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關鍵詞:鄉村科技創新教育 授課方式 學齡兒童科教啟蒙
1 現有鄉村科技創新教育扶貧模式面臨的困境
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是前提。《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以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為優先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教務部始終把教育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雖取得一些成績但現有的鄉村教育模式依舊存在三大痛點:
1.1 農村孩子能夠接受的科創教育幾乎為零,多數局限于理論知識
學齡兒童作為進入義務教育的起點受眾對象,培養其基礎性科學素養顯得尤為重要。據調研,城市區域學齡兒童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情況良好,多數家長會讓小孩參加相關的課外輔導班,但費用較貴,領軍教育7天的科技創新訓練班費用為8500元。而在農村區域《科學》課是唯一的科學教育課程,多數農村小學教育資源短缺,受經費限制與觀念制約等因素限制,該門課程并未實際落實,更缺乏相關的創新實踐活動。有數據調查表明:農村地區對科學課“重視、不太重視、根本不重視”的比例分別是7.8%、53.7%、38.5%。據調查,目前鄉村科技創新教學內容僅局限對應試學科的理論灌輸,無法真正做到扶貧先扶志,響應國家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號召。
1.2.偏遠鄉村教師的科技創新教育水平低下
當今時代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需要一大批創新型的人
才,然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創新的教育,而創新的教育離不開具有創新素質的教師,因為教師是創新教育的實施者。不具備創新素質,教師就難以實施創新教育,也就談不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然而通過我們調查、走訪和分析,我們發現,鄉村教師普遍缺乏創新素質。
1.3. 短期支教問題,志愿者支教周期短、流動性大
網絡上一篇《哥哥姐姐們,請你們不要再來支教了》曾被廣泛傳播并引起了許多人的熱議和討論,大學生短期支教從21世紀初興起,一直是飽受爭議的話題,常被人指責“時間短,影響小”、“破壞鄉村孩子原有的教育系統”“大學生素質低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等,產生大學生支教短期低效的錯誤認識。隨著大學生素質水平逐漸提高,對線上線下教學工具的使用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科創教育在各個年齡段推廣已有成效,因此,大學生應思考如何長期高效地對支教地區進行科創教育方面的幫助,同時在考慮農村留守兒童特殊情況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條走得通的農村少兒科技啟蒙教育道路,并且在借助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進行推廣。
2 大學生助力鄉村科技創新教育新模式
為解決短期支教問題,從而長期高效地對支教地區進行科創教育方面的幫助,我們創設了一種支教新模式,致力于助力鄉村教師科創課程的開展,建造鄉村教師科技創新思維培養交流平臺,通過大學生支教團隊與鄉村教師團隊相互切磋,開展創新教育示范課程,協助指導鄉村設立名師工作室、勞模創新室等方式,使一部分具有科創能力的教師發揮領頭雁作用,帶動鄉村學校創新教育師資雁陣成長。
2.1. 立足普及基礎科學教育,緩解地方科技創新啟蒙教育壓力
自2000年國家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目前為止,這20年以來,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推廣工作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是由于中國幅員遼闊,人員分布情況復雜,教育資源分配仍需加強,目前仍然存在偏遠山區、人員分布稀疏的地方人們的陳舊思想觀念不能得到轉變,科學教育的普及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白。
2.2. ?因材施教,完善根據學生基礎開設系列科創的新教材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一直保持高度關注,于經濟層面進行資助,于教育層面進行扶持,使所在學校師資力量與教學設施得到極大改善,但是,鄉村孩子教育體系中科創部分仍存在空白急需填補。由于學校課程設置原因,學校或對科創教育閉口不談,將教育配置資源束之高閣,未做到資源使用率最大化;或開設相應課程,但缺乏基于情境的知識遷移、運用與轉化,往往以“玩”作為課程內容,并未起到科創教育的實際作用,對于其科創思維的形成收效甚微。
2.3. 打造“頭雁”教師隊伍,打出鄉村學校創新教育“組合拳”
“教師強,鄉村學校創新教育才能強。” 只有形成文化、團隊、機制,才能讓鄉村學校的創新教育從“單槍匹馬”升級為“集團軍”。
2.3.1 開展雁陣計劃,“沉浸式”教研深入農村學校,助力農村教師提升科技創新教育教學實踐能力。
大學生短期支教從21世紀初興起,一直是飽受爭議的話題,常被人指責“時間短,影響小”、“破壞鄉村孩子原有的教育系統”“大學生素質低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等,產生大學生支教短期低效的錯誤認識。隨著大學生素質水平逐漸提高,對線上線下教學工具的使用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科創教育在各個年齡段推廣已有成效,因此,大學生應思考如何長期高效地對支教地區進行科創教育方面的幫助,同時在考慮農村留守兒童特殊情況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條走得通的農村少兒科技啟蒙教育道路,并且在借助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進行推廣。
2.3.2. 建造創新教育示范平臺,助力鄉村教師科創課程的開展
建立線上官方課程平臺,開通直播教學頻道,以支撐線上課程的順利推送、實踐過程中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突破實踐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帶來的局限,為實踐活動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提供了更多可能。
2.3.3. 開拓與學生長期交流互動的新渠道,開展高校聯合行動
“志誠助教,創新筑夢公益”鼓勵大學生參與鄉村創新教育扶貧,其支教新模式契合了國家發布的教育精準扶貧策略,為推動鄉村教育的發展,團隊每年在大學校園中招募一批懂教育、有愛心、能力強的大學生志愿者,輸送到周邊鄉村學校,實施了陜西科技大學牽頭的高校雁陣計劃,聯合省內外多所高校,契合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需求,向支教一線源源不斷地輸入人才,建立多個社會實踐基地,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鄉村創新教育支教新模式。
結語
“志誠助教,創新筑夢”團隊成立至今,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背景下,一步步規范自身的管理與發展,也說明了在國家決勝全面脫貧攻堅戰后繼續投身教育幫扶的決心。在經歷了疫情大考后,“志誠助教,創新筑夢”團隊學會了適應新形勢,面對新問題,借助于互聯網等線上平臺,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方法,開設了“云支教”等新模式,同時做出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公益模式升級,探索鄉村教師科技創新的最優授課方式,助力鄉村學齡兒童科教啟蒙,我們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