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跨文化適應;留學生;文化育人
由于地域和文化差異,來華留學生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問題,了解、體驗、感知中國文化則是留學生完成跨文化適應的基礎和保障,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融入文化知識,構建“聞、思、感、述、傳”五位一體的文化育人平臺,不僅可以幫助留學生在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上消除不適應感,充實學習內容,也體現了我國高校來華留學教育的價值。
一、構建來華留學生文化育人平臺的意義
1.幫助留學生完成跨文化適應。來華留學生剛來中國時,由于文化差異會在生活、學習中產生諸多的不適應和文化沖突現象,這些不適應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學生在華生活和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因此,在漢語教學的同時,融入文化育人理念和內涵,讓學生深入認知、體驗中國文化,消除對未知文化的無措和恐懼,從而縮短文化沖突期,幫助他們更快、更高效地實現跨文化適應。
2.促進中國文化的資源整合和國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十八大以來,國家領導人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通過在來華留學生教育中構建文化育人平臺,整合優秀中華文化資源,完善文化課程和實踐活動體系,也將助力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升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縱深發展。
3.完善高校來華留學生課程思政體系,做好文化育人工作。無論在哪個國家,向留學生介紹一國文化都是留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來華留學生教育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以中國文化傳播為抓手,形成多方聯動的文化育人體系,對于優化留學生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推動我國高校來華留學教育的發展,提升培育成效都有積極意義。
4.推進高校國際化校園建設。校園是地域文化傳播的場所之一,中外學生交流融合也是來華留學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徑之一,搭建校園內中外學生交流平臺、推動中國學生的跨文化理解教育都會提升高校校園的國際化氛圍,從而打造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國際化校園文化環境。
二、面向來華留學生開展文化育人的實施路徑
面向來華留學生開展文化育人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宣介中國。為此,應從落實文化育人主體、完善文化育人內容體系、創新文化育人形式三方面,構建來華留學生文化育人實施路徑。
1.落實文化育人主體
根據調查分析,來華留學生來中國,最信任和依賴的人就是老師。因此,包括輔導員在內的高校教師具備文化育人的客觀條件、信任基礎和邏輯可能,是文化育人的主體和重要引領者,將文化育人內容融入課堂教授和課外實踐是教師主導作用的現實體現。除此之外,調查顯示,外出旅游、中國朋友、影視書籍、媒體報道等也都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徑,因此應落實高校教師主導,社會力量為輔的文化育人主體。
2.完善文化育人內容體系
首先應把握內容主體,面向來華留學生開展的文化育人內容應包括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國道路的開創、中國奇跡的取得歷程,地方文化、校史校情,以及結合熱點的典型故事案例等,只有這樣,才能豐富和完善文化育人內容體系,既讓學生了解古老的中國,又讓其感受當代的中國,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文化育人。
其次應重視課程建設,高校在合理安排漢語學習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對象的背景、專業需求等開設多元化的文化類課程,如《中國概況》《中國文化》等,還可以開設書法、國畫、空竹、茶藝等文化選修課,豐富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體驗。
另外應豐富課外實踐,面向來華留學生開展的文化育人不應只拘泥于課堂和教材,要為留學生直接接觸中國社會創造機會,鼓勵他們走出課堂,進行真實的交往和互動,引導留學生全方位、立體式地了解中國文化與社會環境。
3.創新文化育人形式
來華留學生既是文化育人的接受者,也是第一批主導者,除了以中國人為主體進行文化育人外,發揮優秀來華留學生的主體作用,向其他留學生講述文化、傳播文化,也能起到有效的文化育人作用。此外,在信息化技術大發展背景下,文化育人也不應拘泥于書本知識和課堂教學,我們應在有效運用傳統媒介的基礎上,加入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新媒介的使用,開發文化育人的互聯網平臺和在線課程,加強互動從而擴大影響力和育人效力。
三、構建來華留學生“五位一體”文化育人平臺
結合留學生實際情況和文化育人的需求,本文以課內、校內、校外多個育人平臺為依托,從教師引導和學生自我認知內化雙向輸入、輸出為手段,以留學生認識、認同并傳播中國文化為培養目標,構建聞、思、感、述、傳“五位一體”文化育人平臺(圖1)。
跨文化交際領域通常將文化分為客觀文化和主觀文化,客觀文化指的是文化的社會制度及人工制品,通常具體可見,容易識別,而主觀文化指的是包括觀念、價值和思維方式等的文化的心理特征,較難觀察和理解。因此,在“五位一體”文化育人平臺中,將客觀文化的學習放在了第一步,使來華留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學習中國文化,增加真實、多樣的文化知識。
首先,在校園內,可以通過社團活動鼓勵留學生豐富課外生活,加強與中國學生的來往,從中親身了解中國故事,學校也可以舉辦國際文化節、校園好聲音、中秋晚會、新年晚會、字謎游戲,讓留學生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增進了解。其次,引導留學生走出校園,深入了解中國人民的真實情感和想法,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比如我校結合專業需求和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需求,每年組織留學生參觀新農村建設、認知地方企業的發展歷程等,還曾組織學生參加義烏市政府舉辦的劃龍舟大賽,感受端午節氛圍,從而使他們直觀、親身感知中國新故事、真故事。
2.課堂教學,深入思考——思
面向來華留學生開展的文化育人不能只停留在實踐活動的認知層面,還應對接觸到的中國文化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學習,因此教師還應在課堂上,通過課程引導,讓學生對第一步所接觸到的中國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和思考,理解客觀文化背后反映價值觀等主觀因素的中國文化,加深對文化的認識,提升文化育人的價值體現。
為此,高校應先安排好語言教學,增加漢語課程門類和課時數,這也是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的一步。此外,在開設多元化的相關課程,如《中國文化》《中國概況》等時,應根據教學對象的背景、專業需求等對課程做合適的內容增刪、順序調整等,重構課程體系,還可以設置文化專題討論,幫助留學生解讀中國歷史傳統文化與中國發展進程;布置寫作任務,引導留學生寫出自己的中國故事。此外,還可以開設書法、剪紙、國畫、空竹、茶藝等選修課,豐富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體驗。
3.案例學習,構筑橋梁——感
培養優秀留學生榜樣,用留學生自己所感來影響和帶動其他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為此,應做到因“人”制宜,研究如何讓每個留學生都能發揮不同的優勢力量。
一是要進一步發揮學歷留學的作用,他們在中國學習時間長,專業水平相對較高,《中國概況》《中國文化》等相關課程的學習也更深入,對中國更了解,更會講述中國文化。二是要重視校友資源,來華留學生校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傳播中國文化、提升中國軟實力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他們畢業后也依然帶著中國記憶,并不斷創造著新的中國故事。為此,高校可以建立校友聯絡數據庫,保持與校友的長期聯系,定期開展特色校友活動,增強留學生校友對中國文化的融入感和認同感。三是根據留學生來源國、漢語水平和專業特長等各方面的不同,分層分類加以引導,力爭讓每個留學生都可以講好自己所聞、所思、所感的中國文化。
4.講述故事,內化感受——述
來華留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知文化知識,通過課堂學習深化文化理解,通過身邊故事感悟文化,經過這三步走的文化育人,仍需要第四步——讓留學生將所學、所感的文化外化于行,通過內化感受、述說故事的方式“講”出中國文化。
因此,高校在培養過程中,要用來華留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容易理解的語言來講述中國文化,用他們能聽懂的經典故事來闡釋具有中國特色的理念,尋找不同文化中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異同,積極尋求文化契合和情感共鳴。在授課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口頭討論、書面寫作等方式,鼓勵留學生以小見大,考慮本國受眾的習俗和思維方式,精心選擇小故事,以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為基礎,創作新故事,詮釋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
5.傳遞聲音,傳播文化——傳
在“五位一體”文化育人平臺構建中,應搭建立體化對外傳播平臺,加深中國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在“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下,高校應除了創新文化育人運行機制外,還要不斷拓展文化傳播渠道、創新方式方法,使文化育人平臺的構建更加專業化、精準化。要不斷豐富文化的傳播模式和渠道,充分發揮人文和科技的互促作用,從受眾的角度思考與構建文化育人平臺和文化傳播。充分運用各種多媒體技術加以綜合呈現,努力將傳統的口口相傳模式與“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相結合,讓文化的國際傳播既暢通又高效。
四、結語
來華留學生文化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其多方位感知中國文化,豐富來華留學的知識體系,同時留學生擁有認知文化和傳播文化的雙重身份,他們在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和形象中兼具身份優勢、語言優勢和行為優勢,其認知和認同中國文化的程度會影響其對中國文化、中國形象的對外傳播。“五位一體”文化育人平臺的構建不僅彌補了傳統語言教學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局限性,也為來華留學生更好地完成跨文化適應提供了幫助。面向來華留學生開展文化育人,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任務,應構建長遠的培養路徑,優化文化內容體系,創新文化育人模式,從而多角度、系統化培養留學生理解中國文化能力。
參考文獻
[1]亓雯雯,李曉瑩.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國家形象認知的動態研究[J].國際公關,2020(7):5-7.
[2]牟蕾.“一帶一路”國家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及傳播[J].青年研究,2019(5):86-93.
[3]袁海萍.芻議向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J].新課程研究,2016(12):20-22.
[4]劉福來,李東斌.地方高校地域文化育人體系的探索[J].社會科學家,2016(1):157-160.
作者簡介:王賽君(1989- ),女,浙江金華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留學生教育、跨文化交際研究。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課題“跨文化適應背景下來華留學生‘五位一體’文化育人平臺構建研究”(項目編號:KT202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