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泉
【摘 要】目的:從臨床上探討腸系膜異位胰腺(簡稱EP)的基本特點,以便提升診治處理效果。方法:從本院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肝膽外科診治的腸系膜異位胰腺者6例納入研究范疇,并回顧性分析了臨床資料信息。結果:在本研究組中,一共有3例出現腹部不適現象,2例呈現胰腺炎,并從體檢中偶然發現1例。對這些病例都采取腹腔鏡手術療法,在完成手術后,都沒有出現顯著并發癥,術后隨訪患者3個月~12個月,沒有出現復發、死亡情況。結論:對于腸系膜部位的異位胰腺,無特征性的典型臨床表現、切實有效的檢查方法手段,且容易混淆其余占位性病。當前,手術療法作為科學的治療手段,制定個體化醫治處理方案則特別關鍵。
【關鍵詞】診斷鑒別;腸系膜EP;手術療法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of mesenteric ectopic pancreas
ZHANG Xuqua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aoyang City, Zaoyang, Hubei 4412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senteric ectopic pancreas (EP) clinical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ethods: Six cases of mesenteric ectopic pancreas diagnosed and treated by hepatobiliary surgery from June 2019 to November 2021 were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to be included in the research category, and the clinical data and inform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In this study group, there were a total of 3 cases of abdominal discomfort, 2 cases of pancreatitis, and 1 case was discovered accidentally from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Laparoscopic surgery was adopted for these case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opera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12 months without recurrence or death.Conclusion: For ectopic pancreas in the mesenteric area, there are no characteristic 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inspection methods, and it is easy to confuse other space-occupying diseases. Currently, surgical therapy is a scientific treatment method, and it is particularly critical to develop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lans.
【Key?Words】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Mesenteric EP; Surgical therapy
EP作為很罕見的一類先天性病,從臨床上也被叫做迷走、副胰腺。在眾多位置均可以分布EP,且超過90%的都分布在胃、近段空腸、十二指腸部位。但腸系膜者則相當少見,并且可以無癥狀,加之其位于部位關系,令臨床診斷相對困難,且報道的一些治療方式也未統一[1]。為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本院肝膽外科的已證實的6例腸系膜異位胰腺者的臨床病例資料,現展開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肝膽外科診治的腸系膜異位胰腺者6例納入研究范疇,這些患者都獲得手術病理系列診斷證實。在本研究組中,男4例,女2例,年齡25歲~66歲,平均年齡(40.6±2.2)歲,病程1個月~1年,平均病程(3.0±8.4)個月。臨床表現:3例中上腹顯著疼痛,2例便秘、反酸等,1例未表現癥狀從例行體檢中偶發出來。這些病例都接受了CT檢查,且保留完整、齊全的影像學資料信息。
1.2 檢查方法
針對以上病例,實施CT檢查:選取somatom definition flash西門子第二代128排雙源炫速診斷 CT 掃描儀展開診斷工作,依次對患者實施常規平掃、實時動態過程增強掃描。然后,交由2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師來分析所得的 CT 掃描結果圖像,并認真觀察病例的影像學表現情況。
1.3 手術方法
對2例采取腹腔鏡輔助下的單一化剜除腫物術;對5例由于腫物和腸系膜血管或小腸腸管緊密相連,采取了腹腔鏡下部分腸管聯合系膜切除系列的腫物切除手術。
在本研究組中,各患者的手術都很成功,手術時間消耗1.5h~3h,平均時間(1.8±2.3)h。從術中發現的腫塊呈長葉狀,灰白或淡黃色,有韌性、完整包膜,長徑3.5cm~8.5cm,平均長徑(5.0±2.4)cm。分布腫塊的地點:2例近端位置空腸Treitz結構體系韌帶地方、2例在空腸系膜遠端部位、2例在回腸系膜地方。4例存在于腸系膜間部位,2例在患者腸系膜血管結構之根上。和小腸腸壁連接的有2例。對以上患者對應的手術切除標本,都采取術中快速冰凍并科學活檢方法,術后又一次采取石蠟包埋HE染色法,都一致證實確為“異位胰腺”。在術后都沒有出現顯著并發癥且均康復出院,總的住院時間7d~15d,平均時間(8.0±3.1)d。對這些患者都安排門診復查或進行電話隨訪,具體隨訪患者3個月~12個月,沒有出現復發、死亡情況。
EP能夠出現在不同性別、年齡階段的群體內,其中以男性、40歲~60歲階段的群體為高發群體。當前,尚未充分明確EP的發病機制。據不完全統計顯示,只有約半數的一些患者會呈現臨床癥狀,而其余半數患者因為位于部位關系,還有可呈現無癥狀發生情形。所以,診斷EP患者較為困難。而十二指腸、胃等的異位胰腺還常常被誤診是息肉、腫瘤、消化性潰瘍。其中一些病例均是由于其他疾病,而采取上腹部術才得以發現。近些年來,據有關報告顯示,從X線或內窺鏡展開的檢查中可以觀察出胃腸道部位的EP,但是依舊較為困難。同時,EP還可以并發出其他類型的疾病,甚或還存在惡變的可能性。所以,一經發現EP,則都需要引起重視,比如可以考慮直接切除掉,并在術中采取冰凍切片檢查,結合性質決定所需要的手術范圍。以下主要是很罕見的腸系膜EP的基本臨床特點及處理,展開了研究探討。
3.1 腸系膜EP的基本臨床表現特點
EP的臨床癥狀一般都與解剖部位、疾病水平、疾病病理、機體情況、鄰近器官、病變發展、所處組織結構層次等有關聯。腸系膜EP多以腹痛表現(占77%)為主,而其余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壓迫局部、炎癥、梗阻,以腹部飽滿、臍周痛、便秘為常見癥狀[2]。需要注意的是本部位出現病變而誘發的急慢性EP炎也較多,具有25%左右的發生率。其中可能是由于傷害或封堵此位置的人體胰腺導管,加之還會在其余急腹癥或存在腹部疾病的影響情況下而很難做出精準診斷。甚至嚴重時還可以帶來局限性、腹腔積液、彌漫性腹膜炎。這種匯集液體多發于已經病變處等,有別于一般胰腺炎常分布在胰周、網膜囊中。在該胰腺炎后,還可以誘發假性囊腫、不良粘連性束帶,而出現壓迫、腸管局部缺血、腸套疊、腸梗阻,也有別于一般胰腺炎病癥后并發癥[3]。此外,少見個案腸系膜EP炎后繼發性之類的腸系膜血管穿孔、栓塞、出血之類的表現、癥狀還存在顯著的部位差異性及特征。
3.2 腸系膜EP診斷分析
第一,文獻報道的此處病變長徑出現很巨大的差異,在0.5cm~22cm范圍變化,而胃EP一般在3cm以下。第二,當病變很大時,有的時候能夠觸碰到發生病變處的質硬包塊。第三,當病變很小時,會有所提升血尿淀粉酶的量,僅含不多的脂肪酶因物質,表現有所上升或稍有升高。第四,通過CT掃描易呈現直徑3cm以上的發生病變的結構,其組織結構密度類似于普通胰腺,多見于增強較徍的緊密聯系腸管的葉狀細長腫塊,從形態學上看和胃部患病卵圓形黏膜下出現隆起的情況有別。第五,超聲下發現長短徑比3.0cm左右,明顯不同于胃、小腸近端發生病變后的1.4cm~1.5cm。第六,有的時候MR、MRCP位于嚴重分化的病變過程,能夠見到導管體系,并和腸腔相通,而多數會并發急性水腫、炎癥等而影響導管識別。第七,常孤立病變,寬基還可擴大至系膜部位的血管根或直接纏繞血管,在炎癥急發期會增大影像,呈現“炎性團塊”特殊征象,而有的時候很難和腹部包裹性炎癥區分[4]。
3.3 腸系膜EP處理治療
現階段,就EP療法選擇存在較大爭議,關鍵點就在于需手術切除與否[5]。一些學者提出,EP部分誘發臨床癥狀、產生局部病變,帶來EP炎、并發癥,且可能會潛在惡變,所以一經確診,不管有無癥狀都需要切除。另一些則提出,EP超過半數的都很小,可輕微或無臨床癥狀,惡變概率也極低(約1.8%)。所以,即便出現臨床癥狀,在不干擾患者生活品質時,可考慮隨訪觀察。就此,本文提出對EP的處理宜展開個性化考量,結合不同的人群、部位、周身狀態考慮并抓住時機,采取合理的處理方法。就沒有癥狀者、從結合組織病理學表現加以明確診斷的,則可考慮觀察措施;而就出現癥狀、呈現無法排除掉各種惡性來源或潛藏炎癥再次復發者,可實施切除法來達到預防目的。而針對手術治療,據報道聯合腹腔鏡手術醫治EP安全、有效,且并發癥率低。在本研究組中,所有病例都是在腹腔鏡下展開的手術切除療法,效果也較理想。
綜上所述,對腸系膜EP患者,結合臨床表現特點,展開準確診斷、有效處理治療,整體療效徍,值得予以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寧,莫鎮州,馬海寧,等.胃腸道異位胰腺29例臨床診治分析[J].中華胰腺病雜志,2019(4):293-296.
[2] 宋瑞,彭健.腹部異位胰腺增強CT表現[J].放射學實踐,2019,34(1):41-44.
[3] 吳志濤.腹部異位胰腺的CT診斷臨床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17,24(10):1059-1061.
[4] 周英文,朱慶強,征錦.回腸腸系膜異位胰腺伴消化道出血一例[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4,33(12):1858-1859.
[5] 龔道軍,周海華,許龍堂,等.回腸系膜異位胰腺并粘連性腸梗阻一例[J].中華胰腺病雜志,2014,14(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