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艷娜

關鍵詞:綜合實踐 ?寧波幫精神 ? 地域文化 ? 課程建設 ? 實施策略
面對日新月異的教育思潮,踐行國家領導人實現中國夢,首先要做好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寧波市鎮海區中興中學不斷探索、追趕、汲取、思考,現將全球享有盛譽的地域文化特色寧波幫作為校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靈魂,既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也肩負起愛國愛鄉責任擔當的物化落實,并將“活動”上升為“課程”,從文化引領、課程推動、資源建設、活動提升等多種渠道落實本課程,并著力開發與實施、實踐與探究,確實給予了綜合實踐更廣闊的天地。本文詳細闡述了該校該課程的開發思路與實施策略,供交流探討。
一、深化課程理念,凸顯地域文化內涵
學校綜合課程建設需要思考:我們需要培養怎樣的人,我們有哪些優秀而獨特的資源,我們打算怎樣開展教育,我們該如何設計相應的課程結構和評價機制。首先,我們要明確培養怎樣的人,這是我們課程設計的靈魂和理念,也是本輪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
中興中學前身為葉氏義莊,“葉氏義莊”之“義”—— 善行天下、懂得感恩,由近代民族工商業先驅葉澄衷老先生投資創辦,學堂走出了一批寧波幫領軍人物:包玉剛、邵逸夫、趙安中等等。“寧波幫精神”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一份瑰寶:報效桑梓、海納百川、包容兼蓄、團結互助、誠信經營、開拓創新、義行天下、務實求真。這些品格的形成離不開:勇于實踐、善于探究、自主創新、注重合作、關注生成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其正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和許多特性相吻合。
二、細化課程目標,體現實踐育人方向
根據“泰勒原理”確定了課程核心理念和方向,就要細化課程的目標以及內容,彰顯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和理念。
本課程意在讓學生通過訪問寧波幫名人、院士及相關人物,探究他們的家風家訓、傳奇的人生經歷和創業歷程;通過參觀考察寧波幫博物館、校史陳列館、寧波幫名人故居、中科院材料研究所等寧波幫相關場館資源,借助團帶隊、年級互助、校外指導等人力資源,開展自主管理、義工服務、社區職業體驗、生命救護等實踐活動。通過參與以上活動,培養學生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最終成為擁有“會實踐、會探究、會合作、會創新、會經營管理”的(五會)能力和擁有“勤勉為學(崇真)、樂善好施(崇善)、健美進取(崇美)”的(三崇)品質的寧波幫學子。
三、寬化課程內容,彰顯校本育人特色
寧波幫精神高屋建瓴,寧波幫課程資源廣博豐富,如何巧妙選取寧波幫課程資源,實施接地氣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難點。學校做了三約定:一要與學生日常活動相整合,二要與指導教師能力相匹配,三要充分挖掘課程相關資源。在課程內容選擇上,注重傳承創新、彰顯特色,遵循自主性、實踐性、開放行、整合性、聯系性的原則;方式上不拘一格、多元多樣,比如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等等。
四、活化實施方式,確保規范常態落實
為了切實提高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借助杜威(Dewey)思維五步和PBL解題九步作為主題活動實施的基本流程,采用團隊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相整合的方式常態實施,巧借場館資源,多點發力,統籌推進,從而拓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廣度與深度。
(一)借鑒先進理念,提升指導能力
借助“PBL解題九步”的成熟經驗來推進活動。項目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建構主義理念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它主張學生通過一定時長的小組合作方式,解決一個真實世界中復雜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或完成一項源自真實世界經驗且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務,在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精心設計項目作品、規劃和實施項目任務,進而逐步習得包括知識、可遷移技能、高級思維能力、關鍵品格等在內的21世紀核心素養。
綜合實踐主題課程可以借鑒這套可操作模式,通過一系列任務的完成,通過達成項目目標來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這個模式可以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將一個完整的主題活動劃分為三種階段:活動準備階段,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分解小主題、成立小組、制定方案等環節;活動實施階段:開展調查統計、參觀訪問、觀察記錄、組內交流等環節;活動總結階段:匯報與展示、體驗與感受、反思與評價、設計與創新、探索與研究等環節。
(二)融合團隊活動,保障常態實施
學校團隊活動是學校德育教育的窗口,更是學校文化的特色與亮點,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必做內容。我們可以先對學校的團、隊活動進行梳理,然后選擇與之相匹配的課程實施模式開展活動,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搭載校園文化建設和團隊建設這艘巨輪,以課、隊融合的方式常態實施,必然可以事半功倍。
1.在主題探究類活動中求得教育的廣度:以中、小隊為單位;選好探究的問題;以“提出問題——確定小主題——制定計劃——付諸實施——成果展示——總結評價”為活動模式
學校每個班級都有一個特殊的中隊名,如邵逸夫中隊、包玉剛中隊等,這些中隊名來源于班級孩子崇拜的、想研究的寧波幫名人和院士。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們采用如上方法對中隊名人進行探秘,深入了解各位名人的成長與成功經歷,感受名人愛國愛鄉的情懷,艱苦創業的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參加隊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深入性,從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有了隊活動這個載體,將綜合實踐落到實處,實現各級行政部門、學校、中隊的育人目標,一舉兩得。
2.在項目設計類活動中求得教育的深度:以小隊為單位;選好項目;以“確定項目——制定實施計劃——嘗試設計、制作——展示、評價”為活動模式
項目設計分為制作類和活動類。制作類的有設計一塊寧波幫名人中隊牌,出好一期寧波幫主題的隊報隊刊、設計一個充滿隊味的中隊角等。活動類的有崇善少年建隊節、“崇美”五四青年節、“崇真少年”畢業典禮、我的秋游我做主等活動。指導教師可以將符合團隊組織建設需要的各類校園活動,融合寧波幫相關素材,以綜合實踐活動項目設計的模式加以改造、融合、提升。
3.在實踐體驗類活動中求得教育的高度:以“創設體驗情境——扮演體驗角色——開展體驗活動——交流體驗感悟”為活動模式
實踐體驗類活動根據年齡特征和年段特點,序列化分層推進。低年級立足寧波幫“艱苦創業”的精神,開展制度建設方面的主題活動,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班級打掃我能行”、“我的班規我做主”等,建立自主意識;中年級立足寧波幫“誠信管理”精神,開展組織建設方面的主題活動,如“我的班級我服務”、“我是學校值周生”等,從而增強學生自我約束力;高年級立足寧波幫“義行天下”的情懷,開展在學校和社區層面的自主服務活動,如“爭當校長小助理”“我是逸彩小社工”等等,樹立主人翁意識和集體、社會公德心。
五、強化支撐系統,完善保障機制
(一)優化實施團隊,保證實施效度
1.創建“七彩人生工作室”。工作室成員各有分工,邀請人文莊市研究團隊和寧波幫博物館場館工作人員為專家團隊、學校校長為組長的、學科骨干為核心,負責研發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實施,審議實施過程中的重大決策,制訂相關條例,檢查督導課程落實。校內外指導教師負責具體指導與落實。“專職+兼職+特長”這種網格化組建方式,降低實施難度,提高實施有效性。
2.提高團隊綜合實施能力。通過培訓、專家指導、主題研討等方式,使指導教師深入理解寧波幫精神為核心理念的課程目的和意義、方法和步驟,在思想上達成共識。認真制訂課程計劃,嚴格按照規定開齊開足課程,加強檢查考核,促進教師綜合實踐課程業務水平快速提高。
(二)量化實踐場所,豐富課程資源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在“價值體認”培養目標中明確提出:中小學可以通過親歷、參與場館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獲取和加深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郭元祥教授在《特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報告中也提出實踐教育場館概念。為此,學校充分利用周邊1.5公里內的寧波幫場館資源,由學生自主設計規劃“寧波幫”場館秋日游活動。每個年級有一個不同的參觀主題和場所,如一年級游覽商幫公園、二年級參觀校史陳列館、三年級探秘江南第一學堂、四年級參觀寧波幫博物館、五年級走訪創E慧谷、六年級考察中科院材料所、七年級走進名人故居、八年級走進家鄉大學城。
(三)趣化評價機制,提高實施質量
課程目標達成需要評價測量,也需要評價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具有獨特性,把評價過程變成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過程,也作為師生共同成長的機會。
(1)學生評價,有“章”可循
對于學生而言,評價引導學生持續進行探究、體驗、反思與行動,增加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與信心。該校對學生的綜合課程評價納入到學校《崇正之星——雛鷹爭章星級學生評定》和《中興中學崇善好少年評比》這二大評價體系中,為課程評價注入了活力。
1.“定星”堅持成長導向,注重多元評價。在主題活動之初,老師對學生活動提出評價要求:①責任星(比落實)②合作星(比過程)③實踐星(比能力)④智慧星(比創意)⑤美德星(比體認)。定星立規矩,讓學生自我約束活動行為,明確活動的生長點。
2.“爭星”保持活動連續性,利于鞏固成果。綜合實踐課程活動間隔時間長、活動方式方法開放,需要合適的機制去激勵與約束,以保持評價的方向性、指導性、客觀性、公正性。因此,學校要求在活動實施的每一堂課,每一個環節,每一次實踐,通過教師評價、小組推薦、學員自評等方式發放五顆星。引導組員與組員、小組與小組形成良性競爭,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
3.“頒章”肯定活動成效,激發活動興趣。前期的“定星”、“爭星”活動將雛鷹爭章活動特有的自我教育激勵機制注入綜合實踐活動課,最后的頒章環節體驗成功的喜悅,引導學生揚長避短,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
(2)教師評價,有“表”可依
對于教師而言,學校需要制定完善的課程評價管理制度,促進教師持續的投入,產生富有創造性的探究與指導行為,提高課程開發和科研水平。學校的教導處、教科室不定期參與活動開發、聽各種形式的常態課、用調查訪問等形式觀察了解教師,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綜合考核,并設立《導師活動指導星級評價表》,記入教師檔案。教師評價表主要評價指標為三點:一是從活動開展的實際效果。二是從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三是從教師的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論文以及指導學生的活動成果等。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第四塊內容用了數千字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與實施做了說明,可見其重要性。縱觀各校各地區綜合實踐發展的舉步維艱,有一個原因是綜合實踐課內容隨意性強不系統,不如學科課程那樣連續有力量,導致一個學校的綜合實踐會因為換個校長、遷個校址、換個老師而遭遇傾覆之災,因此將“活動”上升為課程,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頂層設計,將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培養目標、教育內容融入其中并統籌考慮(比如該校將寧波幫這一具有歷史沉淀的地域文化融于綜合課程理念和育人目標),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生生不息,從而拓展學生個性化發展空間,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創生學校特色和育人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2017.09,
2.馮建中.大課程《綜合實踐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2021.03,
3.吳筱泉.《要素與內涵——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寧波出版社.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