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月,張 瑞,張 桓,許云清,劉 雪
(河北醫科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17)
大學排名是評價大學教育投入和產出的重要手段,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為學生擇校、用人單位招聘、大學自我診斷、政府考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在國內,影響力較大的四大排行榜分別為: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武書連中國大學排名、中國科教評價網本科院校競爭力排名、艾瑞深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理性、全面地看待大學排名,著重關注大學排行榜的價值內涵、指標體系及最新變化有利于大學準確定位,優化發展策略,實現內涵式發展。
2020 年10 月,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1],要求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改進高等學校評價。隨后,《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2]明確指出要聚焦立德樹人,堅決破除“五唯”頑疾,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各大排行榜也紛紛順應國家方針,不斷優化,在指標體系上做出相應調整。

表1
軟科2021 中國大學排行榜設置了1 個主榜(綜合性大學排名)、6 個單科性大學排名和3 個非公辦大學排名,指標體系有10 個評價模塊和35 個評價維度,其中“立德樹人典型”和“思想政治教育”為新增維度。數據來源除了官方公開獲取之外,還有部分數據來源于其自主研發的大學360 度數據監測平臺。

表2
武書連中國大學排行榜始終堅持將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兩個大學使命作為衡量大學綜合水平的一級指標。公布的主要辦學指標排名包括本科生就業質量排名、畢業生升學率排名、教師學術水平排名、教師績效排名、新生質量排名。數據庫選用的是課題組自主研發的《科學引文數據庫》(SCD 數據庫)。

表3
2021 年中國本科院校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新加入了政治標準和效益標準。舍棄了SCI 的數量指標,加入了高質量期刊論文指標、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數和國家級一流課程數的觀測點和中國高考錄取分數線的觀測點。

表4
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堅持分區分類分級分層評價的原則,排行榜設置為總榜、主榜、副榜和分類榜。評價指標數據使用的是其自主研發的中國高等學校發展指數數據庫(CHDID)。
從指標數量上看,校友會大學排名和軟科大學排名指標體系數量較多,校友會排名一級指標數11 個,二級指標數46 個;軟科大學排名一級指標數10 個,二級指標數35個。指標數較少的是武書連大學排名和中國科教評價網中國大學排名,武書連大學排名的一級指標只有2 個,二級指標4 個;中國科教評價網大學排名一級指標3 個,二級指標9 個。
從指標內容上看,武書連大學排行榜側重大學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職能,其余三個排行榜的指標體系更加側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大學職能。教學、科研、人才在四大排行榜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明確將立德樹人、思政教育寫入指標體系的有軟科大學排名、校友會大學排名、中國科教評價網大學排名。軟科大學排名、校友會大學排名將校友資源和國際影響納入指標體系。
各大排行榜順應國家教育方針不斷完善,成為多元化評價大學的重要補充手段,但限于指標本身和數據獲取等局限,排名先后不能完全代表水平高低,需要我們辯證地看待排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關注指標內涵,校正價值取向,從指標中獲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有效信息才能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助力。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堅持立德樹人、鑄魂育人,要不斷研究教學規律,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提高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從價值觀和方法論教育切入,促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延伸。全面落實“以本為本”“固本強研”,始終堅持人才培養這一大學根本,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優質的高等教育成果。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整合資源,完善教育體系,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7]。充分發揮全員育人的作用,形成協同育人、全校關愛的良好效應,為黨和國家事業培養有愛、有才的優秀人才。
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要將“四有”好老師的要求貫穿于教師隊伍建設全過程,大力營造識才、愛才、用才、容才、聚才的良好氛圍,持續推進人才強校。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學校最重要的基礎工程之一,需要更加開放靈活的人才培育、吸引和使用機制,需要不斷追求卓越的校內外優秀人才、海內外校友的大力助推,需要擁有戰略科學家、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干等人才的穩定可持續的學術梯隊,需要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科研素養的教師隊伍,需要構建符合教師職業發展和能力提升的教師成長體系。
學科是加強科研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培養一流人才的重要載體,促進學科建設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都有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依照學科發展規律,精準定位特色優勢,緊隨時代發展,優化學科布局,在扶優扶強的基礎上實現重點突破,打造“高峰”學科,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以一流學科等突出優勢為引領,輻射帶動學科整體水平的提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學科內涵建設,建立學科專業建設統籌協調機制,拓展學科育人和創新研究功能。建設跨學科平臺,組建跨學科團隊,發展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充分發揮學術帶頭人的學術影響和青年骨干的創新活力,讓學科發展穩定、可持續,并借勢借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流的大學離不開一流的科研、一流的成果。科技創新活力需要全校上下共同激發,要著眼于重大民生、國情,主動承擔國家級項目,不斷提升科研能力和層級。重視代表性成果和原創性貢獻,提升科研成果質量和實際貢獻。規范科研活動,遵守科學倫理,摒棄功利性的不良學風。推動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一流創新平臺,組建一流學術團隊,合理布局,補齊學科短板,實現快速發展。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保障機制,促進成果轉化的能力和效率,提高政策研究水平和咨政服務能力。確定具有引領性、協同性的主攻方向,培育一流學術品牌,擴大學術影響力,大力提升科研水平和科研育人能力。
國際化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要持續加大開放辦學力度,積極拓展國際交流新渠道,探索開放合作新途徑和新亮點,深化、提升合作層級。大力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和國際協同創新,爭取在中外合作辦學、國際科研合作、聯合實驗室共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優化國際學生生源結構,提高生源質量。建立更多的友好院校,推進高水平實質性國際合作交流。加大國外智力引進力度,吸引更多國外高層次專家開展合作,積極推薦優秀人才在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國際期刊任職兼職。多渠道提升學生交流項目數量和質量,加大國際訪問學者和學生交流互換力度。結合一流學科建設,開展更廣領域、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辦學合作,推動中外優質教育模式互學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