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廷
關鍵詞: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風險管理;商業銀行
導 論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1、研究背景
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的今天, 小微企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現如今,由于大多小微企業經營情況相對復雜,生命周期相對較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融資風險成本相對較高,資產規模相對較小等問題,小微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的信貸業務風險相對較難管理, 這也是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十分嚴峻的問題。
2、研究意義
小微企業的貸款不良率過于大,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給商業銀行帶來巨大利潤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潛在風險。但就當前金融市場狀況而言,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增多已然成為不少商業銀行的必經之路。加強對信貸業務的風險管理力度迫切需要得到實施。本文旨在尋找商業銀行小微企業信貸業務存在的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合理解決方案。
一、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的表現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小微企業不能按照合同規定好的時間足額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因此給銀行帶來經濟損失的可能性。主要原因分為以下幾點:其一、小微企業自身經營規模、競爭力都不如大中型企業,抵抗風險能力弱;其二、小微企業的資本不如大中型企業,這導致小微企業信用風險增大;其三、盡管有法律層面和道德意義上的約束,某些管理者依舊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絲毫不考慮長遠發展,使用非法手段編制虛假財務報表以獲得商業銀行的貸款。
(二)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主要歸因于商業銀行內部對小微企業的監管制度和信貸管理體系不夠健全。在運營過程中,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不熟練和道德素質不高都易產生風險。另外,因為小微企業的金融業務都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還沒有發展成熟,商業銀行那邊也很少有專門的部門和工作人員負責小微企業業務,通常是個人信貸部門臨時調動的工作人員負責小微企業業務,這導致小微企業操作風險更為嚴峻。
(三)市場風險
在經濟市場上,價格層面大幅度波動、盈利能力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或者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動引起小微企業面臨經濟損失的風險稱之為市場風險。在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企業受到了很大影響——經營規模和效益大幅度下降,其中出口加工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的影響最顯著,這里面小微企業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由于此次金融危機,小微企業業務達成率急劇減少,運營壓力大幅度上升,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
二、信貸業務風險管理現有的問題
(一)信貸業務風險管理體制不夠完善
信貸業務風險管理機制的缺陷主要體現在組織機構、管理方法措施、工作人員這三個方面。首先是組織機構不夠完善——商業銀行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體系的現狀大多都是分塊管理,所有部門都分開管理,因而各部門之間沒有交集關聯,而制約關系更是不可能存在,這使得信貸業務風險管理整個流程斷斷續續以及不能全方面連貫完整地呈現出目前的信貸現狀。其次是風險管理方法措施并不能很好滿足當下時代的需求——針對建立信貸業務風險管理體制一事,極其多商業銀行投入的風險管理資金不能滿足需求,其實施的信貸評估也主要通過經驗分析而且分析評價貸款方的信用狀況時過于依賴人緣與地緣信息。最后是相關工作人員執行力度不夠——在風險管理實際執行過程中商業銀行工作人員并沒有按照已確定好的職能責任規劃進行執行,貸款發生前沒做到仔細審查,貸款過程中沒做到實時跟蹤和終端調查,貸款結束后對借款方的考察分析不夠具體全面。
(二)風險管理意識不足
最近幾年,在我國金融業進一步改革優化的背景下,風險管理越發重要,然風險管理不僅需要良好完善的管理體制,還需要充足的風險管理意識。商業銀行一般都會專門成立風險管理部門以更有效地管控信貸業務風險,并隨著部門的建立設立好相關規章制度對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貸款發生前、貸款過程中、貸款完成后整個工作流程進行全面管理。但由于風險管理人員與信貸人員對風險管理意識的缺乏,他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并不能按規章制度走好每一步,更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他們在執行過程中走個形式,并沒有實施到位。這使得業務不合規,使銀行利益受損。風險管理意識的不足會影響商業銀行管控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風險,從而埋下安全隱患。
(三)信用評價體系缺少針對性
截至到現在,絕大多數商業銀行針對大中型企業已經建立了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但對小微企業設立的信用評價體系缺少針對性。不管是組織規模還是資金需求方面,小微企業遠達不到大中型企業的水平,因而商業銀行應該考慮到小微企業的自身因素,有針對性地研究開發出小微企業適用的信用評價體系。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商業銀行依舊沿用舊的套路,對小微企業直接套用大中型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導致小微企業信用評級結果普遍較差,也使得包含銀行在內的大部分金融機構不愿意給小微企業提供擔保,直接將其排除在考慮范圍之外。
三、信貸業務風險管理的解決措施
(一)健全信貸風險管理組織機制
由于商業銀行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風險管理體制不夠完善導致其業務存在安全風險隱患,因而信貸風險管理組織機制應當得到完善。又因為不管是組織規模還是資金需求方面,小微企業與大中型企業的特征均有所差異,所以商業銀行應該制定專門的信貸管理模式——專門對信貸評級、量身定制信貸計劃、配備專門的信貸管理隊伍進行考核。在業務執行過程中,商業銀行應該把業務的市場占有率、利潤貢獻率等數值加進考核指標之內,并根據考核指標制定相關考核體系,然后依據相關指標提供對應的適當的經費和規定可貸款金額的最大值。在工作人員考核績效方面,可以采用激勵手段,將完成業務獲得的績效獎勵與小微企業客戶的數量、貸款質量等掛鉤,數量越多質量越高則獲得的績效獎勵自然越多,這一措施可以提高員工對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積極性,從而促使業務得到更好的執行。在業務流程方面,商業銀行可以采取多種模式的信貸方法,將貸款業務分步驟進而逐步細化分散化,這有利于把控好每一步的風險,從而降低信貸風險。
(二)加強風險管理意識
最近幾年,在我國金融業進一步改革優化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具體內容和想法觀念也隨之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僅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與風險管理體系要得到進一步完善加工,而且其風險管理意識也應當得到加強鞏固。畢竟風險管理是否到位影響商業銀行高效高質量完成小微企業業務。
風險管理意識的不足會影響商業銀行管控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風險,進而影響銀行利益,所以銀行內工作人員應該加強其風險管理意識。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問題:第一,雖然從事風險管理工作的員工主要是風險監控部門員工和管理層,但在實際經營業務的過程中,銀行內部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應該有風險管理意識,而非把風險管理意識當作無關緊要的事;第二,在全體員工都已經具備風險管理意識的前提下員工們應該在實際操作時能很好地運用風險管理意識并通過各種合法手段將風險降到最低;第三,除了員工主動配合,銀行也可以定期將全體員工召集起來培訓風險管理意識,讓他們養成風險管理意識;第四,銀行還可以在其內部形成良好的信貸風險管理氛圍,讓員工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從而培養好員工的風險管理意識。
(三)建立有針對性的信用評價體系
商業銀行沿用大中型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來對小微企業進行信用評級,而大中型企業組織規模或資金需求等方面都較小微企業強,這導致小微企業信用評級結果普遍較差。因而商業銀行應該考慮到小微企業的自身因素,有針對性地研究開發出小微企業適用的信用評價體系。商業銀行在建立小微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時,首先應當對小微企業有一個全面透徹的認識,了解其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熟悉其基本特征——小微企業規模小,資金需求短頻急,遭受的風險較高,但抵御風險能力又不夠強,且由于種種原因其和商業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除此之外,商業銀行也應當適當熟悉小微企業與大中型企業的不同之處,據此更有針對性地設立專門的信用評價體系,建立專門的有專業能力的信貸隊伍。
參考文獻
[1]錢燕,吳劉杰.小微企業信貸融資機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金融與經濟,2019(03).
[2]鄧大松,趙玉龍.我國商業銀行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難點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7(10).
[3]朱寧,鄔寶儀,郭維.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效率評價和分析[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0,35.
[4]馬駿.破解小微企業信用融資難題[J].中國金融,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