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在安
2月下旬,Keep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在早些年憑借“自律給我自由”Slogan一炮而紅之后,Keep隨后幾年的發展之路,也頗為坎坷。如今“線上健身第一股”的上市終點就在眼前,但顯然上市只是個起點,Keep還有更多關鍵問題需要去解答。
以前在分析產品時,我們有時會把產品分為兩大類:順人性產品和逆人性產品。
簡單來說,順人性產品就是滿足人們貪嗔癡的需求,比較典型的就是游戲、視頻這一類的產品,不斷通過內容和機制討好用戶,引導用戶花越來越多的時間進行娛樂甚至沉迷。但顯然,玩游戲、看視頻對于大多數用戶而言,僅僅是娛樂消遣,而對于自我提升并沒有太多幫助甚至有害。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玩游戲、看視頻也能夠學習,比如說B站有陣子就號稱自己是個學習網站,抖音上也有大量的知識類創作者跟你講講經濟趨勢啥的,各個平臺都在發力知識類內容。我只能說,抱有這類觀點的人們往往過于樂觀。所謂的知識類內容,實際上大多數是被包裝成知識內容的娛樂內容,而且一個人真的想只通過看看視頻聽聽音頻就學習到點什么,那未免實在是太不切實際。
逆人性產品與之相反,它希望通過產品設計和引導,幫助用戶對抗自身的貪嗔癡,克服自己的人性弱點,比較典型的逆人性產品就是教育、健康這一類的產品。無論是思考學習還是減肥健身,實際上都是反人性的事情,天然要與用戶的惰性對抗,因此這類產品做成功的難度也非常之大。
比如說我們前幾年接觸過一些大健康方面的產品,不僅難以給到用戶及時的健康狀態改善反饋,還需要用戶每天自己手動記錄飲食攝入狀況,這么反人類的操作估計最終沒有多少用戶能夠堅持下去。
實際上,我們發現那些逆人性產品的核心用戶,往往也是在這個產品領域中非常專業的用戶。比如營養餐的核心用戶,往往自身就是一個營養領域的專家,或者是從事與營養飲食相關的職業,健康飲食對于他們不再是對抗高糖高油食品誘惑的苦惱,而成了一種樂趣或工作。
這也導致我們通常認為,逆人性的產品難以破圈,就算在破圈之后也難以留存,它與順人性產品之間有著天然的人性屏障。實際上,用戶往往因為升學等外界壓力而不得已使用這類逆人性產品,而并不是因為個人興趣而主動使用。
Keep所要做的健身領域,在我看來,就是一個逆人性的產品。
對于傳統的線下健身會所而言,健身卡業務和私教業務通常是健身業務中的主要部分,除了健身之外,可能還會有一些美容、健康管理、圈層活動等業務延展。從成本來看,員工工資和租金是大頭,而在整個線下健身商業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私人教練,不僅承擔著專業培訓的職能,也有著一定的產品銷售員的角色。
線下模式的弊端當然就是覆蓋面有限、天花板可見,往往一個健身館只能覆蓋周邊地區,因此門店對選址的要求較高,面對的通常也是一個相對高凈值的用戶群體,而整個企業需要通過門店的擴張來實現企業自身的擴張。
但隨著消費升級和健身風潮的來臨,健身已經成為一二線城市白領中的一種生活潮流。更多用戶開始有了健身的需求,甚至健身照已經成為某種社交貨幣,線下健身會所既無法容納大量新人群,也無法在低于某個客單價的情況下實現商業收益,因此催生了Keep這類線上健身產品及社區。
我們發現,Keep更多被用戶用于運動記錄與交流,這與傳統線下以私教培訓業務為主的商業模式并不相同,這實際上也說明了Keep與傳統線下健身會所的用戶畫像不同。

根據Keep招股書,Keep搭建了一個線上健身內容、智能健身設備、配套運動產品的閉環。線上健身內容延展出直播課、錄播課的業務,智能健身設備延展出智能運動設備產品業務,配套運動產品就是與運動健康相關的周邊產品業務。
但從業務營收占比來看,Keep的自有產品銷售處于主要部分,2020年占比約57.5%,相比之下,會員付費內容占比約30%,廣告和其他服務占比約12%。也就是說,Keep目前實際上應該算是個電商零售公司,而非健身服務公司。
零售公司模式主要是銷售產品,其中涉及上下游供應鏈和渠道營銷管理,如果Keep堅持走零售公司路線,無疑需要與當下各類健康智能硬件、新消費品牌進行競爭,不僅競爭激烈,道路也會十分漫長,與平臺化公司相比,商業想象空間也相對有限。
但對于Keep而言,如果不切入健身產品零售市場,也就失去了最大的市場蛋糕。按照招股書數據,2021年線上健身裝備和健康食品占比分別達39%、52.7%,而會員和課程只占線上健身市場大盤的0.5%。
這可能是Keep在業務選擇上面臨的主要難題:1.靠會員付費等于是把線下健身會所搬到線上,但這塊蛋糕太小,商業上毫不性感;2.自己做健身相關產品又會面臨各個運動品牌、新消費品牌的強競爭,逐漸從平臺屬性偏離至品牌屬性;3.如果做交易場景,相當于一個垂直電商平臺,難度無疑又是巨大的。
顯然Keep一定要走互聯網平臺的路線,從業務營收占比來看,Keep的會員付費占比在2019—2021年確實也在不斷增加。從運營數據來看,Keep訂閱用戶占比在過去三年中一路攀升,但其中也有值得提示的風險。Keep在2020年的增長,大部分原因來自疫情背景下宅家健身的紅利。
但隨著2021年疫情的放緩,盡管運營數據指標尚可,但2021年前三季度Keep的營銷費用從2020年同期的1.85億元飆升至8.18億元,費用占比達70.6%。營銷費用的快速擴大也導致Keep在2021年前三季度調整后虧損擴大至6.95億元。
也就是說,2021年Keep各項運營指標增長的背后,是通過狠砸營銷推廣換來的,那么未來這部分用戶能否自發留存下來,便是一個關鍵問題,而這幾乎也是所有新消費、互聯網企業的玄學問題。
用戶留存一方面與需求剛性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產品差異化有關。前面說過,健身領域屬于反人性產品,需求剛性并不強,畢竟沒有多少用戶會長期堅持去做反人性的事,而在產品差異化方面,Keep可以拿來說的就是社區氛圍和課程內容品質,畢竟在APP產品設計、零售產品質量等方面,競爭對手直接復制的門檻并不高。
從課程內容上來說,我們認為主要還是擴品類,走橫向策略。從傳統的跑步不斷擴展到各個運動技能領域,從而形成一套興趣課程體系,完成用戶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化。其中的差別在于,健身塑形往往是迫不得已的反人性體驗,用戶難以持續堅持,但舞蹈、瑜伽等與健身相關的興趣內容課程設計,可以擊中目標圈層的興趣,作為一項個人愛好技能來培養。
總而言之,我們認為內容的方向和思路,應該需要從健身這件事轉變為健康愛好這件事,成為愛好,社區本身才能更深度地發揮圈層交流互動價值。也就是說不要要求用戶“自律”,而是要求用戶“熱愛”,成為一個智能健康生活方式平臺。
至于產品零售板塊,我們認為應該集中精力做爆款,需要走縱向策略。對于過去Keep的零售產品表現,Keep的攤子似乎鋪得太大,涵蓋智能手環、跑步機、智能單車、運動服飾、健康食品等大量產品,但放在整個市場來看,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爆款產品,這點非常可惜。
不像內容課程等虛擬產品,零售產品供應鏈鏈條較長,而且有庫存等種種復雜問題,我們認為還是應該集中力量辦大事,在垂直品類中做出爆款、慢速擴張,才能讓用戶記住Keep的產品。
今天的外部環境對于Keep上市來說并不算理想,畢竟不少明星項目上市后相繼破發,投資人明顯信心不足,而線上健身領域本身也有些過氣,或許這次上市背后也有若干無奈。
不管怎樣,Keep的難題可以說是幾乎所有社區產品面臨的共同難題,可惜的是,這道題我們目前還沒看到有什么最佳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