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夢徐斌章曉航
(1.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2.浙江農林大學園林設計院,浙江 杭州 311300;3.浙江杭州青山湖科技城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300)
2016年9月,為貫徹落實省委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補齊小城鎮發展短板,加快推進“兩美”浙江建設,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開展了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截至2019年7月底,全省提前完成了1191個小城鎮綜合整治行動任務,實現了小城鎮美麗蝶變,浙江省也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對小城鎮全面、徹底、全域環境整治的省份[1]。2019年8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基礎上,決定實施“百鎮樣板、千鎮美麗”工程,計劃用3a時間打造300個美麗城鎮省級樣板[2],加快形成城鄉融合、全域美麗的新格局。
改革開放之后,浙江省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吉余村考察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3],開啟了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而小城鎮作為聯系城鄉最緊密的地帶卻一直扮演著配角,積累了諸多問題,如空間秩序紊亂、內涵特色缺失、生態環境破壞等,各類“城市病”、“農村病”在小城鎮并發[4]。一面是集聚江南韻味的美麗城市,一面是風情各異、充滿生機的美麗鄉村,如何讓資源稟賦不足、地理位置偏遠、發展受到限制的小城鎮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是對其環境綜合整治最主要的目標。而新一輪的美麗城鎮建設則是以環境綜合整治成果為基礎,從生活、治理、產業、環境和文化5個方面對小城鎮進行全方位改造提升,使其成為人們向往的幸福家園。
基于此,本文通過辨析美麗城鎮“五美”內涵,總結其建設目標,最終探索制定出普適性的美麗城鎮建設路徑,并以杭州市臨安區昌化小城鎮為例探討如何進行美麗城鎮建設,為其他地區的小城鎮向美麗城鎮轉變建設提供借鑒與參考。
美麗城鎮的“美”主要體現在5個層面,即生活美、治理美、產業美、環境美以及人文美。美麗城鎮的建設目標是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成果的集成深化,其強調抓重點、補短板、強品質、創經驗,著眼于競爭力提升和現代化建設。以“十個一”標志為基本要求,建設完善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打造5min、15min和30min高品質生活圈,統籌推進要素配置、社會治理、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相互融合,協同發展。小城鎮是統籌城鄉的戰略節點,必須走差異化發展道路,通過美麗城鎮建設打造“一鎮一品”的新局面。
依托鎮區基礎優勢,重點打造便民、惠民、利民的鄰里中心與“村鎮生活圈體系”。與傳統的公共服務配套規劃相比,生活圈模式與其最大的區別在于規劃思維方式的轉變:倡導以人為本,從居民角度出發去考慮圈層內部設施分布的均好性;倡導設施的集聚規劃效應,強調“一站式”服務中心的建設[5]。因此,建立全新的規劃體系并提升5大類服務業態是真正提升城鎮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關鍵和前提。
“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的“統籌推進新型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建設”和“提高政府數字建設水平”[6]2大方向指明了智慧城鎮建設的重要性。因此,在環境綜合整治完成之際,智慧城鎮建設成為一項新的議題,主要包括提升城鎮管理和發展民生服務數字化水平2方面:繼續落實小城鎮政務改革,建立綜合數字治理平臺;積極構建功能集成的智慧網絡,加強信息技術在各領域的實踐應用,提升小鎮居民的生活便捷度。
美麗城鎮要完成特色產業集群體系構建的目標,關鍵在于發展第三產業。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面臨著加快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的雙重任務,穩固推進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是重中之重。牢牢把握小城鎮是城市與鄉村過渡地帶這一特性,發揮鄉村旅游、農業文化等特色,建設起以服務業為引領、特色鮮明、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現代農業園區。同時,打造城鎮特色產業園區,擴大集聚效應,突出地方特色,提升整個鎮區的工業發展水平,建立新型的產業集群體系。
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吉余村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出“綠水青山”既是“金山銀山”實現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金山銀山”的目的和歸宿。小城鎮天然擁有綠水青山這一寶貴的財富,因此,在小鎮建設歷程中,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是重中之重。深化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目的就是恢復城鎮的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再附加交通、市政設施建設等便民服務,以提升小鎮的總體環境品質。
漫長歷史進程中積淀形成的民間傳統文化,是凝聚小鎮民心的強大精神力量。美麗城鎮提出了文化型旅游的“命題”——文旅融合,即從傳統外延型的商旅融合、農旅融合向文化資源價值挖掘的內涵型發展的轉變,探究其內在邏輯,其不僅滿足了旅游者生理體驗需求,同時也增強了對文化符號的傳承,還能夠對美麗城鎮建設產生經濟、文化、社會等多重效應[7]。牢牢把握優質文化旅游資源,對于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昌化鎮位于杭州以西,距離主城區105km,自唐建縣以來,已有1300多年歷史,文化特色優越,文物古跡種類繁多,是名副其實的江南古鎮。昌化鎮山水格局明朗,自然環境優越,旅游資源豐富,素有昌化十景之說[8]。鎮區內已形成以精密元器件產業為首的特色產業。

圖1 昌化鎮位于黃金旅游線戰略節點位置示意圖
2017年1月,昌化鎮針對空間結構、產業發展、文化特色、城市配套、環境風貌等方面開展了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歷時2a,環境衛生、城鎮秩序、鄉容鎮貌得到大幅改善。2019年,杭州市人民政府發布“加快推進‘旅游西進’戰略”,昌化作為杭州至黃山黃金旅游線上的重要一環,極具發展潛力,見圖1。2020年,浙江省政府提出美麗城鎮建設戰略,昌化作為省級中心鎮,在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美麗城鎮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符合歷史潮流的正確決斷。
昌化鎮圍繞“一加強三整治”的綜合目標,通過針對性的建設措施,全面提升了昌化小城鎮的環境品質,實現了有限投入下的全域整治目標[4]。
4.2.1 環境衛生整治方面
昌化小鎮因其特色的山水街巷格局,整治提升主要圍繞內部背街小巷和外部昌化溪水域2個方面。由于綜合整治重心基本著眼于改造城鎮的“臟亂差”,導致整體環境品質欠佳,設施的等級和數量改造力度不夠等問題。
4.2.2 城鎮秩序整治方面
針對城鎮內部“道亂占、車亂開、攤亂擺、房亂建、線亂拉”等問題,開展了一系列人員監管與治理工作,包括改善外部“低小散”塊狀行業現狀,綜合提升城鎮產業秩序等內容。隨著數字城鎮與文旅融合成為小城鎮改革熱點,管理機制與智慧需求不匹配、產業結構與當下發展趨勢不匹配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4.2.3 鄉容鎮貌整治方面
融入地方元素,打造了一批主題突出的文化節點,整治了一批精品街的沿街立面,打造具有昌化印記的文化景觀。但對于城鎮整體風貌和特色形象塑造方面有所忽視,導致城鎮風貌與文化底蘊不匹配,文化可識別性不佳。
昌化小城鎮已順利完成了綜合整治行動,“臟亂差”3大環境問題已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遺留下了一些問題。如何破解難題,順利推進美麗城鎮建設工作,保證其實施效果和長效管控值得人們思索。
小城鎮向美麗城鎮轉變,并非都是附加新的內容。針對整治成果與遺留問題,根據新時代城鎮居民本質需求,充分利用小城鎮建設成果進行優化提升;綜合整治圓滿完成的昌化小鎮有了新的目標和定位,從原先的“商貿旅游、山水宜居”轉變成為“富美新”3大目標。因此,僅對小城鎮現有整治成果進行優化提升是不夠的,還需要融入“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附加新時代規劃思想,針對新的定位目標進行相應建設路徑的構建,才能實現昌化小鎮的美麗蛻變,見表1。

表1 小城鎮綜合整治建設成果、遺留問題與美麗城鎮建設路徑
4.4.1 強化使用功能的設施提升
以建設現代化城市的“一站式”社區公共服務為目標,規劃設置城東城西2個鄰里中心,并以此為中心,以步行15min的距離輻射建造2大生活圈,見圖2。配建提升圈內商貿、文體、醫療、養老、教育等一系列服務設施以提升村鎮生活圈的服務等級。推動商貿設施便利化、文體設施公益化、醫療設施精準化、養老設施多樣化和教育設施均衡化發展。實現面向社區、功能復合、便民惠民的鄰里中心和生活圈建設,提升整個鎮域生活的便利度和適用度。
4.4.2 立足平安便利的治理優化
小鎮治理主要包含2大目的:平安與便利。推廣智慧廣電、實施智慧網絡設施數字化迭代、加強智慧安防等設施,推進“雪亮工程”、平安村、智安小區建設,逐步實現鎮區監控全覆蓋,提升居住安全系數;完善智慧城鎮管理與社會治理平臺建設,包含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消防、智慧醫療等多個維度,有助于提高城鎮居民生活便利度以及基層人員管理便捷度,塑造安全、適用的昌化智慧小鎮形象,見圖3。

圖2 昌化鎮區生活圈規劃配置圖

圖3 昌化智慧城鎮建設
4.4.3 深化三產融合的產業升級
根據昌化鎮三產現狀,提出“三大一精”產業發展模式,即大農業、大旅游、大健康和精工制造,見圖4。扶持白牛觀光農業等重點農業項目,融入文旅元素,打造生產、商貿、物流、研發四位一體的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綜合體。昌化的精密元器件產業一枝獨秀,規劃產業平臺建設、內外合作和人才保障戰略,以打造特色精密機械元器件制造中心。昌化山水格局明朗,在風之谷、湍口溫泉等旅游度假區的引領下,大力發展運動、康養旅游業態。結合市場需求,利用農業工業助推旅游業發展,發揮昌化特色,實現旅游全域化發展。

圖4 “三大一精”產業發展模式
4.4.4 基于生態修復的景觀提升
景觀提升遵循“生態優先、立足鄉土、綠化增量、形成系統”的原則。生態方面,推動昌化溪兩岸、南屏山公園和東塔公園的景觀工程建設,對山水環境進行生態修復,保護生態格局,見圖5。綠化方面,以“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為鎮區綠化建設目標,公園綠地的布局應盡可能實現居住用地范圍內全覆蓋。對老舊小區進行有機更新,選用鄉土樹種,增加綠地面積,實現人前屋后均有綠色。對于集鎮區域外的10個行政村實施全域整治,打造覆蓋整個鎮域范圍的綠地系統,實現全域景觀化目標。
4.4.5 凸顯文化品牌的風貌打造

圖5 昌化全域山水環境生態修復與景觀提升
文化提升主要包含文化節點打造和文旅融合發展2個模塊。以南門弄歷史街區為中心,聯合國石文化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昌化鎮文化集群,并建設相應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活動場地、展示空間,延續文脈,以培養新一代昌化人的文化自信,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同時,加快文化旅游產業融合,推進村落景區建設,形成一條集康養、培訓、文創、休閑于一體的文化產業帶,構建特色鮮明、享譽內外的“唐昌·印象”文化品牌,見表2。
美麗城鎮建設并不是簡單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升級版。其著眼點已經從綜合整治消除“臟亂差”的目標轉變成為了對設施、治理、產業、環境、文化5大方面品質的提升。既要牢牢把握綜合整治已有的成果,進行優化提升,又要結合新的國家戰略規劃給小城鎮注入新鮮血液,融合新科技、新思想,向著現代化方向轉變。浙江省美麗城鎮建設,旨在小鎮里打造出“城鄉等值”的美好生活,讓一個個高水平打造的小城鎮,肩負起浙江高質量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表2 “唐昌·印象”品牌文化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