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妍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而優質的校本課程是保證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依托。上海師范大學康城實驗學校高度重視提高校本課程質量,強調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優化,希冀以高質量校本課程助推學生的全面發展。經過前期的深入調研,學校發現以往的校本課程雖然豐富而多元,但存在著課程序列性不強、學生參與度不深的問題。基于此,學校決定創新校本課程,實現“新”中有序列、“新”中有重點、“新”中有支持,以優化后的“新”課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新”中有序列。在梳理各類拓展性課程的基礎上,學校整理并重組課程類群,按照課程的活動形式、內容、主題進行分類,便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也便利了同序列教師的教學研討。目前學校的課程主要分為以下6類:一是藝術類課程,包括音樂與美術兩小類;二是科技類課程,分為模型、視頻制作,人工智能兩類;三是體育類課程,分為常規活動與公益課程;四是心理衛生類課程,包括“生活中的心理學”以及紅十字社團中開展的課程;五是生命科學類課程,教授生物百科知識;六是綜合素養類課程,包括書法,以及海燕文學社、辯論社中的活動。
“新”中有重點。在校本課程有序推進的基礎上,學校更加突出藝體特色、豐富科技類課程。
首先,形成體育新格局,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學校通過與上海市閔行區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合作,引進射箭、籃球、軍事體育、圍棋、體育舞蹈等項目,開設各類拓展課,以增加校園體育的多樣性。同時,在足球龍頭團隊的示范作用下,形成了以足球和籃球為主體、以小型體育和軍事體育為兩翼的新格局,其中小型體育包括武術、國際象棋、健美操等,軍事體育包括車模、船模、航模、機器人、無人機等制作。
其次,拓展藝術教育空間,提升學生藝術素養。學校開設快樂陶藝社、月牙兒舞蹈社、“染者無疆”扎染社、“一版一顏”版畫社等多個藝術社團,實施豐富多彩的課程活動項目,為學生搭建多姿多彩的舞臺,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其中。在此基礎上,學校還積極向上海市閔行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推薦優秀的社團成員,讓學生能夠接受更加專業的藝術教育。
再次,豐富科技課程內涵,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學校相關教師集中探索,充分利用創新實驗室對探究型課題、STEM課程、智慧勞動教育、機器人等課程的進一步開發,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并與各大科技賽事相結合,推進科技課程的多元發展。
最后,打造特色教育品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學校完善1~9年級的陶藝教育體系,以4本陶藝校本讀本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陣地,深入研究陶藝教學,為不同年級的學生提供成體系的陶藝教育。同時,學校堅持做亮民樂特色品牌,打造梯隊建設,培養好民樂團學生后備力量,為學校民樂團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持。此外,學校還借助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對外進行藝術交流與展示的機會,進一步提高樂團的綜合實力,讓優秀傳統文化傳遞出康城好聲音。
“新”中有支持。在多元證據的反饋下,學校能否提供校本課程所需資源,是其能否得到有效優化的關鍵。學校從兩方面入手,大力支持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優化。其一,注重“引進來”。給予充足的資金支持,以保證課程開發與優化的效果,如設置用于校本課程開發建設的專款專項。同時,打通校內外校本課程師資的流動渠道,如歡迎優秀師資進入校園授課,邀請外校名師為學生開設國學課程。其二,加強“走出去”。學校盡力創造本校師資赴外交流學習的機會,還進一步加強與當地文體中心的合作,既保證文體中心的優質資源進校園,又為文體中心輸送優質生源,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和展示的機會。
在多元證據的助推下,學校的校本課程得到創新性發展。目前,學校正以更新穎的形式、更豐富的內容、更優質的師資、更雄厚的資源,構建起多元立體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持續提升。
責任編輯: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