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霜
小學語文是小學教學中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關鍵。閱讀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從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只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對學習語文知識失去興趣。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該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活躍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從而自主地去閱讀文章。本文將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進行探討。
一、給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環境,增加與書籍接觸的機會
小學生剛剛步入學校,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的閱讀習慣的重要階段,老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不要只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文章的能力,給學生們創造一些閱讀的機會,讓學生們有時間去閱讀文章,進而學習更多的知識。
例如,老師在教室里可以放一個柜子,在柜子里面放一些書籍,有課外的名著和古詩詞等,讓學生們在休息時間去閱讀。學生們可以根據喜好自己選擇書籍進行閱讀,在閱讀文章以后可以自由地交流和溝通從書籍中學習到的知識和得到的感悟,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們喜歡去閱讀書籍、閱讀文章,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的能力。
二、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在思考中成長
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學習知識沒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在教學中給學生們獨立的時間去閱讀文章和書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閱讀能力。讓學生們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例如,老師在講解《坐井觀天》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們自由地、反復地閱讀文章,學生閱讀之前老師可以先設置一些問題,比如說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學習到了什么,作者通過描寫青蛙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閱讀,通過閱讀文章找到答案,讓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思維能力,在閱讀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明白自己不要做一只井底之蛙,要好好地珍惜學習的時間,不斷地開闊視野。
三、轉變教學觀念,在趣味教學中激發自主閱讀能力
當前的教學模式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老師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僅僅是依靠課本知識進行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感覺非常枯燥和乏味,甚至對語文產生厭煩的心理,無法參與到課堂之中。因此老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的內容,活躍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們對語文課堂有新的改觀,開始喜歡上語文課,喜歡去閱讀文章,進而開始自主地閱讀文章和書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的能力,大量的閱讀文章也是為學生以后的寫作積累素材。
例如,老師在講解《狐貍養雞》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可以根據教材的資料給學生們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們去觀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們了解狐貍和雞的關系和特征,讓學生們明白很多動物并不是天生的狡猾兇殘,而是可以通過后天的環境去改變的。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感悟,再讓學生們去閱讀文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得到新的感悟,讓學生們開始喜歡閱讀文章,并從閱讀中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
老師在課堂上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拉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進而讓學生們拉近和書籍的距離,讓學生和書籍成為好朋友,讓學生喜歡去閱讀,愛閱讀,引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的重要時期,老師不要只是依靠課本的知識進行授課,可以在空閑之余多給學生們講講課外書籍,讓學生們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給學生們創造閱讀書籍和文章的機會,讓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