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關鍵詞:沂蒙精神;新媒體環境;傳承與發展
引言
沂蒙山區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其自身具有悠久的歷史上千年以來,沂蒙人民在山東沂蒙這塊土地上,創造著屬于自己的歷史與財富價值,特殊的地理位置養育了沂蒙山區人民的優良品質。應當加沂蒙精神發揚光大,從而推動我國整體的發展與建設[1]。
一、沂蒙的精神概念內涵
沂蒙精神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它是繼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以及金剛山清水秀的結合思想體系沂蒙精神概念的提出,最早在革命時期,在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革開放脫貧致富,使得沂蒙精神得到了重視,沂蒙精神主張愛黨愛國、開拓奮進、艱苦創業,這也是沂蒙精神的中心思想以及靈魂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應當大力弘揚沂蒙精神并作建設符合其發展的有效路徑,以此樹立核心的價值觀,推動我國的整體發展[2]。
二、沂蒙精神作品以及主題
沂蒙人民創作了大量展現沂蒙精神的內容和相關作品,現階段關于沂蒙精神的作品相對較多,而且通過作品可以反映出沂蒙人民精神的品質?,F如今有沂蒙紅嫂群體作品和沂蒙抗日主題作品,以及沂蒙人民保衛家園等作品。在新中國成立后,沂蒙人民自力更生,且面對困難時艱苦奮斗,沂蒙人民具有堅韌不拔的品質,進而推動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在一些沂蒙精神作品中能夠發現沂蒙抗日根據地的光輝歷史以及軍隊人民大量生產的景象,在這樣的基礎下,使得沂蒙精神在我國形成了較好的推動以及發展。通過沂蒙精神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人民和軍隊的團結抗戰以及艱苦奮斗共同發展的美好景象[3]。
三、新媒體環境下沂蒙精神傳承與發展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啟蒙精神美術作品宣傳網站
新媒體技術下沂蒙精神美術作品可以通過PC以及無線網絡,或是數字電視等形式進行傳播,記住互聯網將對應的數據信息進行上傳,通過微信公眾號或是微博,以及抖音等短視頻形式宣傳其作品。在宣傳的過程中以沂蒙品為例,可以試圖宣傳其畫家或是代表作家并將對應的作品利用網絡進行上傳,通過有效的方式將其進行展播或是分類整理,以此大幅度宣傳沂蒙精神。在現階段新媒體的環境下,可以利用有效的方法實現二次傳播,而且將作者以及作品等內容互相結合,這樣有利于使得其內容更好地形成互動,以此使沂蒙精神進一步融入大家的視野。
(二)拍攝沂蒙精神作品宣傳短視頻
在新媒體技術的環境下短視頻成為了主流的傳播途徑,結合沂蒙精神作品探討沂蒙精神在互聯網時代下的創作以及傳播技巧是當前的重點。通過互聯網和智能終端再結合新媒體有利于做好內容的宣傳,同時也使得作品的創作形式形成了創新。沂蒙精神作品的數字化傳播可以進入新媒體藝術如短視頻或是紀錄片兒以及網絡直播等形式進一步使得其范圍擴大[4]。在具體的內容可以將沂蒙作品進行記錄與拍攝,還可以將一些相關作品進行解讀幫助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沂蒙精神,還可以通過剪輯以短視頻的形式在各大平臺上進行傳播,新媒體的環境下應當做好探索工作,將沂蒙精神作品更加高度的進行宣傳。
(三)制作移動交互廣告宣傳沂蒙精神的作品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在宣傳沂蒙精神作品時,應當采取全新的形式,并區別于傳統的方式進行改善可以利用交互體驗的形式,做好內容的宣傳。例如在一些游戲之中,其與敦煌研究的內容形成銜接,再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制作敦煌壁畫的內容交互作品,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得企業內容得到較好的宣傳,制作的初衷是對敦煌壁畫進行數字化保護。藝術創作者通過不同的內容進行結合再融合數字化技術,使得壁畫有效體現,雖然工作量方面較大,但是利用新信息技術可以取得其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歷史感,讓觀眾有較好的體驗。在DIY制作電子敦煌壁畫中可以利用不同的信息技術進行融入,以此使得內容更好的交互麗江沂蒙精神作品進行全面宣傳,同時還能加強用戶的使用體驗,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使得創作作品更好地宣傳沂蒙精神文化[5]。
結束語
在當前新媒體時代的環境下沂蒙精神與傳統作品互相結合,以此消除傳統的空間限制并拓寬其內容的宣傳,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可以使得沂蒙精神得到一定重視。在當前全新的時代下,沂蒙精神作品應當借助新媒體更加快速的發展,同時還能為沂蒙精神的傳播帶來全新的思路,在傳播的過程中既要看到自身的重要性,同時還要結合區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改變傳播形式。如何正確地利用新媒體做好沂蒙精神,傳播是當前的重點,這有利于我國的整體發展與建設,相關人員應當給予一定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徐木興,夏侯文鑫.新媒體時代沂蒙精神政治傳播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6(03):317-324.
[2]魏冠明.新媒體環境下沂蒙精神傳播研究[J].青年記者,2020(20):87-88.
[3]胡晨晨,邵珠春.多元化傳播模式下沂蒙精神的傳播策略研究[J].文化與傳播,2019,8(01):9-13.
[4]姚麗霞.新媒體技術下沂蒙精神美術作品的數字化變革[J].今古文創,2022(07):63-67.
[5]李欣雅.新媒體環境下沂蒙精神傳承與發展路徑設計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0,7(11):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