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召武,王 輝,楊 柳
(咸陽市土壤肥料工作站,陜西 咸陽 712000)
耕地質量監測是通過長期定位調查、采樣測試、對比試驗、數據統計等工作,了解掌握不同區域、不同作物耕地的施肥水平與土壤養分變化特征,并對土壤肥力做出評價。根據2017-2020年咸陽耕地質量監測點位施肥調查、土壤養分測試結果等監測數據,分析了南部灌區、北部塬區小麥、玉米田塊土壤肥力水平、養分變化特征、豐缺水平及趨勢,并對全市科學施肥提供積極指導。
2017年以來,全市建立糧食作物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43個,其中南部灌區小麥-玉米輪作區點位23個,北部塬區小麥、玉米單作區點位20個。每個點位設不施肥處理和常規施肥處理兩個監測小區,采用當地主要種植方式進行田間管理,連續四年在監測點位開展基本情況調查、設置小區處理、土樣采集、樣品測試、產量等數據的記載、統計工作。各監測點嚴格按照《耕地質量監測技術規程》(NY/T1119-2012)進行規范操作。
參照《陜西省主要作物施肥指南》中小麥、玉米推薦施肥量[1],監測期間南部小麥、玉米產量分別為457.8 kg/667 m2、507.9 kg/667 m2,純氮、P2O5、K2O施用量分別處于較高/高、中/較高、低水平;北部小麥、玉米產量為363.5 kg/667 m2、667.3 kg/667 m2,純氮、P2O5、K2O施用量分別處于高、較高、中/低水平。由表1看出,總體上南部、北部區域純氮、P2O5、K2O施用量分別處于高、較高、較低水平。監測期間小麥純氮平均施用量整體變化不大,南部低于北部,南部低水平點位純氮施用量提高83.33%,增施趨勢明顯;磷肥南北區域當前施肥水平趨于穩定,2018年南部小麥點位P2O5施用量變異系數為47.79%,當前玉米平均施用量相比2018年提高47.5%;監測期間大部分點位為補施鉀肥,有3.48%的點位不施鉀肥。

表1 2017-2020年監測點位常規施肥區施肥水平統計 (kg/667m2)
2020年全市監測點空白區土壤有機質、全氮、速效磷、速效鉀平均含量分別為13.34 g/kg、1.03 g/kg、17.13 mg/kg、202.78 mg/kg,由表2看出,南北區域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均是呈現由升轉降趨勢,19、20年相比高點累計下降幅度分別為11.64%、14.87%??瞻讌^土壤有機質與全氮處于同一衰減水平,降幅分別為6.01%、5.3%,主要是糧食作物秸稈還田率較高,土壤有機物質增加加速了與植物爭氮素,進而影響作物產量。土壤速效磷、速效鉀衰減幅度較大,其中南部輪作區降幅分別為12.65%、17.92%,主要是南部小麥-玉米輪作區,對養分需求較多,影響土壤速效養分水平。

表2 2017-2020年監測點空白區土壤養分結果
由表3知,當前土壤有機質含量水平為較高,監測期間南北區域分別增幅23.34%、14.24%,有機質含量大于15 g/kg主要分布在涇陽、興平、武功、旬邑;土壤全氮總體處于中等水平,南部灌區有隔年交替逐漸增長趨向,監測期間南北區域分別增幅13.76%、19.56%,分布區域為乾縣、永壽;南北區域土壤速效磷處于中、低水平,是土壤速效養分數據變異最大的,小于15 mg/kg的點位南北區域都為7個,占比分別為25.92%、38.88%,監測期間南北區域低含量點位土壤速效磷增幅分別為44.62%、134%,但數據差異較大,向中高水平上行不明顯;土壤速效鉀水平為較高,北部變異高于南部,變異系數低于速效磷。總體上,全市土壤有機質、全氮、速效磷、速效鉀平均含量分別為15.92 g/kg、1.15 g/kg、22.01 mg/kg、264.3 mg/kg,其中,土壤全氮均為中等水平,北部土壤全氮、南部速效磷、北部速效鉀增幅明顯,監測期間全市土壤速效磷、速效鉀含量變異系數分別為62.29%、41.01%,監測點位低水平全氮、速效磷點位占比分別為21.56%、35.94%,影響整體水平。

表3 監測點常規施肥區土壤養分結果
3.3.1 土壤有機質含量狀況 從表4看,2020年區間樣點分布中,南部沒有低水平樣點,15~20 g/kg區間樣點達到65%,5個樣點達到高水平;北部塬區當前無低水平樣點,10 g/kg以下樣點減少趨勢明顯,樣點占比向較高水平集中。總體上看,南部有機質平均含量水平為較高,北部有機質含量向高等點位穩步上升態勢,主要分布在旬邑、淳化。糧食作物商品有機肥或腐熟農家肥施用率不高,土壤有機質提升依靠秸稈還田腐熟技術。
3.3.2 土壤速效養分狀況 土壤全氮:目前,全市無低水平樣點,較低水平樣點占比較小并逐年降低,南部1.25~1.5 g/kg區間樣點占比達到65%,其中1個樣點為高水平。北部塬區當前無低水平樣點,小于1 g/kg的點位逐年減少,占比降低50%。綜合來看,南部中高等水平占比最多,樣點占比提高22%,主要分布在興平、武功,涇陽。北部塬區中、低水平樣點在減少,主要分布在永壽,較高水平樣點占比增加15%。土壤有效磷:從表4看,監測期間全市區間樣點分布低水平樣點占比逐年降低,四個水平南部、北部區間樣點均有分布,也是變異系數較高的主要原因,南部、北部高水平點位占比分別提高21%、5%,北部向較高水平上行趨向不明顯。土壤速效鉀:全市當前均無低水平樣點,南部、北部100~200 mg/kg區間樣點占比分別下降13%、40%,南北區域中、較高、高三個水平均有分布,樣點占比有上行趨向。

表4 2017-2020年監測點土壤養分豐缺區間樣點分布情況
3.3.3 土壤pH值狀況 據統計,監測期間全市樣點pH平均值為8.27,無7.5以下樣點分布。其中,南部pH平均值為8.3,93.47%的樣點分布在8~8.5之間,小于8的樣點為5個,占比5.43%,大于9的樣點達到1個,主要分布在三原。北部塬區pH值平均為8.23,主要集中在8~8.5區間,樣點占比95.51%,小于7.5的樣點為6個,主要分布在長武、旬邑。與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較,pH值有明顯增加趨勢。
監測期間,全市平均施肥量:純氮、P2O5、K2O分別為15.19 kg/667 m2、6.68 kg/667 m2,3.44 kg/667 m2,氮肥、磷肥均為較高水平,鉀肥為較低水平,施肥水平與土壤氮磷鉀水平基本相符,但有機肥施用率僅為15.7%,秸稈還田率較高,達到81.5%,北部玉米還田率低,南部純氮施用量變異逐步縮小,鉀肥施用量處于中低水平,以補鉀為主,不施鉀肥樣點主要分布在北部。土壤養分豐缺水平:到2020年全市土壤有機質、速效鉀均無低水平樣點,平均含量達到較高水平,土壤全氮處于中等水平,土壤速效鉀處于較高水平??傮w上土壤速效磷、速效鉀變異系數分別為62.29%、41.01%,尤其速效磷4個豐缺區間均有分布,中高等水平不集中。
監測期間全市玉米平均產量為530.8 kg/667m2,秸稈谷草比為2∶1,按12.38%[2]計算鮮基玉米秸稈中有機碳還田量為131.5 kg/667 m2,還田后20 d秸稈中碳釋放率為34.9%[3]計算增加有機碳45.89 kg,按0.298%[2]計算還田后10 d秸稈中氮釋放率31.7%[3]僅增加氮1.01 kg,形成明顯的氮少碳多,距30∶1的碳氮比相差較遠。秸稈施入土壤初始,常與幼苗爭氮爭肥[4],結合冬小麥需肥規律,要重視氮肥的基肥施用。對土壤全氮處于低水平田塊,在基礎配方上增施純氮3 kg/667 m2作為基肥施用,以提高土壤氮素利用率和氮肥當季利用率。有條件的田塊,每667 m2增施秸稈腐熟劑10 kg。
磷素參與氮代謝、硝酸鹽還原、氨的同化以及蛋白質合成[5],但其移動性小,易被固定吸附,對于土壤速效磷處于低水平田塊,增施P2O52 kg/667 m2。土壤速效鉀為中等水平及不施鉀田塊,建議增施K2O 2.5 kg/667 m2。南部玉米秸稈還田后,對目標產量400 kg/667 m2以上的田塊,建議小麥施肥氮磷鉀配比為15∶8∶5。北部冬小麥土壤全氮為低水平、純氮施用量小于10 kg/667 m2田塊,施肥時要氮磷配合,適時適量增施純氮4 kg/667 m2。
一般pH值升高一個單位,鋅的溶解度下降100倍。高pH值也會促進Mn2+被氧化,尤其是北部干旱少水,活性錳的根表遷移和體內運輸受到抑制[5]。同時也是影響土壤固磷作用的重要因子[6]。在pH值8.5~9的強堿田塊,建議每667 m2增施土壤調理劑50 kg,以調節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微量敏感元素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