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實踐過程中,累積的大量學生學習行為數據得不到有效分析和應用,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亟須得到大數據技術的全面支持。本文以數字化人才畫像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應用為研究對象,探討如何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結果,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才畫像模型,并以此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職業發展等的相關路徑。
[關鍵詞]數字化人才畫像;高校人才培養;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40?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4-0066-03
數字化技術在各行各業應用的不斷深入,給企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在互聯網行業企業,已率先建立起了多維、立體、鮮活的人才標簽和人才畫像模型,為企業的精準招聘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而在人才培養的另一重要領域——高等教育則還停留在傳統的管理思維和治理模式上,教育大數據的挖掘和應用還比較滯后,人才的知識、能力培養與社會發展脫節,既不能彰顯出人才的個性化特質,也無法滿足企業的招聘需求。因此,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積極應用數字化人才畫像技術,可進一步實現與社會企業人才招聘環節的精準對接,使高校人才的培養與輸出形成系統化管理效應。
一、數字化人才畫像的含義及優勢
(一)數字化人才畫像的含義
面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外部營銷環境,企業為實現精準的用戶定位,逐漸采用蓬勃發展的大數據技術,對市場中的大量用戶行為進行數據挖掘和歸納分析,并建立起相應的用戶標簽和數據模型,以數據驅動市場決策。這一理性的信息化管理方式便是用戶畫像。“用戶畫像”最早由交互設計之父 Alan Cooper 提出,是一種基于真實用戶,以數據分析為基礎,根據需求方的目標、行為及觀點差異構建起的目標用戶模型,并同時賦予模型不同類型的名字、圖像及人口要素、場景等加以描述。[1]它給企業產品和服務的運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
“人才畫像”是“用戶畫像”技術與人才優化管理結合的體現,在充分利用人才“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來勾勒出某類人群或某類崗位人才共同的個性、能力等特征要素。在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隨著“以用戶為中心”管理理念的深入,對人才的精準服務和管理變得愈發重要,通過大數據技術的導入應用,來打造數字化的人才標簽和人才畫像,可以使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更精準、高效,提高員工對組織的適應性。
(二)數字化人才畫像的優勢
1.有效提高招聘選拔的效率和質量
傳統招聘管理工作的人才選拔標準要么來自企業領導層的主觀判斷,要么來自職位說明書,前者的選拔依據不夠理性客觀,容易受到自身經歷經驗的限制,后者雖有較為合理的任職資格條件,但依然趕不上社會行業的發展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因此在數字化時代,對人才的招聘和選拔應采用更為客觀、具有定位和預測功能的素質標準,通過對各崗位員工的工作行為、個性、能力等信息進行大量的數據挖掘、清理、歸納、分類,構建起立體、生動、多維的人才標準畫像,指導人力資源管理者們更合理地進行人才定位,更清晰地制定招聘目標,更高效地實現人崗匹配。
2.科學預測人才未來績效
績效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重點,它不僅可以體現出員工的行為、能力、態度的綜合結果,反映員工對組織的貢獻,還可基于績效評價的結果改善員工的行為,重塑員工的能力。通常情況下,人力資源管理者會根據常規的人事資料信息篩選候選人,但卻無法預測候選人未來的績效產出,給招聘工作的后續管理帶來隱患。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人才畫像的過程中,可充分挖掘分析高績效人才的共性行為特征,例如:個性、動機、人際關系、知識結構、學習力、價值觀、行為模式等,從而生成績優人才能力模型。在此模型指導下,協助管理者對人才未來績效進行預測,從而讓人才招聘與配置工作有了更多理性的判斷,有效降低人崗不匹配的風險,最終讓高績效人才脫穎而出。
3.精準培育和激勵人才
通過數字化技術構建起人才標簽、人才畫像,管理者可對現有員工能力狀況與人才標準畫像進行關聯分析,發現差距,并進一步基于高績效人才素質模型,為員工發展提出智能化建議,同時為員工智能推送培訓課程,員工可結合自身實際在人才管理的數字化移動平臺上隨時學習和完成任務。這種以員工績效提升和能力發展為導向的智能化培訓正是來自數字化人才畫像技術的延伸應用。個性鮮明、因“才”施教、系統化、以“員工為中心”的培訓課程和培訓方式更貼近信息化時代新員工的心理需求,更易促進員工自我學習動機的實現,從而可有效激發受訓者的學習熱情,助力員工建立個人職業發展的清晰目標和學習方向。
二、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數字化應用的必要性
2018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深化應用教育大數據,全面提升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處理能力。[2]在這一政策指導下,全國各地高校都加快了校園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和深入,特別是在學生教學管理方面,形成了較為統一的教務管理網絡平臺和信息化教學平臺(如中國慕課網、智慧樹、超星學習通等)。然而,這些平臺上累計的大量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數據記錄并沒有被很好地利用起來,造成了海量教育數據的沉積和浪費。
(一)教育理念和思維亟須改革
大數據時代,教育不再是僅僅依賴于傳統經驗和常識判斷的一門社會科學,而是將成為實實在在的基于數據的一門實證科學。當高校大學生開展在線學習已成為常態化教育模式的同時,其學習課程的進度率、考勤率、問題討論量、參與課堂互動等各方面情況均可成為教育大數據的重要來源。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清洗和分析,挖掘出教學、學習、評估等符合學生實際與教學實際的情況,有的放矢地制定、執行教育政策,制定出更符合實際的教育教學策略,這才是在大數據時代教育改革工作應有的理念。
(二)人才需要個性化培養
當前社會的全面發展需要多元化、個性化的人才儲備。相比傳統標準化、流水線式教育帶來的千篇一律的“人才產品”,大數據時代,教育的定制化生產有了實現的可能性。通過對學生的一言一行的數據分析,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信息將清晰地展現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由此可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強化學生個性化能力的打造,從而真正為社會各行業的建設和發展輸送更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人才成果”。
(三)高校教育系統必須完善管理
大數據的充分利用對當前高校教育系統的優化和完善具有關鍵作用,學校在教育組織、教學評估、教師管理、學生管理等工作方面累積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之間往往彼此關聯,相互印證,可以給予高校教育決策者非常重要的信息,既能夠幫助學校在招生選擇、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等各項工作方面形成高效率高質量的標準規范,也能夠提高學校的網絡信息安全防護能力。
三、數字化人才畫像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應用措施
近年來,各地高校都開展了對學生素質和能力并重的分層培育模式,但由于缺乏對學生的實時評價系統,致使學生的能力無法被科學、公正地衡量,也無法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能力提升。學生的潛能和活力得不到激發,對未來的發展也處于迷茫和困惑之中,特別是高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企業的人才需求往往處于脫節的狀態,致使社會人才供需矛盾的不平衡現象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
因此,可將數字化人才畫像技術應用到高校教育管理中,通過對學生群體各方面的發展情況進行實時觀察、詳細記錄和統計分析,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字化標簽和畫像模型,可全面了解學生行為數據背后的共性特征、能力潛質,讓數字化人才畫像成為新時代高校發掘和培養優秀人才的一枚利器。
(一)為高校精準招生提供選拔標準
基于對人才畫像的數字化分析,企業可以對候選求職人進行智能化、個性化選拔,真正做到人才與崗位的精準匹配。優秀人才培養的源頭是精準招生,高校在高招過程中,無論是統一招生還是實行自主招生,都期望招錄到優秀、有潛質、能力素質與報考專業培養需求相契合的學生。從這點上來說,企業與高校在人才的招、選工作上有共同的訴求,因此,當前高校可借鑒數字化人才畫像對企業人才招聘工作的重要指導作用,可先對某些特殊或自主招生的專業進行試點,將歷年學生學習行為、成績統計、企業需求、就業狀況等內容進行數據挖掘、清洗、歸納、分析,形成本專業人才的標準畫像。并以此為參考制定相應的招生渠道、選拔條件及個性化的考核方式,從而真正實現人才個性、能力與專業需求的匹配,也幫助年輕學子更好地了解個人的優勢和不足,樹立高校與學生正確的人才發展觀。
(二) 為人才分層培養提供數據支持
將“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才畫像以圖形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充分展示不同時代階段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心理需求、學習習慣、職業傾向、興趣愛好、知識技能等,可為當前高校及時調整和更新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實證數據支持,并為高校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的分層培養計劃提供建設性思路。[3]另外,適時對信息化教學平臺上的學習行為(如瀏覽記錄、學習次數、學習時長、課堂互動情況等)進行大數據分析,可不斷豐富學生的現實人才畫像,進而對部分學生的學習過程發出預警提示和針對性指導,根據學習目標智能化推送課程內容,達到自助提醒和激勵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
(三)為學生就業和發展提供預測參考
在大數據分析平臺上,系統可對學生當前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個性特質、優勢劣勢與職業需求進行分析、匹配,并進行相關的就業行業選擇、崗位指導和未來職業發展等內容的自動化推薦。因此,通過向學生推送數字化的個人現實畫像,并對比優秀人才的標準畫像,可以讓大學生們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也更清晰地明確自我的能力和潛質所在,可據此及時調整個人的就業方向,制定出更理性、更符合自身特征的職業發展規劃。另一方面,從大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這一份在學生成長道路上可動態更新的人才實時畫像,也可在學生就業后,提供給就職企業作為學生未來職業水平的參考依據,并對其進行針對性培訓,使其職業生涯的每一步發展都有科學、理性的數據支持。
對高校來說,還可基于社會企業的相關崗位需求,結合學生的個體畫像數據,為學生推薦或匹配就業崗位。從社會角度來看,這便是一個人才供需主體間主動強化信息溝通,解決人才供需矛盾的有力改革舉措,由此可在全社會企業、全教育行業建立起互聯互通、便捷高效的畢業生就業的信息服務平臺,有效提高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完善高校的人才培養制度體系,積極提升當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改革工作的成效。
(四)為高校教育治理和改進服務護航
從宏觀上來看,數字化人才畫像技術不僅可為學生的個體學習成長和職業發展提供數據分析和指導,還可在個體數字畫像的基礎上,通過聚類分析的方法繪制出大學生的群體數字畫像,[4]在高校教育治理和改進過程中,總體分析當前大學生的學習發展規律,預測專業就業趨勢,為教育部制定總體人才培養和發展規劃提供數據服務。
雖然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用數字化人才畫像的益處已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同,正不斷推進應用的范圍和途徑,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數字化、智能化的分析和推送畢竟只是一種技術手段,而人才發展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只有從觀念上改變當前人才培養的趨利性,給予學生未來成長更多的激勵,才能使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得到真正提升。
參考文獻:
[1]雍志娟.“人才畫像”的描繪探索及開發應用[J].中國培訓,2018(350):45-46.
[2]王越.大數據學生畫像技術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的應用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9(6):147-148.
[3]郭建龍.基于大數據的人才畫像技術應用研究[J].微型電腦應用,2021(6):166-170.
[4]席巖.基于大數據的用戶畫像方法研究綜述[J].廣播電視信息,2017(10):37-41.
(責任編輯: 杜家和)
? ?作者簡介:王玲(1980—),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