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會
【摘要】古詩詞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板塊教學,因此讓學生掌握詩歌鑒賞方法是必要的?!稓w園田居》(其一)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詩歌鑒賞方法。以此作為高一學生鑒賞詩歌的入門教學課。
【關鍵詞】鑒賞方法;賞析;《歸園田居》(其一)
詩詞鑒賞是高考語文必考模塊,高考語文詩歌鑒賞考綱的要求:一是對古典詩歌內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體察;二是對古典詩歌語言、表達技巧和意境的鑒賞。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古詩詞鑒賞主要是對其思想內容、藝術特點、表達技巧等進行的分析評價活動。高中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鑒賞古詩詞,讓學生在課內古詩詞學習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賞析技巧,以達到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目的,進而能夠擴大賞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詩詞的鑒賞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高一學生剛剛接觸詩歌鑒賞,《歸園田居》(其一)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詩歌鑒賞的手法?!稓w園田居》(其一)的鑒賞教學課就是高一學生鑒賞詩歌的入門教學課,亦是一把打開高中詩歌鑒賞大門的鑰匙!
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此詩為組詩《歸園田居》第一首,寫辭職歸田的愉快心情和鄉居自然舒適的樂趣。其中“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乃寓情志于景致名句。開篇二句即表明自己異于世俗的稟性:愛丘山。一“誤”字一“塵網”的比喻,寫出詩人對仕途官場的厭倦,所謂“心為形役”是也。由開荒守拙二句始下十二句,以鄉村特有的景觀作為寄寓本性之意象,固然是生活其中,但更多的是詩人關照的對象,更多的是以審美眼光看待。久在句照應三四句,末句照應一二句。全詩結構不著痕跡而渾然一體。
這組詩大約是陶淵明由彭澤令任上棄官歸隱后的第二年,即晉安帝義熙二年(406)所作,當時詩人四十二歲。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澤縣令的陶淵明,已實在無法忍受官場的污濁與世俗的束縛,他堅決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且從此終身不再出仕。脫離仕途的那種輕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悅之情,還有清靜的田園、淳樸的交往、躬耕的體驗,使得這組詩成為杰出的田園詩章,也集中體現了陶淵明真樸、靜淡、曠達的風格。
高一的學生剛剛接觸詩歌鑒賞,無法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這首詩歌有很多的藝術手法。教學這首詩歌,可以教給學生一些詩歌的鑒賞方法。這首詩歌的教學課也可以說是高一學生鑒賞詩歌的入門教學課。它就是一把打開高中詩歌鑒賞大門的鑰匙!
教學《歸園田居》(其一)之前,先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把鑒賞詩歌的方法分為以下幾類。( 在此所說的主要是高中詩歌鑒賞常用的鑒賞方法)
學生掌握了這些基本的詩歌鑒賞方法后,鑒賞《歸園田居》(其一)就容易多了。
一、抒情方法
(一)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遍_篇直接抒發詩人厭惡官場,本性喜歡大自然。體現出詩人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直接釋放詩人重返大自然的欣喜舒暢之情。
(二)情景交融(間接抒情)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睅拙涿鑼懥藘灻棱o的田園風光,語句間流露出詩人心滿意足的欣慰之情,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二、修辭手法
(一)比喻
“塵網”“樊籠”比喻官場生活,表現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鄙棄和厭惡。拿“羈鳥”“池魚”自比,比喻做官就像關在籠子里的鳥,像養在池塘里的魚一樣。
(二)擬人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中的“戀”和“思”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表現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眷戀和向往。
(三)對比
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形成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描寫手法
(一)白描
詩人幾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煙、狗吠、雞鳴、等農村最平常的景象,勾畫出一幅恬靜、平和、質樸的田園風光圖,其中融入了詩人的高雅情趣,表現了詩人對自由閑適的農村生活的熱愛,營造了寧靜淡遠的意境,令人神往。
(二)動靜結合
動態地描寫籠罩在炊煙之中的遠處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聲與桑樹顛的雞鳴聲。靜態地描寫田地與草屋的數量,堂前檐后的逃離與榆樹柳樹的生長情況。這樣一幅安寧靜謐的田園風光圖被詩人描繪得錯落有致、動靜相宜、有聲有色。
(三)描寫的角度
遠近結合。
遠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睂懗隽溯p煙淡霧迷漫飄忽下,鄉村若隱若現的景象,極富詩意。
近景:“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土地、草屋、榆柳、桃李寫出了田園生活的淳樸。
至此,高中詩歌鑒賞的大部分鑒賞方法,在學習這一課都學習了,學生也掌握了一些鑒賞方法,具備了一定的鑒賞能力。
所以說,《歸園田居》(其一)的鑒賞教學是學生鑒賞詩歌的入門教學課。
參考文獻:
《高中新課標同步課堂》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