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禮儀文明下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建構機制包括內在機制與創新機制,通過運用少先隊特有的符號標識與開展程序化、規范化的活動,嚴格遵守禮法與禮義,創新禮器、禮容與辭令,進行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傳承與創新。中國禮儀文明下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建構原則要從深入挖掘中國禮儀文明內容、強化少年兒童儀式活動要素和以童為本開展少年兒童儀式活動出發,培養少年兒童健康的情感,加強少年兒童的組織認同與國家認同。
關鍵詞:中國禮儀文明;少年兒童;儀式活動
以國家領導人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少年先鋒隊建設、關懷少年兒童的成長,提出要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必須堅持立德樹人,遵循教育規律,弘揚優良傳統”[1]。少年兒童儀式活動是少先隊活動課程的實施方式之一,即通過特有的組織形式、集體生活和活動方式對少年兒童進行思想引導的活動。中國禮儀文明是探尋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源泉,能夠塑造少年兒童良好的儀容儀表,培養少年兒童健康的情感,加強少年兒童的組織認同與國家認同。
一、中國禮儀文明下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建構機制
中國禮儀文明下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建構機制包括兩個方面:內在機制與創新機制。
(一)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內在機制
少年兒童儀式活動是在少先隊員集體中,運用一系列少先隊特有的符號標識,開展一系列程序化、規范化的少先隊相關課程及活動的各類行為的總稱,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導少年兒童陽光生活、快樂成長、全面發展,增強少年兒童的集體意識,加強對隊組織的認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其中符號標識包括紅領巾、隊旗、隊徽、隊委標志、隊禮、呼號、宣誓、隊歌、鼓號隊等,《中國少年先鋒隊標志禮儀基本規范》中指出了紅領巾、隊旗、隊徽等的含義、規格、材質、佩戴及使用,即對少年兒童組織的禮法、禮義、禮器、辭令、禮容等進行了相對較為完善的規定。以紅領巾為例,其禮義是指“紅旗的一角,革命先烈的鮮血染成”,這是紅領巾的核心內容與價值指向;紅領巾的禮法規定了紅領巾不得用于商業用途,各級隊組織應按要求合理使用,隊員在舉行活動時必須佩戴紅領巾,在參加體育活動或在家里休息時可不佩戴紅領巾,天氣炎熱時可佩戴隊徽代替紅領巾;紅領巾的禮容要求隊員服飾規整,并能保持紅領巾的整潔。以少先隊員十二項入隊儀式為例,一系列嚴格的操作程序使得禮法的內容得到了凸顯,隨著禮器——出旗的呈現,入隊儀式開始了。“奏出旗曲”、“唱隊歌”、“公布新隊員名單”、“宣誓”、“呼號”等辭令的轉換,最終使入隊儀式活動的禮義得到升華,少年兒童順利入隊,隊員身份得以確立,標明了隊員今后的責任與義務。在儀式活動中,通過運用一系列符號標識,開展一系列程序化、規范化的活動,少年兒童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得到展現,身心得到愉快的發展,同時加深了對隊組織的熱愛與共青團的向往。因此,規范少年兒童組織的禮法、禮義、禮器、辭令、禮容,深入挖掘紅領巾、隊旗、隊徽等實物的象征意義,規范少年兒童的儀式活動體系,不斷激勵少年兒童形成愛國主義的情懷是開展儀式活動的內在機制。
(二)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創新機制
儀式活動的創新要以相關文件為基礎,并結合當地民族文化,對儀式活動進行繼承與創新。一般而言儀式活動的創新體現在禮器、禮容與辭令。禮器是行禮時使用的器物,辭令是禮儀場合中的特殊語言,禮容則是指行禮者的言行舉止與穿衣打扮,例如少年兒童鼓樂隊中加入少數民族樂器、少數民族服飾與紅領巾和隊委標志的結合,以及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演唱國歌、隊歌等,都是儀式活動創新的體現。以藏民族為例,在少先隊鼓號隊編隊表演中少年兒童將富有民族氣息的熱巴鼓、達瑪鼓融入編隊表演中,體現了創新。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禮法與禮義是需要嚴格遵守的,涉及儀式活動中嚴格的操作程序與核心的價值指向。注重文明禮儀,是繼承與發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表現,是學校德育發展的要求,是完善少年兒童組織的根本所在。少年兒童儀式活動彰顯著少先隊組織的文化和理念,發揮著價值引領的功能,其創新根植于中國禮儀文明,累積著中華兒女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少年兒童學習“仁”的品德,表現“禮”的舉止,營造社會的文明之風。
二、中國禮儀文明下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建構原則
中國禮儀文明體系下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建構原則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深入挖掘中國禮儀文明的內容
禮儀是中國文化的最早來源,作為凈化精神的途徑,塑造了謙遜、高雅的君子風范,例如“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少年兒童儀式活動最為關鍵的就是要繼承與發展中國禮儀文明的精神,詩禮傳家,標榜門風。中國禮儀文明可以從三個方面為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開展提供方向。第一,塑造少年兒童良好的儀容儀表,例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禮儀在規范少年兒童的行為、語言、服飾時,將美的形式賦予其中,個體因此受到行為的調整與情感的陶冶。第二,培養少年兒童健康的情感,例如“發而皆中節”,啟示少年兒童凡事有度,恰到好處,懷揣一份敬重之心,以善攝美。第三,找尋中國禮儀文明的重要內容,探尋少年兒童組織禮儀的發展路徑。中國禮儀文明中有關言語稱謂、日常行動和人際交往禮儀規范如“稱尊長,勿呼名”,“言忠信,行篤敬”,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關鍵要素就是要從日常化的角度出發,“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從身邊小事做起,當能“掃天下”。可見,中國禮儀文明對當下社會的發展依然起著尤為重要的積極意義,加速人類文明的演進。
(二)強化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要素
深入挖掘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符號標識的象征意義,對少年兒童多進行解釋性的指引,探尋儀式符號背后美的歷程,是完善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優化對策之一。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高效運作是由相互關聯的步驟組成的,匯集所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在規范的程序中進行表達與操演。因此這一過程必須要注重少年兒童儀式符號的呈現,即何種象征符號、符號意義、怎樣呈現、怎樣深化,“儀式中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與行為……承載著向少先隊員傳授政治知識的任務”[2]。審視少先隊儀式中的象征符號,在特定儀式中增加相應的背景烘托,優化儀式活動設計,營造感染力極強的儀式環境,解釋符號所處的社會背景,將豐富的組織文化、價值理念等融入到儀式活動的各個環節,促進少年兒童對少先隊組織光榮歷史的了解,對隊徽、隊禮象征意義的深層次理解,并在反復的多次接觸中體會組織的神圣與崇高,實現組織認同,到達規范行為、引領思想的作用,“使之升華為一種高尚的情操,以實現教育內容和表現形式的統一”[3]。相反,如果機械地灌輸給少年兒童“紅領巾是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的”、“隊禮象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那么這只是枯燥、無意義的記憶游戲,不但不利于增強少先隊儀式活動的教育效果,而且容易使少年兒童產生抵觸心理。
(三)以童為本開展少年兒童儀式活動
以童為本,是指尊重少年兒童的主體地位與實際需求,即根據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與學習特點,關注少年兒童的個體化差異與不同的學習需求。儀式活動的開展,要滿足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多進行榜樣學習,例如發揮革命先烈、愛國英雄等杰出人物對少年兒童的示范作用,增強審美意識與國家意識,培養少年兒童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保障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儀式活動主要進行組織教育,兼具兒童性與政治性,既承載少先隊組織的文化意義與價值理念,表達著少年兒童共有的經驗與情感,又要學習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信仰。正如馬林諾夫斯基所言,儀式的功能在于創造心理習慣與社會風俗,從而能夠滿足個體生存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發展,同樣是基于少先隊儀式活動能夠滿足個體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基本功能,進而從少先隊員的生活環境與年齡特征等要素出發,開展兼具多樣性與靈活性,適應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興趣愛好的少年兒童,密切結合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與時俱進地探尋少年兒童所切實需要的儀式活動。
三、小結
國際社會之間的競爭,通過教育手段來維護各國的價值體系與思想意識形態,增強民族認同與維護國家穩定。中國禮儀文明下的少年兒童儀式活動,起著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同時黨的先進思想寓意于隊的符號標識當中,促進少年兒童的政治社會化,培養對黨和國家的樸素感情。少年兒童儀式活動的開展要重視中國禮儀文明,正如國家領導人所言“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進而成為少年兒童可接受的內容,強化對華夏民族的認同,不斷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2月8日)
2. 楊灣.論少先隊儀式的政治教育功能[J].中國德育,2017(21):22.
3. 陳珊珊. 少年兒童組織禮儀的文化蘊意與教育功能[J]. 基礎教育研究,2017,(03):15-17.
楊少贇,1992年,碩士研究生,助教,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教育。F07B13B5-EC7D-47ED-BDF6-C76A74D9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