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曉 孫付春 吳昊榮 楊向莙
(1.成都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2.成都大學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專業型研究生注重應用能力培養。加強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加強研究生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1]。課程改革是學生培養的關鍵環節。宋金波等[2]以課改為抓手,構建了管經專業研究生的3C實踐創新課程體系;邵光華[3]構建了集理論課程、實踐教學、導師隊伍、實踐基地、管理于一體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五化”綜合改革新模式。鄭俏等[4]構建了多層次、重創新的實驗教學體系,強調把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作為創新實踐基地,開展研究生基礎技能訓練及創新實踐計劃;賈丙輝等[5]將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把涉及的實踐活動層次與各學習階段相協同,建立了集專業認知和工程應用等多層次全流程的實踐能力訓練模式。除了學校的課程改革與實踐基地建設,近年來競賽培養方式也受到很大關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6]、成都大學等[7]通過創新實踐競賽培養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僅依靠高校自身資源難免捉襟見肘,陳維霞等[8]在政校行企協同培養專業碩士模式的基礎上,闡述了政府與企業共同參與課程群體系的“1+X”研究生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實踐與創新是專業碩士區別于學術型學位碩士的最大特征[8]。成都大學在研究生人才的培養中,以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專業碩士為主,并在多年的人才培養實踐中探索出了“訓-競-創”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見圖1),培養出了一批實踐能力強、創新素養高,具備創業精神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9]。“訓-競-創”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圍繞專業碩士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面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根據職業需求,通過校、政、企融合共建實習實訓場景與平臺,以工程實訓和項目訓練強化學生實踐能力,以學科競賽和“雙創”活動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持續提高專業碩士人才培養質量,構建從“項目訓練-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的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
圖1 “訓—競—創”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
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對接學科專業標準、行業企業要求、學校培養實際,以專業標準和職業需求確定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提出滿足職業發展需要的實踐創新能力標準,整體推進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環節改革:①明確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重點。瞄準“專業標準、職業需求、實踐創新”的培養需要,確立了“項目訓練-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的實踐創新能力遞進培養重點途徑;②細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標準。面向全體專業碩士學生、培養全過程,分專業確定了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目標。結合校內24個專業碩士專業、70個研究方向,制定了實踐課程、訓練環節、校外實踐、創新創業、條件保障等10余個專項建設方案和管理規范,分類完善了各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內容標準;③優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深化校地共建、校企共建聯合當地政府、行業企業等組建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聯合培養共同體,形成了協同制定能力目標、協同建設能力標準、協同建設資源、協同建設課程、協同開展實施、協同質量評價的“六個協同”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機制;④改革專業碩士成果評價標準。側重于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運用以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從項目可行性、實用性、創新性、成本等方面考核,重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畢業論文選題結合企業實際需要,提高工程性與技術性,適當降低學術性。
按照“循序漸進、逐步養成”基本思路,建立了全過程的“訓-競-創”遞進式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見圖2)。①初期項目訓練。在理論課程學習的同時,通過企業現場觀摩、在線觀摩、調查走訪、案例分析、專家論壇等,著力加強專業碩士的實踐創新認知能力,利用難度較小的項目(發明創造、實驗實訓、科研小課題等),培養其對專業、職業的深層次理解,訓練其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②中期競賽強化。構建“引導創新+支持創新”的模式強化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尤其是“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開拓杯”“挑戰杯”“互聯網+”等創新訓練競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意識,強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③后期創業孵化。通過創業孵化,培養學生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以及產品意識,多層次解決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不足。
圖2 “訓-競-創”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過程
圖3 產教研融合的四階段式專業碩士實踐教學模式
根據市場要求將高校、政府與企業三大主體要素聯結起來,形成交叉影響的三螺旋理論,構建校政企聯合的三螺旋實踐教學模式,使三者對專業碩士實踐教學的目標定位、課程設置、導師制等實踐環節進行規劃,共同完成學生培養。該模式把專業碩士實踐能力培養過程按照感知、學習、強化和成熟4個階段進行劃分,如圖3所示為政校企聯合的4階段式專業碩士實踐教學模式。其中,工程實踐感知期為入學的第一個學期(半年),工程實踐學習期為入學的第二個學期(半年),工程實踐強化期集中在研二階段(一年),工程實踐成熟期為研三最后一年(一年)[7]。在工程實踐感知期,企業作為主體,引領學生初步感知專業應用情況;工程實踐學習期,高校為主體,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學位論文開題等方面突出工程實踐性;工程實踐強化期,企業為主體,學生開展實際工程項目實踐;工程實踐成熟期,政府部門將專業培養與執業資格認證統一,檢驗工程實踐技能。
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教育資源作為支撐,通過整合校、政、企多方資源,構建專業碩士實踐創新創業平臺。①加強“大類+基礎+創新”實驗室體系建設。推進學科大類實驗中心、專業基礎實驗室、創新開放實驗室建設,建設“CC空間”校內雙創基地;②共建校企、校地校外實踐基地。與企業共建專業碩士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以企業和產業的需求為場景,通過項目制的實訓夯實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與地方政府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創新創業孵化器等,提供專業碩士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進一步深化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③完善“保障+開放+共享”條件利用機制。優化大精設備使用管理,推進實驗室開放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訓練和創新創業支持。
面向職業需求,構建了“訓-競-創”遞進式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面向培養途徑,建立“訓-競-創”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過程;面向產教研融合,構建三螺旋理論的專業碩士實踐教學模式;面向實踐資源,搭建專業碩士實訓、創業的全方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平臺。近3年,公開發表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相關論文18篇,為專業碩士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路徑。
校地、校企共建專業碩士校內外實踐基地,改變了以往學生實踐基地權責模糊導致的合作問題;基地積極接納研究生參與實踐,校外企業導師協同培養研究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得到訓練,部分畢業生直接簽約校外實踐基地。同時,校內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市級科技孵化器1家;校外包括四川農業機械研究設計院、成都成量工具集團有限公司等實踐基地20余家,與地方政府龍泉驛區共建“成龍谷”科技孵化器。僅校內用于研究生實踐創新的孵化場地超過10 000平方米,研究生參與實踐創新的有效空間和積極性都顯著提高。
開展實踐創新在成都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15級、2016級、2017級和2018級農業碩士(農業機械化領域)試點,學生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顯著提升,具體表現為:
(1)專業碩士創業成效顯著。指導和培育專業碩士組建創業團隊,創辦企業4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全國創業百強1人。
(2)專業碩士競賽成果豐碩。專業碩士參加“互聯網+”“創青春”“菁蓉杯”等創新創業類競賽項目,先后獲國家級獎項2項,省級獎項9項,市級優秀獎1項、科協入圍獎1項,榮譽稱號2項;參加“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等學科競賽類項目,獲得省級獎項20余項。同時,研究生為第一發明人授權專利近40項。
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突出了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成果得到了省內外多所高校的廣泛認可,在西南交通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和成都理工大學等專業碩士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得以推廣應用。
實踐創新能力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點,也是區別于學術學位研究生的主要特征。成都大學自2015年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不斷探索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路徑,總結出了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形成了“訓-競-創”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整合了校、政、企多方資源,建成了一批專業碩士實習、實訓、創業平臺,培養了一批實踐能力強、具備創新創業精神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同時在多個應用單位的實踐中,證明了“訓-競-創”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顯著效果。在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解決了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和培養過程與學術碩士同質化、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資源不足,以及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