進行教學工作,保證學生獲取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我們要求活的教員應當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同樣,教材也應如此。教材的編寫工作應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發展進行合理刪減或補充。發現并剔除其與當下社會生活不相容的“死”的內容與活動,增加創新的、真實的、緊密聯系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與活動。取其精華,取其糟粕,始終保持教材的生命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是教員要選用活的東西教活的學生,即,隨時隨地充分利用時下新的活的資源培養活的人才。信息化時代大背景下,除了紙質教材,能夠使師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與媒介日益豐富,甚至包括生活中有意義的人或事或某一段經歷,只要是能夠引導學生實踐,啟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發展,有助于推進個體社會化進程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活的東西來交給學生。上述活的學生是指具有獨立意義的獨特的個體。他首先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區別于其他個體存有較大的差異性,其次他有無限的發展潛能,有能力、有機會克服在成長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最后他在教學活動中始終占據主體性地位,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其主動性、發展性。
以上兩方面也正契合了陶先生基于“活的教育”思想而探索出來的生活教育的兩點核心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具體來說,曉莊師范是生活教育由理論落實到實踐的起點,此后生活教育也以其系統完備的理論精髓指引著中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陶先生將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教育稱之為吃人教育,以教師為中心,照本宣科,教育目的功利化的課堂都是失敗的課堂。而生活教育則恰恰相反,它克服了傳統教育過于重課本的弊病,提倡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教育只有緊密結合社會實際才是活的教育。社會即學校的主張則擴充了傳統教育的環境、工具、方式、材料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學脫離實際的弊病,更加強調知識的實用性、靈活性,同樣契合活的教育的內涵。
4.采用活的方法辦活的教育
活的教育還需要活的教學方法。教學應當根據各方面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計劃,再按計劃去尋找實現的辦法。這也符合陶先生所說的生活教育,其中,基于“活的教育”思想而探索出來的生活教育的第三點核心主張——教學做合一便是其在教學方法上的具體化。作為杜威先生的得意門生,陶先生同樣重視直接經驗對學生的教育作用。他反對王陽明先生提出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相反,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通俗地來說,我們只有在太陽底下暴曬過幾回,才知道什么是熱;只有在漫天飛雪的室外呆上一會,才知道什么是冷;只有一口氣跑三五千米才知道什么是累,什么又是渴。居里夫人做了數不清多少的實驗,才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和釙。哥倫布帶領船隊駛入大西洋,才知道了美洲大陸的存在。可見,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科學創造發現亦或是其他都在驗證著“行知行”的理念。
二.當前大學語文教學現狀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匡亞明、蘇步青等老一輩教育家的呼吁下,內地各大高校重開大學語文課程。[3]隨后陸續都有國家政策文件在不同程度上推動大學語文課程的實施與改革。但由于種種原因,大學語文仍被邊緣化,具體教學過程中也還存在許多不足,其現狀如下:
1.就教師群體而言
首先,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缺乏專業化的團隊,許多專業缺乏專職大學語文教師,甚至直接由漢語言文學的老師兼任[4];其次,在教育理念上,一方面是多數教師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授課過程中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難以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發揮自身主導性為中心,易造成一言堂的局面,甚至照本宣科,失去了課堂本該有的生氣與活力。缺乏交流、互動、討論、合作的課堂教學,會極大削弱學生的參與感,進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大多教師還未正確認識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真正意義,甚至僅僅是抱著完成教學任務的心態來授課。最后,在教學內容及方法上,多集中在賞析文學作品或是解析文學相關知識,缺乏技能性知識的傳授,例如口語表達的藝術、寫作能力等。并且,倘若拘泥于逐字逐句、咬文嚼字的一般性講解,教師也無法向學生傳遞文學本身的美感,更無法潤物細無聲地讓學生真正接受、融入本課程的學習,而成為死板的機械式、灌輸式的教學。
2.就大學生群體而言
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最顯著的問題是對大學語文的價值認識不足,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并發癥”。例如,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存有“學了對我也沒什么幫助”的功利心理,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在課堂上糊弄了事,期末搞突擊,導致該課程成為了學生口中的“水課”等。
3.就高校自身而言
首先,許多高校過分追求課程設置對接就業市場,致力于培養為社會服務的對口人才,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包括人文素養在內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性質及其定位把握模糊,將其邊緣化。具體表現為非必修的課程性質、課時設置不足、沒有具體的教學計劃與實施方案等,甚至沒有開設該門課程,更無法談及能夠通過學科間的合作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其次,課程資源結構較為單一,對僅有的教材的選用也與實際生活脫節,雖種類繁多,但體系單一化,缺少文學深度。有研究發現,大學與中學教材重合現象嚴重,且重復率不低。另外,多偏重編入古典作品, 而缺乏現代和外國作品。[5]可見高校大學語文教材的選編上,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本質的文學性、存在政治化傾向.
三.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融入大學語文教學
站在前輩的思想高度上反思當下的大學語文教學,似乎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當我們認真研學陶行知先生對杜威先生個性化教育的繼承及立足中國的本土化改造與發展,可以發現其對當前大學語文教學所面臨的現狀有一定的指導與啟發意義。
1.準確定位課程,提高師生認知
陶行知的“活的教育”思想是充滿改革精神的,它區別于傳統教育。面對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我們的教育也應當與時俱進。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具備較高人文素養的綜合型人才,尤其是在素質教育盛行時期,語文教育更成為了高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2018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規定本科院校中九大專業系列都必修大學語文課程。[6]然而,當前高校及師生群體對大學語文這門公共基礎課程重視度還遠遠不夠。因此,正確認識大學語文在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對課程有清晰的定位是有效開展大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必要思想前提。如此,師生自然能夠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重視對文學素養、藝術審美以及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培養。另外,在此基礎上,還能通過這門課程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進而凝聚民族情感。
2.合理分配課時,精選教學資源
針對課時數不足的現狀,高校應對大學語文課程設置進行整體規劃,合理分配學時,按照必修課的要求規范該課程,在硬性條件上嚴格要求師生的教與學;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強調要用活的材料教活的學生,因此,微觀層面上,高校應當精選教材,由單一化教材向多元化、立體化教材轉變,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除了課程本身所強調的人文性、審美性,也要關注教材的趣味性、系統性、生活化,喚起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好奇與興趣,讓學生感受到這門課程并不是那么抽象無用的,而是切切實實對我們未來生活有所幫助,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在這方面具有借鑒意義的是南開大學陳洪先生主持開發的《大學語文》課程資源庫。與此同時,挖掘隱形教材,例如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獲取知識的范圍;重視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與熏陶;積極開發地域文化資源,促進學生學習的靈活性、生動化。以上皆是陶先生所講的生活教育。
3.分層設計教學目標
陶行知所認為的“活的教育”應當是關注到學生需求、學生能力大小的教育。據此,筆者提出可以分層次設計教學目標,將其具體化,不同的院校專業可以結合自身特點將大學語文推向特色化教學,由此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從“知、情、意、行”四個階段展開課程教學。首先,要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基礎的文學知識,了解我國文學的發展歷程,從認知上加深大學生對大學語文及其中國文學的認識,進而提升自我文學修養。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鑒賞評價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身臨其境地感受作品所傳達的意境與情感以及中華漢字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使學生自覺養成善于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進而達到陶冶性情、健全人格及擁有良好道德情懷的目標。再次,教師在教學過程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思維方式,即邏輯分析、聯想展開、全方位思考、發散輻射、質疑探究等。最后,基于對上述三階段的把握,再要求學生感受并學習相關語言規范、藝術手法,提高自身在實際學習生活中的語言應用能力、閱讀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
4.充實師資隊伍建設
陶行知在“活的教育”中提出要選活的教員才能培養出活的人才。由此,高校應充實專職師資力量,是否配備專業且結構合理的教師團隊并保持其穩定發展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育人目標的實現及其課程本身的發展。實施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員相較于其他學科的教員更應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以及豐厚的文學底蘊。因此,高校應當在職稱評定、學科建設等方面給予大學語文教師足夠的安全感,與其他學科一視同仁,使得教師有動力投入教學工作。平時加強專職教師的專業培訓、積極開展教研活動支撐師資隊伍向專業化、職業化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5.革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方式
首先,在陶先生用“活的方法進行活的教育”的思想指導下,各高校應當豐富教學方式。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無疑為教育界提供了可喜的便利,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不再受到時間、空間的種種限制,多媒體信息技術極大程度上豐富了大學生可自主獲取的學習資源。“活的教育”要求我們積極采用創新的、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課程投入度。例如,實施基于互聯網+的翻轉課堂,增強大學語文課堂的豐富性,師生間的互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習慣,提高教學效率。其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強調教師要承認學生是活的,而當前大學語文課程大多停留在講授式的傳統教學方式。因此,教師有必要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轉為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關注學生的發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
陶行知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既吸收了西方之精華又立足于中國實際。“活的教育”思想并未因為時代的更迭而失去價值,相反它對當前大學語文教學工作具有一定啟發意義。該項教學工作的改善不僅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有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2]陶行知.陶行知講國民教育[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9:62-76.
[3]左鵬.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的回歸與融合[J].社會科學動態,2021(09):54-57.
[4]汪沁.大學語文教學現狀及改革措施[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04):145-146.
[5]趙飛.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與改革的幾點思考[J].吉林教育科學,2001(03):51-53.
[6]高黎.論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必要性和緊迫性[J].品位經典,2020(11):141-142.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