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婉桃
關鍵詞:活動常規;一致性;連貫性;內化度;能動性,自豪感
一、統一認識,保證常規執行的一致性
我園注意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增強教職工對幼兒園一日活動常規的認識,保證常規執行的一致性。一是定期組織教職工學習有關幼兒園一日活動常規要求的相關文件。二是發揮園網絡作用,讓每個教職工都有時間和機會熟悉幼兒一日活動常規的內容和要求;三是每學期期初開展“再回頭”,擬定整改方案,明確新學期幼兒常規的培養重點和突破方向;四是將一日活動常規研討納入到每周一次的班級教研活動當中,共同尋找班級幼兒一日常規培養過程中存在的薄弱處,調整和更新;五是加強班級管理,強化班級的集體意識;六是做到分工明確,齊抓共管,保證常規執行的一致性。
二、追蹤跟進,確保常規施行的連貫性
一日生活常規作為一種常規性的工作,很容易為教師不重視甚至忽視,對此,我園注意追蹤跟進,敦促教師嚴格執行一日常規制度,確保一日常規的連貫性。一是加強過程性追蹤指導。二是開展幼兒“一日生活常規養成”專題觀摩研討活動,定期觀摩,研討反饋;三是加強互動引領,組織年輕教師觀摩老教師的半日活動,與老教師切磋取經;四是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深化及細化幼兒園一日常規管理。
三、擊破弱點,保持常規施行的順暢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集體行動和過渡環節,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象。”在一日活動常規執行中,我園抓住幾個薄弱處進行探討改進,一是晨間活動,在這個環節,我園改變了以往以桌面游戲為主的組織形式,組織幼兒參與豐富精彩的戶外體育活動,讓幼兒在盡情撒奔、盡情歡笑中,溫暖身體,釋放心情,身心回歸幼兒園;二是點心與學習活動之間的過渡環節;三是集中教學與區域自選活動之間的過渡環節,在例行喝水補充水分之后,一般組織音樂游戲、小笑話等一些集體游戲來活躍幼兒情緒;四是午餐與午睡之間的過渡環節,這個時間相對比較長,也是幼兒一天當中的悠閑時刻,安排的內容會比較豐富而且互動性強,讓幼兒的心輕下來,靜下來,營造溫馨良好的睡眠氛圍。
四、多管齊下,提高常規教育的理解度
常規養成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我園注意通過多種形式增進幼兒對一日活動常規的理解,促進幼兒對規則的習得。一是音樂指令來提示,即在來園、早操、戶外、午餐、起床等幾大環節播放不同的音樂指引幼兒活動,每天播放,形成動力定型,培養幼兒有序做事;二是圖文并茂助理解,即通過創編、利用朗朗上口的兒歌、歌謠、順口溜結合生動直觀的圖示來引發幼兒的興趣和學習,幫助幼兒掌握活動常規的要領。三是游戲活動隱規則,如結合角色、結構、表演等游戲活動對幼兒進行規則教育,如排隊取錢、合作搭建、角色配合互換等;四是演示、表演促理解,即通過教師親身演示或情境表演,讓幼兒了解常規要領,進行模仿練習。
五、規則導引,促進常規遵行的內化度
環境是無聲的語言,是“隱形的課程”,在幼兒教育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園注意將活動規則融入環境,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設計各種生動有趣的圖示、標志,將規則隱性化,引導、暗示幼兒自覺遵守,自然、輕松地接受。一是公共環境的規則暗示,在公共廁所門口貼上各種妙趣橫生的男女標志等;二是班級大環境的規則暗示,如在洗手池上方貼上洗手的順序圖,引導幼兒正確洗手;在開水桶前的地面上粘貼不同顏色和朝向的腳印、線條或箭頭,指示幼兒進出路線,避免碰撞;三是區域環境的規則暗示,利用腳印、夾夾子、帶手環等方式引導幼兒入區;正是環境與幼兒的一次次“對話”,逐步使常規內化為習慣,促進了幼兒良好一日活動常規的養成。
六、小童當家,增強常規守護的能動性
《綱要》明確指出: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要“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幼兒時期是責任心形成的關鍵期,我園注意在日常各個環節中滲透,為幼兒提供鍛煉的機會和平臺,讓幼兒轉變角色,當家作主,參與常規管理,增強幼兒守護常規的能動性。一是讓幼兒參與班級常規的制定,特別是中大班幼兒,由于生活知識經驗的積累,帶動了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師注意有目的地引導幼兒發現、提出、分析、討論活動常規存在的問題,增進師幼雙向互動,規范制定活動常規;二是開展小班長、小小管理員、值日生活動,督促同伴遵守規則,不僅增強了責任意識,也增強了守護常規的自覺性;三是設立文明小天使,由大班幼兒每天輪流值班,負責維持晨檢隊伍的秩序,安撫并帶領情緒不佳的小班幼兒到班級,在參與公共管理中樹立幼兒的公民意識。
七、情感輸入,提高常規執行的自豪感
在幼兒的心目中,教師是很有威信的,是幼兒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幼兒就是在與同伴、成人的互動中建立社會規則的。因此,在一日活動常規培養過程中,我園特別注重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加大情感輸入,讓幼兒在更寬松、更溫馨的氛圍中生活,提高遵行常規的認同感及歸屬感。一是多親近幼兒,教師在遇到幼兒時主動熱情打招呼,擁抱幼兒,摸摸頭等,讓幼兒體驗到熱融融的交往氛圍,增強對老師的親近感和信任感;二是多與幼兒互動,熱情主動與每個入園和離園的幼兒打招呼問好,讓幼兒有機會與班級以外的其他人員交往互動,消除陌生感,增加安全感;三是多激勵幼兒,引導教師注意捕捉幼兒的細小進步。
八、家園配合,尋求常規養成的實效性
幼兒養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項長抓不懈的工作,取得家長配合,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園積極采取了一些措施來促進家園協同,使家長也加入到培養良好常規習慣的隊伍中。一是加大宣傳,通過全園家長會、班級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講座等,向家長介紹常規養成教育的意義;二是重視與個別家長的聯系與反饋,針對個別幼兒的實際情況,采用家園聯系本、手機短信、便條、面談、QQ留言等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進行針對性指導;三是針對全園幼兒存在的共性問題,幼兒園提綱領要求,博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守時習慣。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幫助3-6歲的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學習及生活習慣對幼兒今后的發展意義重大。深入推行常規養成教育,不斷深化一日活動常規管理工作,培育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