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立剛,鮑子吟
(1.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2.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2)
2019 年1 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到2022 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推進。2018 年8 月,教育部印發《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提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2019 年10 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2019-2021 年完成16500 門國家級一流課程認定,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教育部門也分別提出了省級一流本科課程的建設方案。在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過程中,如何把“課程思政”融入實訓課程教學各環節?如何“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建設一流本科課程”?教師如何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如何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在管理類專業應用型教學轉型、課程思政和一流本科綜合實訓課程建設過程中會遇到什么教學“痛點”問題?這些都是地方高校及教師必須要思考、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早在2013 年5 月,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就提出了“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有紀律”作為高校教師的政治底線。2018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高等教育各領域,教學體系和教材體系都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如何讓管理類專業老師所教、學生所學與“課題思政”自然融合?如何評價學生在綜合實訓過程中“課題思政”方面的表現?
大學低年級時期,學生已經掌握了管理類專業先修課程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但相關知識零散,技能和素養水平較低。先修課程的模塊實訓只針對管理類工作的某個“點”來進行的局部性戰術實訓,而綜合實訓課程把零散知識點串聯、整合起來,綜合各種知識、方法、情境并加以應用來解決實際、復雜和重大的管理問題。
理工科的實訓教學對設備硬件要求高,實訓教學實施起來“有機有料”比較容易。管理類專業由于自身職業的特點,能提供給在校學生的社會實踐管理崗位容量極其有限,再加上管理活動的情境涉及面廣而復雜并且難以復制,所以,很難在實驗室環境中通過硬件進行模擬。為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要解決實訓教學中“虛”或“無”的情境、缺乏氛圍的瓶頸問題,以及衍生的學習積極性低下,學習被動問題。
越來越多的老師采用分組實訓教學的方式,但隨之而來的小組成員成績“搭便車”、成績爭議等問題不斷出現;傳統的期末考試“一考定終身”問題更是一直困擾著廣大師生,但是學生平時所學、所用的表現才是體現學生真實本領的成績。
為響應國家對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在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全面開展一流應用型本科課程建設等要求,解決影響學生學習的上述四個教學痛點問題,滿足社會對綜合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以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人力資源管理綜合實訓”為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校政企行(業)生”協同進行管理類專業一流本科課程教學理念和思路的整體設計,主要包括:“三性”一體并與課題思政相融合進行教學內容設計,五方協作創建情境化、角色化的人際互動式實訓教學方法和構建課程思政視域下多角色交叉“過程式”成績評價體系。
把人文性、邊疆性、民族性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目標中,設計“三性”一體并與課題思政相融合的教學內容,實施步驟如下:
首先,針對管理類專業先修課程知識零散和技能素養較低的特點,將其串聯整合起來并綜合企業工作需要進行綜合實訓教學內容的設計。
然后,把教學內容進行分解,并與課程思政要求進行匹配,把人文性、邊疆性、民族性“課程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分別融入管理類專業綜合實訓教學內容中,解決了課程思政內容難以融入實訓教學全過程的教學痛點問題。
最后,根據不同的實訓教學內容設置相應工作情境和條件,要求學生綜合應用各種知識、技能、素養來解決復雜和重大的企業管理問題,解決了先修課程知識零散和綜合運用技能不高的教學痛點問題。
以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人力資源管理綜合實訓”為例,圖1(p134)中七大實訓教學內容從企業實際運作的角度出發,按企業崗位工作任務需要設計具體的實訓項目,并且每個實訓項目內容都配有企業的表格、制度、計劃、方案等課程資源。本課程先用教師資源庫資料跟學生講解如何設計和編寫相關實訓材料,然后請學生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去設計實訓材料,再引導學生用自己設計的實訓材料去進行相關課程的實訓,優秀實訓材料進入教師資源庫或送交企業應用。
“人力資源管理綜合實訓”課程把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方向)先修課程中的零散知識點串聯、整合起來,通過設置各種工作情境和條件,要求學生綜合應用各種知識、技能和素養來解決復雜和重大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提升了本課程的高階性。本課程要求把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發展新經驗、人力資源行業需求新變化和課程思政目標融入七大課程內容當中,通過組織結構設計和崗位分類實訓展現“中國特色的道路文化民族自信”,通過未來培訓師仿真培訓實訓培養學生“政治認同、職業責任感和心理健康”、通過現場仿真招聘實訓訓練學生“跨境民族用工技能”和樹立“黨管干部的原則”等等(見圖2),這樣實訓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加強,提升了本課程的高階性。
以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人力資源管理綜合實訓”為例,適應新技術、新產業等發展需要,由“校政企行生”五方協作創建了情境化、角色化的人際互動式實訓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與“三性”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相融合。本課程采取“硬情境+軟情境”的教學環境設計方式,“硬情境”是指設置了各種工作情境和條件,營造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環境和氛圍;“軟情境”是指設計生動活潑、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參加應用型實訓的六大教學方法。
根據不同的實訓教學內容設置不同的工作情境,以學生為中心扮演不同崗位角色進行人際互動來處理人力資源管理各項業務。在教學中采用團隊競技訓練實訓方法、角色扮演實訓方法、數據調查分析實訓方法、體驗式訓練實訓方法、作品設計實訓方法和社會服務實訓方法等教學方法,在這六類高度仿真的工作情境中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成為整個課堂的主角和中心,解決了教學情境設置困難及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教學痛點問題(見圖2)。
圖2 情境化、角色化的人際互動式實訓教學方法與“三性”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相融合
團隊競技訓練實訓方法程序如下:先分組、選隊長、起隊名、起隊呼,然后提前布置實訓作品,課堂實訓前進行團隊魅力展示,接著各組上臺作陳述,最后陳述小組接受其他組提問。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多方位協作、互動和競爭的方式,寓教于樂,管理類專業幾乎所有實訓內容都可以作為團隊競技訓練的實訓項目。
圖3 “人力資源管理綜合實訓”課程多角色實訓教學互動和多樣化成績測試
角色扮演實訓方法通過設計工作情境、營造人力資源管理的氛圍,開展角色扮演并進行人際互動,來處理人力資源管理或其他管理類事務。角色扮演參與性強、交流充分、真正踐行并體驗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及成就感,增強管理類專業技術的應用能力。
數據調查分析實訓方法主要是編寫各類調查分析報告、進行數據計算和分析、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或其他管理類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和建議。以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為例,可供實訓的項目很多,比如:員工離職報告、人力資源盤點報告、人力資源現狀調查報告、培訓機構調查報告、薪酬調查報告、勞動關系現狀調查報告、工資或工齡計算、加班費計算、招聘效果的對比分析及建議、人力資源結構報表分析及建議等。
體驗式訓練實訓方法采用先行后知、邊行邊知進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情境體驗,然后對相關經驗進行分享,最后針對相關問題提出改善方案。實訓項目包括桌椅擺放造型、分小組、選隊長、起隊名、起隊呼、培訓游戲、寓言故事、培訓音樂、戶外拓展訓練、領袖風采訓練等。
社會服務實訓方法是指導學生參與企業咨詢服務項目和高校課題項目研究,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管理日常業務服務,為人才市場提供人才交流、人事代理和薪酬調查統計等服務,為政府人社部門提供人力資源數據收集、統計和分析等服務等。
作品設計實訓方法是指根據企業實際工作要求和應用型教學需要來指導學生設計作品,例如編制各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方案、表格、流程圖和規章制度等。
“人力資源管理綜合實訓”課程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等發展,根據企業工作需要和行業標準,由“校政企行生”創建不同的工作情境,學生扮演不同崗位的角色來處理人力資源管理業務。本課程要求把企業需要、行業標準、政府規制融入高校實訓課堂,把高校實訓課堂搬進企業現場、人才市場或人社部門,以學生為中心用六類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進行實訓教學;在這種高度仿真的工作情境中進行學習 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整個課堂的主角和中心,有效地解決了教學情境設置困難及學生學習積極性低下的教學痛點問題;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與“人文性、邊疆性、民族性”、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思政目標、教學內容相融合,突出了本課程的創新性。
第一步,每類教學方法各有一套評分表,每個評分表都有課程思政評價指標,教師、社會人士和學生助教聯合對各學習小組進行團隊成績的評定,解決了課程思政內容難以融入實訓教學全過程的教學痛點問題,增強了學生成績的信度和效度。
第二步,小組隊長對本組隊員的貢獻進行排名,老師在團隊成績基礎上結合排名得出小組個人成績,解決了實訓課程考核中學生成績“搭便車”教學痛點問題。
第三步,邀請企業、行業人士對學生表現進行考核驗收,團隊成績+貢獻排名+企業考核驗收,通過這種多角色評價方式得出每個學生的平時成績(占總成績70%)。
第四步,期末各組對平時實訓的作品進行修改并編輯成作品集,作為期末成績(占總成績30%),這種過程式成績評價解決了期末“一考定終身”的教學痛點問題。
圖3(p135)中,“人力資源管理綜合實訓”課程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和一個學生助教小組,學習小組編寫前六類實訓作品;助教小組與“校政企行”聯合編寫相應的評分表,每類評分表都包含課程思政評價指標。老師和助教組、“政企行”專業人士一起對學習小組的學習表現進行團隊成績的評價。學習小組組長根據本組成員表現進行貢獻排名,老師在團隊成績的基礎上結合貢獻排名得出學生的個人成績。圖3 中六類實訓作品當中前四類實訓成績是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70%,后二類是期末成績占30%,“政企行”專業人士參與后三類實訓成績的評價。
“人力資源管理綜合實訓”課程構建了課程思政視域下多角色交叉“過程式”成績評價體系,通過教師、學生助教和“政企行”專業人士聯合對學習小組平時實訓的團隊成績進行評價,增強了學生成績的信度和效度;老師在團隊成績的基礎上結合本組學生的貢獻排名,得出每個學生的個人成績,這樣避免小組成員成績“搭便車”等不公平問題。注重平時學習過程的考核,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70%,期末成績占30%,破除了傳統考試的期末“一考定終身”頑疾。這樣嚴格的成績評定,增強學生經過刻苦學習收獲能力和素質提高的成就感,加大了本課程學習的挑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