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淑貞

今年13歲的小林瘦瘦高高,經常腹痛嘔吐,這種痛苦她已經忍受了兩年多。
腹痛總是出現得莫名其妙,一般發生在上腹和劍突一帶,有時重,有時輕,疼痛時小林經常嘔出吃下不久的食物。這種情況很容易讓人懷疑是不是食物不衛生。但是,別人吃了同樣的食物都沒事,所以問題還是出在小林身上。
家長帶小林去當地中醫院,胃鏡檢查發現有慢性淺表性胃炎。小林遵醫囑吃了一堆胃藥,腹痛嘔吐的癥狀依然沒有緩解。又去另一家醫院求醫,醫生給她做了胃腸鏡檢查,除了提示有淺表性胃炎外,還提示有十二指腸球炎、降結腸炎。上消化道造影結果顯示,小林有少許胃一食管反流。
這么多的炎癥和反流現象,似乎能和小林的癥狀一一對應。她在醫院治療了幾天,癥狀有所減輕。然而回家后,腹痛嘔吐又頻繁出現。半年前,小林癥狀加重,有時一天發作六七次,有時候晚上睡覺時突然又痛又吐。這種痛苦就像一根刺,每天扎幾下,時間久了,身體非但不能適應,反而時刻緊繃著等待著扎下的那一刻。
13歲的女孩正處于發育期,吃下去的東西大部分吐了,營養欠佳,加上睡不好覺,白天疲勞,情緒焦慮,小林一下子瘦了10多斤。孩子痛苦,家長心疼。但看了那么多醫生,對癥治療一直沒有效果,家長無奈找到了心理科醫生。醫生了解小林情況后,建議吃點抗焦慮藥物。但這根“稻草”沒能幫助小林,腹痛嘔吐照舊。
最近,小林需要復查胃腸鏡,家長帶她來到省人民醫院,這里有專門的兒童消化專科醫生,可以為14歲以下兒童提供針對性服務。
醫生看了小林的病史,發現有降結腸炎的提示,結合患者體重下降,反復腹痛嘔吐,懷疑是否存在炎癥性腸炎的可能,決定安排小林住院完善檢查。
主管醫師查房時,正好看到小林在嘔吐。吐完后,小林屈身抱著膝蓋。“這是孩子自己摸索出來的,她說身體處于這個姿勢時肚子沒那么痛。”
住院期間復查胃腸鏡檢查,發現小林食管、胃、十二指腸黏膜、大腸黏膜均未見明顯異常。考慮到降結腸炎癥不至于造成這么嚴重的癥狀,主管醫師建議給小林做膠囊內鏡檢查,以排除小腸病變。
常規的胃腸鏡檢查只能看到消化道的上段和下段,膠囊內鏡是個膠囊大的小鏡頭,能幫助醫生看到全消化道包括小腸段的情況。膠囊內鏡被患者吞下后,隨著胃腸蠕動,邊走邊拍,全程記錄消化道的景觀和工作狀態。
一大早,小林吞下膠囊內鏡。技術人員很快發現異常:十二指腸是和胃連接的第一段腸道,但膠囊探頭走得特別慢,有一段時間維持不動。小林按要求爬了好幾趟樓梯,膠囊內鏡才通過十二指腸段。
膠囊內鏡排出后,醫生回看整個胃腸道黏膜的影像,都沒有明顯異常。根據技術人員的提示,主管醫師仔細查看十二指腸段黏膜,依然沒發現異常。這完全是個正常人的腸子啊。
問題出在哪里呢?主管醫師再次找小林詢問病史,得知孩子吃飽后癥狀更明顯,體位變化也會影響癥狀:仰臥位時癥狀加重,俯臥位、膝胸位、左側位時癥狀能緩解。主管醫師猜測是十二指腸淤滯癥。
十二指腸淤滯癥是由于患者的十二指腸位置比常人高,腸系膜上動脈根部淋巴結腫大,或腸系膜纖維組織增生肥厚粘連,或內臟下垂牽拉腸系膜所引起的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橫部,造成十二指腸梗阻,故又稱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這是臨床少見病,多發生于瘦長體型的中青年女性,在兒童中的發病率較低。
主管醫師隨即安排腹部血管B超和血管造影檢查,困擾小林和家人兩年多的病因終于找到了:腹主動脈、腸系膜上動脈之間的夾角明顯偏小,正常人是40。60度,小林只有14度。
“十二指腸處于兩根血管之間,就像是被兩根繩子勒住了。孩子吃飽后,十二指腸被食物撐‘胖’,血管勒得就更緊,食物更難通過。胃里的食物下不來,胃壓力過大,又把食物擠回食管。”主管醫師說,當小林改變體位時,血管和十二指腸的相對位置略有改變,腸子壓力變小,疼痛也得到緩解。
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嚴重者需要手術治療,不過對于兒童患者,業內目前有不同意見。因為手術畢竟是有創傷的,考慮到兒童還茌生長發育,腸道和血管的位置可能還會變化,有機會自己改善,倘若癥狀不是非常嚴重,可以先保守治療。
首先要解決患兒的營養問題,一方面是減少嘔吐,比如少吃多餐,餐后改變體位,減少十二指腸的壓力。如果嘔吐頻繁,還可以利用空腸管提供營養支持,讓食物跳過十二指腸壓迫段直接進入下一個環節,保證孩子的營養狀況。目前,小林少吃多餐,以流質食物為主,避免十二指腸變“胖”,結合餐后改變體位,腹痛嘔吐癥狀明顯好轉。

對醫生來說,診斷的過程就是根據一條條線索,抽絲剝繭尋找“兇手”。只有診斷明確,才有后續的規范治療,病人的問題才可能得到真正解決。當疾病表現為常見癥狀時,更考驗醫生的診斷能力。
腹痛嘔吐是很常見的癥狀,在找到病因前的求醫經歷,其實也是在排除各種可能的病因。“很多疾病都會表現為腹痛嘔吐,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常規治療不見效,再次求醫時需要帶上之前的病歷,便于醫生重新評估,尋找深層的病因。”主管醫師說。
雖然臨床上確實有孩子通過裝病來逃避壓力,但是任何人都不要輕易給孩子戴上“裝病”(心身疾病)的帽子,當孩子反復出現相同癥狀時,要積極求醫,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兒童出現消化道癥狀,主管醫師建議首先到兒科專科醫院就診,切記勿病急亂投醫。因為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兒童疾病的病種構成和成人有所區別,導致不同科室醫生的診斷思路的判斷存在一定差異性。
需要提醒的是,兒童出現消化道癥狀后,家長不要自行給孩子吃成年人的胃藥,也不要亂吃草藥偏方。比如目前臨床上兒童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情況比較多,倘若不規范治療,會發展成消化性潰瘍,造成嚴重貧血,不僅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還有大出血的危險。這樣的例子時有發生。
醫生提醒,兒童出現反復腹痛嘔吐伴體重下降、嘔血、便血等警示信號,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兒科,請主攻消化的醫生尋找病因,可以借助兒童消化內鏡等檢查來幫助診斷。瘦長體型的女性患者,對癥治療不見效時,有必要通過消化道鋇餐或血管造影等排除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