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菡
(湖北大學 圖書館,湖北 武漢 430062)
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是創客運動校園化發展的一種嘗試,是圖書館空間再造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對于迎合以分享為主體的新型交流空間,促進圖書館與讀者、社群以及社會之間的聯系有積極作用,讓更多的師生有工作和交流的機會。2016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指出,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眾創空間”、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應用[1]。
本文從文獻計量的角度分析我國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研究現狀。統計數據均來源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截止時間2020年12月31日,以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為分析主題,為最大程度保證檢全率,構造檢索式KY=('創客空間'or'眾創空間') and KY='圖書館',獲取文獻314篇,同時構造檢索式SU=('創客空間'or'眾創空間') and SU='圖書館',獲取文獻904篇;去除重復論文以及啟事、宣傳等無效文獻,共獲取文獻記錄916篇,其中,與高校圖書館(含高職院校圖書館)相關文獻502篇。
根據圖1所示,我國對于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的理論研究起步于2014年,2016年后研究數量顯著增加,到2018年達到高峰,2019年后相關研究熱度有略微下降。
圖1 我國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相關論文數量變化趨勢
按第一作者統計,關于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的研究主要分布于179種期刊中,本文選取收錄發文量相對全部發文量占比超過1%的期刊研究(見表1)。統計結果顯示,收錄數量占比超過1%的期刊有18種,幾乎都是圖情領域的期刊,其中,有6種是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所在期刊中,《河南圖書館學刊》發文量最多,緊隨其后的是《圖書館工作與研究》和《圖書情報工作》兩種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三者數量相差不大。由此可知,關于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的研究是圖書情報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
在機構方面,按第一作者統計,發文量較多(發文量前10名)的機構有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10篇)、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7篇)、福州大學圖書館(6篇)、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6篇)、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5篇)、武漢工程大學信息管理學院(5篇)、哈爾濱工業大學圖書館(4篇)、牡丹江師范學院圖書館(4篇)、齊齊哈爾大學圖書館(4篇)、天津外國語大學圖書館(4篇)。
在研究者方面,按第一作者統計,發文較多的作者(發文量前9名)有曹國鳳(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6篇)、吳衛華(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6篇)、明均仁(武漢工程大學管理學院)(4篇)、車寶晶(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3篇)、陳藝(溫州醫科大學圖書館)(3篇)、桂晶晶(欽州學院圖書館)(3篇)、劉小芳(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3篇)、孫建輝(哈爾濱工業大學圖書館)(3篇)、蔚曉慧(吉林醫藥學院圖書館)(3篇)。
本文還統計了第一作者及其所在機構的論文他引情況,以此作為研究成果影響力的主要判斷依據。根據表2和表3所示,機構影響力方面,溫州大學、溫州醫科大學和沈陽師范大學總他引頻次破百,遙遙領先;作者影響力方面,溫州大學和溫州醫科大學的黃兆信、溫州大學的王佑鎂,以及溫州醫科大學的陳藝總他引頻次較高,影響力較大。
表1 國內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研究占比全部發文量超過1%發文期刊
表2 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相關論文第一作者所在機構總他引頻次前10位
表3 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相關論文第一作者總他引頻次前10位
結合發文量來看,溫州醫科大學圖書館的陳藝和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發文量較大,但單篇論文的他引量比較平均,沒有零他引的論文,表明其研究時間較長,研究成果較多,論文價值和影響力持續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但距離頂尖影響力還有一段距離;而溫州大學教育學院和溫州醫科大學創業發展研究院的黃兆信、溫州大學創業人才培養學院的王佑鎂發文量均只有1篇,但單篇論文的他引量非常高,表明該論文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論文價值較高。
在創客空間的研究中,圖書館占據了主要研究地位,但教育學院、創業相關學院或部門也是研究的主力,這說明創客空間的研究與實現,不能脫離創客教育和創新創業這兩個關鍵目的,創客空間的最終目的是為教育和創新創業服務。
本文通過對關鍵詞的統計獲取該領域的主要研究熱點與方向,將主要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再結合各論文摘要內容分析,可以發現,國內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的幾個熱點研究方向:
“雙創”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它于2015年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直延續至今。自國務院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后,高校開始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的研究也多基于這一宏觀背景。2002年起,高校圖書館面向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相關服務,經歷意識喚醒、舉措優化、創客空間建設及服務、精準知識服務四個研究階段,初步探索出自建創客教育與服務系統、協同共建校園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兩條路徑,取得一定服務成效[2]。呂陽在分析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的基礎上,提出了要把圖書館建設成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心的途徑[3]。焦海霞構建了一種“369”型信息素養教育創客空間體系,從創客精英團隊建設、創客項目品牌建設、創客文化建設三個方面,提出了構建服務于信息素養教育創客空間體系的對策建議[4]。
一方面,介紹了創客的由來和內涵。另一方面,探討了以創新實踐為內涵的創客文化。創客文化是基于特定時代產生的最活躍、最富生命力且能夠改變人們思想與行為的軟實力,是一種易于點燃創意甚至燎原創業的“火花文化”,創客文化和創客精神的核心元素都是創新,圖書館在創客服務中具有創客素養培育和創客精神重塑的功能[5]。圖書館在創客文化的塑造與培育中起著關鍵作用,這是創新創業教育功能的延伸,在培養創客素養的基礎上,形成濃厚的創客文化氛圍。
在空間建設方面,單獨詳細論述物理空間建設的文章不多,在該研究領域,更多討論集中在整體功能布局上,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單純提供交流的創客空間,這種創客空間通常以一個或多個小型空間構造存在,空間內僅提供簡單的3D打印機、計算機等基礎設施,空間功能主要用來培訓與討論,通過思想碰撞激發創客們的創新思維。另一種是集討論區、工作區、交流區、休閑區等一體的綜合型創客空間,在該空間內,提供給創客的工具更為豐富,在培訓討論的基礎上,通常還有專門的現場制作和成果展示空間,從而完成實物制作過程。這兩種創客空間是比較普遍的。還有一種是形成了整體產業鏈的創客空間,從思考、討論、制作、到成品轉化使用,有一套完整的產業功能鏈,形成了一個完全的創業中心,比如三峽大學圖書館大學創客空間、東華大學圖書館咖啡吧等。
在組織架構方面,大部分研究結果是設立一個最高管理部門,如創客或眾創辦公室統領全局,其下再分別設立客戶服務、技術服務、創客項目、教學指導或教育培訓、發展調研、用戶服務等分部門組織。
在服務運營模式方面,整體上可分為圖書館獨立運營型、圖書館聯盟運營型、圖書館與其它機構合作運營型三種大模式框架,其中,與其它機構的合作包括館企合作、政府支持、社區合作、眾籌眾創、校內協同等。在這些大框架下,又有幾種服務類型比較常見:①自助式服務模式。主要針對比較成熟的創客,其特點是創客本身擁有較豐富的經驗,可以自發研究和使用簡單的工具,圖書館只需要適當提供助力,如成果的評測推廣等。②輔助式服務模式。主要針對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創客,其特點是創客本身有一定研發能力,但需要有人輔助開發、糾錯導正等。③一站式協同服務模式。主要針對長于思想碰撞但研究動手能力都尚需指導的創客,從創意產生伊始到產品產出都有專家參與其中協同進行,如導師建設制、空間帶隊教師制、創客專家指導制、校企合作制等。
在移動創客空間研究方面,有的對國內外移動創客空間的研究與實踐進展進行評述,闡述了移動創客空間的比較優勢,提出了圖書館移動創客空間的構建策略;有的介紹了移動創客空間的發展現狀,分析了高校圖書館構建移動創客空間的優勢與意義,并以具體的高校為例,提出了構建移動創客空間的策略;還有的分析了移動創客空間構建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有不少學者在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的研究過程中,借鑒其它國家的先進經驗,其中,尤以對美國高校的研究居多。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單獨介紹美國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例如:金秋萍[6]介紹了美國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的目標設定、建設步驟、籌資方式、專業人才、物理環境設計、知識交流環境等。張亞宏以美國25家高校圖書館為研究對象,從空間名稱與服務時間、技術設備與空間構成、收費標準與培訓方式、人才隊伍與運營模式8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分析[7]。王佑鎂[8]系統分析了美國高校創客空間發展現狀,歸納了創客空間建設的四種典型模式,包括開放實驗室、社區整合、圖書館創建、校企合作等。陳婧[9]選取了18所比較有代表性的美國學術圖書館的創客空間,總結了美國創客空間構建方面的先進經驗,包括資金和人員建設層面、管理層面、操作層面等。另一種是對中美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作出比較分析。例如:唐曉陽、張曉樺[10-11]等重點針對中美圖書館創客空間的優劣作出了比較研究。這些分析均為我國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的建設與研究提供了寶貴經驗。
我國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研究發文呈峰狀趨勢,從2016開始快速增長,在2018年達到高峰,研究論文來源廣泛,以圖情領域和教育領域為主,其中,圖情領域發文量最高。就研究熱點來看,“雙創”教育、創客文化、創客空間建設和服務運營模式、移動創客空間、國外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是歷年來的研究重點,而在2020年,又新增了雙一流、5G、人工智能、知識產權等研究熱點。總體來看,我國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的研究和建設雖然緊跟時代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更多是對國外優秀創客空間經驗的借鑒,此后還可在本土化特點上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