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秋
一、運用多媒體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愉快的學習氣氛圍。
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選擇性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動力”。小學生好奇心強,求和欲旺盛,對新事物有著天生的親切感。多媒體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過聲情并茂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刺激,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平形四邊形的認識》這節課時,本來這節課的內容是相當抽象和枯燥的,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欲望,這樣設計了一個環節,一只卡通熊帶領大家參觀新建成的小區,整個小區的環境是由學生已學過的各種圖形組成的,有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菱形等等。然后問大家:“這個小區漂不漂亮,你發現它們都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了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了,爭先恐后的搶著回答問題。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和生動的情景有機的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和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學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學生的心一直被教師引導著,為教學創設良好的情境,使教學過程順利進行,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運用多媒體講解重難點時,可以呈現過程,突出重、難點,便于學生理解掌握,由于多媒體課件用動態圖演示,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所以愉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例如:在講解“圓的面積”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面積計算的方法這一重點,我先在電腦上畫好一個圓,接著把這個圓分割成相等的兩部分共16份,然后通過動畫把這兩部分交錯拼好,這樣就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反復演示幾遍,讓學生自己感覺并最后體會到這個近似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的圓的面積是完全相等的。再問學生還發現了什么?這個近似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什么有關?從而導出求圓的公式。使得這課的重難點輕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課堂教學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比較抽象的問題,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抽象的知識以物化的形式再現出來,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如教學“相遇問題應用題”時,通過直觀演示:兩輛汽車從兩地相對開出,慢慢相遇。使學生清楚明白“相遇”的意義,在腦海中確定“相遇問題‘中兩個運動體運動的表象,將實際運動的情景問題轉化為抽象問題,轉化為數學表達式。
三、運用多媒體提示規律,拓展思維的深度,發展學生思維運用計算機模擬演示能突出實際操作過程,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借助于觀察、比較、分析和縱使手段逐步把握知識的實質,從而正確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如“教學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點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難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數越來越多拼成的圖形接近長方形,難以理解化圓為方的道理,我們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圓2等份,用紅藍表示兩個半圓,再把兩個半圓分成8個相等的小扇形,再將小扇形一個一個從圓中“飛出來”排成兩列,再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并閃爍顯示。再依次進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補,讓學生直觀地感知當等分的份數越來越多時,圓面變換后的圖形越來越趨近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想象無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圓是能轉換成一個等積的長方形的。這樣一來既導出的圓的面積公式,又滲透了無限分割和無限求和的思想方法。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多媒體教學中,計算機可隨時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給學生、老師。像填空、選擇、判斷題型,學生回答對了,計算機可以馬上亮出正確答案,并會表揚你,并來一聲“棒極了!”、“你真棒!”、“真聰明!”,學生看了聽了自然高興,興趣盎然;如果學生回答錯了,計算機會提醒他們“再想一想”并配以音樂,啟發學生認真動腦。即時的反饋,使學生能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促使學生自我激勵,以不斷獲得“獨立發現的愉快體驗”。
因此,教師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而新的課程標準更是向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學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作為教育工作者,身處教育教學法改革的前沿,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積極采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接受挑戰,真正從數學教學規律自身特點出發,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實施有機整合,以豐富課堂內容,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而又激發思維、體現自主建構的課堂氛圍,使信息技術成為黑板、粉筆、三角板、模型一樣得心應手的工具,讓學生切身體會數學的美,全面提升課堂效率,做好新課程改革。這樣數學乃至整個教育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