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茹
關鍵詞:民族唱法、美聲唱法、融合、發展;
一、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發展概況
(一)民族音樂的發展概況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并有著禮樂邦國的著稱,音樂在我國古時代就已經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價值,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在唐朝時期,每一位皇帝都非常重視音樂的教育,甚至設立了專門的音樂機構,使民族音樂在當時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唐朝繁榮的音樂文化是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輝煌時期,為后期民族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形成不同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音樂,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
(二)美聲唱法的發展概況
美聲唱法是屬于西方的聲樂唱法,起源于16世紀末的意大利,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繁榮發展,在世界迅速傳播,近代時期傳入中國。在20世紀初,我國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吸收和借鑒西方美聲唱法的理論和技巧,創作出中西結合的聲樂作品, 如:黃自的《花非花》、《春思曲》;青主的《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等,使我國的聲樂藝術取得很大程度的提升。但由于美聲唱法來源于西方,與我國的語言有著很大的差異,致使學習過程中容易進入誤區或失去我國的民族特色。因此,我國民族音樂與美聲唱法上的融合,還需要仔細地研究分析才能形成我國獨特的美聲演唱風格。
二、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異同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是中國和西方兩種不同的聲樂演唱方法,兩者存在共性和個性。深入分析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共性和差異,有助于我國民族聲樂更好的學習西方美聲唱法的優勢,以促進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
(一)語言與咬字的異同分析
由于中西語言的不同,致使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咬字發音上具有明顯的差異。我國的民族聲樂是繼承了傳統戲曲的技巧發展而來的,字正腔圓是我國聲樂最顯著的特征,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我國的語言博大精深,以漢語為主,文字上強調字頭、字腹、字尾和聲調的變化。明代魏良輔指出:“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在民族聲樂演唱中非常注重詞的“咬”和“吐”,其次是行腔和潤腔的技巧。西方的語言主要是強調五個元音字母發音的準確性,相比民族唱法,西方字頭的發音簡短,也沒有中文的歸韻收尾,但美聲唱法特別重視發音要圓潤飽滿。但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演唱中的咬字發音都是非常重要的,要保證語言表達清晰準確,做到字正腔圓。
(二)呼吸與共鳴的異同分析
呼吸在聲樂演唱中極其重要,不管是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都需要掌握正確的呼吸技巧,不過兩者在呼吸的方式上也存在著差異。民族唱法中有“氣沉丹田”的說法,就是以腹式呼吸為主,演唱中通過提氣收腹控制氣息;美聲唱法主要以胸腹聯合呼吸的方法為主,演唱時的通過腰腹的力量控制氣息。相比民族唱法,美聲唱法的呼吸方法更加自然,但兩者控制氣息的不同方式,使得演唱時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民族唱法的演唱通常更明亮,美聲唱法則更渾厚飽滿。
(三)演唱風格和形式的異同分析
中國民族音樂主要來源于民間,是一種表現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間習俗的藝術形式。民族音樂歌曲的內容簡單易懂,展示了不同地區的風格韻味,音樂旋律多采用中國特色的五聲和七聲音階;美聲歌曲最初出現于教堂和皇室貴族中,多以技巧為主,旋律都為西洋調式。另外,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都有多種演唱形式,包括:獨唱、重唱、合唱等,但在演繹的過程中有著各自不同的方式。
三、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融合發展
(一) 演唱技巧的融合
根據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兩者演唱技巧的異同,可以相互借鑒和融合。在咬字吐字上,我國民族聲樂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語言咬字聲調復雜多變,但在演唱中民族唱法對于語言咬字的處理要比西方聲樂唱法處理的更加準確,以及民族唱法的行腔、潤腔能夠深刻體現音樂的韻味。在呼吸共鳴上,美聲的胸腹混合呼吸法比民族唱法的呼吸方法更自然、更科學,能夠保證聲音共鳴更加圓潤飽滿。因此,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應該融合發展,相互學習各方的優勢,在美聲唱法中融合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和行腔技巧,能夠使內容表達得更加清晰、豐富;同時,民族唱法結合美聲唱法的呼吸技巧,使兩者融合發展,以進一步提升我國的音樂水平。
(二)表達音樂情感的融合
無論是哪一種演唱方法,都只是通過音樂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帶有情感演繹出來的作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才能深入打動聽眾,只有技巧沒有情感的音樂就如失去了靈魂。因此,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必須要在情感上融合發展,在演唱中達到以情帶聲和聲情并茂同時發展,做到真實地感染觀眾。民族唱法表達情感的方式豐富多樣,學習了民歌、戲曲等民族聲樂的技巧,比如:肢體上的形體身段、聲腔上的甩腔、哭腔、拖腔等等,能夠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表達出來,可塑性很強。但美聲唱法表達情感的方法比較單一,因此,在演唱美聲作品時,可以將民族唱法的情感充分運用到美聲唱法中,以渲染出作品的內涵。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藝術的審美追求也不斷提高。中國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都具備獨特的個性,兩者之間應相互借鑒和融合發展,能夠彌補各自的不足之處。因此,要加強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之間的技巧應用,重點做好咬字發聲、呼吸共鳴以及音樂情感的表達等,實現二者的融合發展,以促進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提高藝術的感染力。
參考文獻
[1]馬致遠,馬昕娜.中國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間的融合微探[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20,41(05):20-21.
[2]陸偉,蘇麗麗.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族唱法異同分析及融合路徑[J].保山學院學報,2020,39(06):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