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書出版實踐中存在的侵害著作權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在法治化監管下科研責任人信用監管機制的不足。當前,著作權人信用建設為圖書出版行業監管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路徑,其具有全流程性、系統性和本源性等優勢,對重塑科研工作者誠信意識、優化侵害著作權行為監管體系和保護著作權人知識產權等具有重要價值。積極嵌入科研信用承諾制、加快完善科研信用記錄、緊密聯動科研信用管理系統、有序加大著作權信用分級分類監管以及健全著作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等,是新時代進一步完善圖書出版行業著作權保護的制度化路徑。
[關鍵詞]圖書出版;著作權;信用;監管
在圖書出版實踐中,侵害圖書作者著作權的情況時有發生,下面有一則具體案例。
乙是某高等院校的某教研團隊成員,在團隊其他成員不知情的情況下,其擅自將團隊其他成員做出的科研成果結集出版,并以自己的名義與Y出版社簽訂圖書出版協議。在出版過程中,由于缺乏出版資金,乙遂請求甲出資贊助出版,圖書署名方式為甲、乙著。該圖書出版發行后,團隊其他成員知悉自己的科研成果被盜用,要求Y出版社撤銷該書,并要求乙賠償經濟損失。Y出版社表示很無辜,認為出版社難以解決作者的誠信問題,案件由當地人民法院依法進行審理。在法院的調解下,被告乙與原告最終達成調解協議,乙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并賠禮道歉。
上述案件中乙的行為其實只是侵害著作權人著作權行為的一種,此類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在圖書出版業中屢見不鮮,且目前沒有一種很有效的辦法來制止[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乙的行為明顯構成對著作權人的侵權,須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分析該案例可以發現,乙是高校教研團隊的成員之一,雖然團隊科研成果的歸屬有法律界定并予以保障,也有團隊內部的合作契約和科研紀律進行規范,但是當事人乙鋌而走險實施侵權,不僅嚴重侵害了科研團隊其他成員的合法權益,而且讓出版社陷入侵權糾紛,名譽受損,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加大了社會治理的成本。究其原因,乙缺乏誠信意識,喪失學術操守。可見,在圖書出版實踐中,解決作者的科研誠信問題,完善出版信用體系十分必要,這也是本文的探討主題。筆者基于長期從事圖書編校、出版發行等工作的實踐經驗,從上述個案導出圖書出版實踐的著作權人信用問題,以社會信用建設為視角,分析著作權人信用建設的價值和著作權保護的制度化路徑。
一、圖書出版與作者科研誠信
圖書出版是一個涵蓋出版社、讀者群、著作權人、監督審核部門等多維主體的系統。在整個出版鏈條中,作者的作品質量和科研誠信是保證整個系統生態的核心和源頭,是制度性出版信用體系的理念基礎[2]。過去,出版機構多通過以著作權法為核心的法律規制體系和以著作權行政處罰為中心的行政監管體系來切實保障作者的著作權,還借助圖書出版的質量監控和讀者批評、建議與監督等來提供輔助支持。但是,其仍然存在三個方面的難點或不足。一是出版業的意識形態關聯度高,具有較高的進入壁壘和嚴格的監管要求[3],其監督或規制往往來自政府、社會和市場、個體等多維領域和層面,這種規制和監督是碎片化與不成體系的,沒有形成合力,削弱了監督效力。二是其監督或規制往往來自不同鏈條、不同環節,而各環節之間缺乏延續性,這就使得監督不夠全流程化,無法實現無縫銜接,甚至存在監督斷裂的危險,弱化了監督效力。三是其監督或保障措施絕大多數放在事后環節,雖體現了一定的監督力度,取得了一定的監督效果,但這些監督保障措施仍然是間接的和治標不治本的。
深入分析可見,圖書出版實踐中著作權保護的監督和監管存在碎片化、斷裂化、表面化的現象,而著作權人的誠信意識是這些現象存在的源頭,其甚至會加大著作權保護的難度。首先,從出版行業涉及的社會各領域來看,任何一個領域的誠信危機都會影響出版事業的發展,無論是政府失信、企業失信、社會組織失信,還是個人失信,一個領域的信譽受損就會對另一個領域的信譽管理產生不良影響。其次,從圖書質量和科研誠信監督流程來看,作者失信處于所有監管體系的第一關口,一旦這一關口失效,就會給后續圖書質量監控和誠信監督環節造成極大困擾。從作者提交書稿到出版社審讀、申請書號,再到有關部門抽檢、讀者反饋意見、社會舉報等,整個鏈條越長,監督越難,所取得的監管效果就越不盡如人意。而后續監督一旦松懈或出現薄弱項,就會增加著作權保護的難度,相關方極易陷入侵權糾紛,加大治理成本。最后,從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來看,科研誠信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道德水平和道德教化效果的體現。“沒有道德滋養,法治文化就缺乏源頭活水,法律實施就缺乏堅實社會基礎。”[4]如果作者缺乏科研誠信意識,即使再嚴格的法律法規、再嚴厲的行政處罰和再高端的查重技術,也難以規避作者為追求某種利益而鋌而走險的情況發生。
二、信用建設對著作權保護的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獲得了快速發展,信用建設對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升政府治理品質、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法治意識、契約精神、守約觀念是現代經濟活動的重要意識規范,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的重要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有專門章節規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出“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制定公共信用信息目錄和失信懲戒措施清單,完善失信主體信用修復機制”。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法治與信用共同為中軸的經濟體制,在市場的營商環境體系中,“法治和信用是兩大基石”[5]。具體到出版行業也同樣如此,“良好的出版信用機制對出版經營的發展乃至全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起著推動作用”[6]。從探究視角來看,信用建設的理念和路徑能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著作權保護的治理效能,防范侵權行為的產生,在推動著作權保護和防治著作權糾紛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第一,重塑科研工作者誠信意識的需要。作者的科研誠信意識和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是圖書質量的保障,關系到科研攻關團體的形象和美譽,也關系到出版行業的健康生態。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版權監管和保護機制,健全侵害著作權行為懲戒制度,營造全社會注重守信、懲戒失信的氛圍,能夠對個人侵權行為形成心理威懾,重塑科研工作者的誠信意識。第二,優化侵害著作權行為監管體系的需要。圖書出版行業涉及社會治理的方面比較廣泛,但從社會信用角度來說,其尚未對著作權保護形成體系化的監督機制。通過信用建設補短板、強弱項,其能夠與法律規范、行政規制、輿論施壓、個體監督等形成合力,優化有關監管體系,助推文化產業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三,保護著作權人知識產權的需要。黨的十九大提出:“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強化包括著作權在內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是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科研的不誠信、學術不端等行為,會直接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造成其學術名譽、職業生涯、經濟收益等損失,也會影響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大局。著作權保護以信用建設為爆破點和驅動力,能夠較好地從根本上解決著作權的糾紛問題,切實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推動出版行業健康蓬勃發展。第四,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針對公民層面提出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要求,誠信是人民群眾之間觀點交流、利益交換、事務協商、和諧互動的前提。加強出版行業著作權人的誠信機制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夯實和做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實踐形式。
三、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著作權保護新機制
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印發以來,包含教育科研信用在內的各重點領域信用建設全面推進,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黨的十八大以來,有關科研誠信的指導意見和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等有關法律法規也不斷健全完善。因此,結合圖書出版實踐,筆者認為,以全流程監管的思路為主線,打造以信用為基礎的著作權保護新機制,是未來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實現建立知識產權強國目標的重要行動方略。
(一)積極嵌入科研信用承諾制
在圖書出版實踐中,出版社與作者之間簽訂圖書出版合同,其合同一般具有與出版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出版紀律等條款,但在實踐中有些作者不重視這些條款,同時出版社也不會進行嚴格審查。這導致在出版流程的初始環節,提交書稿的著作權人缺乏誠信教育。信用承諾指“信用主體對承諾對象做出誠實守信、簡約履諾的應承允諾”[7],它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圖書出版行業應大力借鑒和運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信用體系建設中有關信用承諾制的創新和發展成果,在出版合同簽訂環節,積極嵌入科研信用承諾制,讓作者簽訂科研誠信承諾書,明確承諾事項和違背承諾的處理方法,將承諾條款納入事中事后的著作權保護和監管。通過細化科研信用承諾制,出版社可以逐步提高作者對出版合同誠信條款的關注度,喚醒作者的誠信意識,為后續著作權保護和監管實施激勵或懲戒機制提供依據。
(二)加快完善科研信用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一條、五十二條、五十三條規定的侵權行為,既是違法行為,也是違背科研誠信精神的行為。在圖書出版實踐中,少數違背科研誠信的作者會通過向不同出版機構投稿來轉嫁因誠信而在某一出版機構出版受限的后果。而科研工作者誠信記錄合法化共享機制的不完善,使圖書出版無法對學術不端人員發揮“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懲戒作用。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科技部會同中國社科院建立完善覆蓋全國的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誠信信息系統,對科研人員、相關機構、組織等的科研誠信狀況進行記錄。”科研誠信有關的數據記錄、保存和公開共享將會對從事科研活動的主體產生強有力的約束力量,能讓“科研不端行為信息在科研圈內共享,科研主體活動的失信成本大大提高,促使各類主體在主觀層面遵循科研活動的客觀性和威嚴性”[8]。目前,加快完善相關制度的執行機制是當務之急。只有完整記錄科研工作者的科研過程,才能對其進行完整的信用評估,為出版機構等提供精確的審核把關信息和著作權保護依據。
(三)緊密聯動科研信用管理系統
目前,中國知網等網站提供圖書專著檢測服務,但從檢測系統的功能來看,其主要是針對抄襲剽竊、盜版和非法轉載等問題進行檢測,而本文所述案例所呈現的盜用別人尚未發表的成果的行為是無法檢測的。因此,這就需要科研誠信的整體建設。隨著國家對科研誠信建設的重視,科研人員、相關機構、組織等科研誠信狀況的記錄制度也在逐步健全。這些科研誠信記錄是出版行業需要的有效資料,在完善科研誠信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出版機構應加強與科研誠信的信息管理機構之間的信息合法交換,并有序建設共享機制,共享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信用評價模型及結果,使出版機構和版權管理部門在圖書出版實踐環節中能夠提前介入,從而實施更為科學化、精細化的質量監控措施。
(四)有序加大著作權信用分級分類監管
信用記錄、評價和共享的最終落腳點在于信用的變現和運用。目前,我國已在各領域逐步拓展了信用分級分類的監管機制,并有序推進各領域的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的制度建設。在構建黨委宣傳部門、著作權行政管理機構、出版社等跨部門信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出版機構可以嘗試通過科研責任人的信用基礎狀況、模型評價結果來細化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實施差異化、精細化的監管措施。比如,針對科研誠信評價良好的科研責任人或單位,出版機構在其簽訂誠信承諾書后可加快出版進程;對科研信用評價較低的科研責任人或單位,出版機構則可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來加大監管力度,提高其違法失信的社會成本,提高監管的科學性、精準度和精細化。
(五)健全著作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這對深化著作權保護制度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無論是調解、仲裁,還是訴訟,都體現了對著作權的保護和尊重,而懲罰性賠償制度則彰顯法治的威嚴,依法實現著作權保護,形成遵法守信才是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科研權威性和社會認可度的社會共識。
[參考文獻]
[1]喬秀峰.我國出版產業發展中的“信用危機”探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35-37.
[2]陳宏平.論出版誠信對出版信用的支持[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156-160.
[3]高歌,高悅.我國出版行業發展現狀及信用狀況分析[J].產權導刊,2017(03):46-49.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韓家平.信用是最基礎的營商環境[J].中國信用,2020(09):112-114.
[6]胡艷.警惕出版經營活動中的信用危機[J].出版廣角,2013(06):62-63.
[7]汪育明.社會信用管理: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20.
[8]章政,田侃,杜麗群,等.中國信用發展報告(2019-202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陳貽云(1985—),女,安徽廣德人,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教育研發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