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間
摘 要:幼年時期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時糾正和維護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使幼兒從小就養成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培養幼兒健康、有進取心的心理素質,為幼兒日后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為教學目標,讓幼兒在學習的同時,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干預策略
引言
健康的意義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它還包括理智和道德完整性。幼兒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階段,而由于幼兒的想法極其不成熟,自我調節和控制情緒的水平較低,還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現階段幼兒教師需要加強對幼兒心理健康領域的教育,維護和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為了更好地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本文將針對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特點及干預展開進行探討,并提出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策略,現內容如下。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幼兒園日常教學活動當中,能夠發揮出更大的優勢。心理健康知識存在極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在開展教育工作期間,教師可以對其中的人文性、思想性充分加以應用,從而對幼兒作出更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人文內涵進行挖掘,是將幼兒綜合能力提升的前提條件,同樣,這樣幼兒能夠對心理健康教育潛移默化接受,對心理素質、良好品質作出培養的關鍵因素。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各個學科教材中都富含著眾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只有教師通過對素材合理運用,才能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實施,在素材中選取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案例,進而指導幼兒正確的看待生活、認識世界。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能夠達成寓教于樂的目標,轉變以往枯燥、乏味的"說教式"、"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確保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當中,以此來保障幼兒日后能夠健康成長、發展。
二、幼兒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行為特點
在實際的幼兒一日活動各個環節中,每位幼兒的行為表現都大不相同,部分幼兒表現的自信心較差,不愿和同伴交往,不敢發言,常常一個人坐在小椅子上發呆;有的幼兒不說話,整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自閉的傾向;有的幼兒在家長過度的寵愛和嬌慣下,自我中心意識很強,事事都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稍不如意就大發雷霆、撒潑哭鬧,常常和同伴發生矛盾,不會分享、合作;有的幼兒在家長的過度保護和呵護下,做事畏首畏尾、無所適從;有的幼兒在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中穿梭來往,缺乏應有的游戲時間,使幼小的心里產生了厭學情緒,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焦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現象。上述種種表現反映了幼兒已經出現了心理問題,這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已經嚴重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基于幼兒心理理論的有效干預應用策略
(一)改變教學方式增加分享意識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在以往的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老師并沒有考慮到幼兒的發展規律,學習需求,沒有創設積極、高效的語言教學情景,甚至出現了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敷衍了事。基于此種情況下,不僅導致語言活動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無趣,還大大降低了幼兒學習語言的熱情。隨著教育教學的創新改革,素質教育的實施,讓越來越多的老師逐漸認識到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調整和選擇,才能更好的對起到積極的引導,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語言教學活動是提升幼兒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有趣的語言活動中,可以讓幼兒更好的投入到這個集體環境中,學會與其他同伴進行分享,進一步提升其認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感。在日常教學中,科學化、合理化的開展對幼兒的語言教育,可以幫助幼兒拓展視野,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使他們將自己的獨特情感表達出來。
(二)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提升道德修養
在幼兒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好的提升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當今社會對人們的素質要求在不斷的提升,而幼兒園階段正是塑造綜合素養,提升道德思想的關鍵期,所以,教師要適時的為幼兒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讓幼兒在充滿愛的教育環境中熏陶,在日常的生活中習得經驗,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幼小的心靈應在良好的引導和教育中得以升華,為了讓幼兒能夠更深入的了解提升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比如幼兒教師可通過播放視頻資料,故事情境模擬等方式,來對幼兒提供案例分析,例如,學習雷鋒的故事,讓幼兒體會奉獻的偉大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再例如經典故事《孔融讓梨》,傳頌中華美德,讓幼兒在經典故事中懂得禮儀孝道。教師應鼓勵幼兒在家長的協助下多多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利用實際行動來喚醒幼兒的大愛精神。
(三)趣味性教學活動推進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自身充滿童真,其學習主要依賴于自身的興趣,幼兒的注意力會受到自身感興趣的活動與游戲的吸引,而如果內容讓其不感興趣,即便教師嚴格開展教育工作,幼兒也難以因為威嚴而注意力集中展開學習。換而言之,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幼兒興趣投入高度重視,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滲透于各種幼兒感興趣的活動當中。幼兒的思維方式不同于成人的思維方式,所以教師不應該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和偏好來制定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例如,游戲教學是最受幼兒歡迎的教學方法之一。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游戲,讓幼兒不僅能享受游戲,還能通過游戲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通過游戲活動來增加孩子的心理健康效果。教師在策劃游戲時,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喜好,只有對游戲活動表現出足夠興趣的孩子才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游戲活動必須將教學內容與兒童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例如,在講"四個好朋友"的故事時,讓孩子們分別扮演小白兔、小公雞、小黃狗和小虎斑的角色,并讓他們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禮貌用語進行表演,如果那個小朋友沒有正確運用禮貌用語,就代表該幼兒的游戲結束,剩下的幼兒繼續玩。通過游戲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不僅可以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更重要的是促進孩子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對部分自閉癥兒童有良好的教育效果。F07B13B5-EC7D-47ED-BDF6-C76A74D96049
(四)設置運動游戲課堂促進健康成長
運動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身體免疫力,培養幼兒良好的運動意識,為幼兒未來的成長提供不同的能力。幼兒健康地成長,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發展,還關系到社會與國家的發展。所以,幼兒的健康成長極為重要,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著重探究的內容。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置運動游戲的課堂,為幼兒構建良好的運動環境,以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例如,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幼兒進行我是小小傳球手、小豬回家、小熊過橋等運動游戲的方式,同時賦予活動的規則。通過形式多樣教育方式,幫助幼兒進行正確的運動,讓幼兒在運動中保障自身的健康成長。幼兒在進行小組競賽游戲的活動中,有利于提高運動的積極性,構建小組集體的意識,從而有助于提高運動的潛能。教師在幼兒運動的互動游戲中,需要運用平等的語言方式,引導幼兒進行正確的競技,構建幼兒公平、公正的運動精神,提高幼兒的精神品質。教師還可以每學年開展運動會,鼓勵幼兒大膽與同伴們參與體育游戲的趣味性,以發展幼兒整體的運動能力,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五)家園合作提升幼兒心理健康水平
家園合作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效果。幼兒園與家庭加強溝通,教師與家長增強交流,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才會得到不斷提高,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才會得到極大改善,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計劃才更富有針對性、實效性、目的性,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才會得到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才會大幅度提質增效。在家園合作中,家長、教師、幼兒園等各方面的積極因素都能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各自的優勢都能充分發揮作用,并在合作互動中形成優勢互補的良性循環,這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提升將產生極大的推動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有效提高幼兒心理教育的有效性,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進一步發展,幼兒教師應逐步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幫助幼兒形成積極情緒。另外,幼兒教師還要客觀地解決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丹.幼兒園教師心理危機干預的實踐探討[J].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19,(5):72.
[2]翟佳. 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特點及干預[D]. 河北師范大學, 2014.
[3] 吳小妮.融合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與特殊幼兒互動研究——以成都市A幼兒園為例[D].四川師范大學,2021.
[4] 李燕燕, and 桑標. “親子互動中游戲參與方式、情感交流和兒童心理理論的關系.” 心理發展與教育 22.1(2006):6.F07B13B5-EC7D-47ED-BDF6-C76A74D9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