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
(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0)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需要穩糧保供給,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確保農產品的生產平穩運行,確保農民穩定增收,要繼續做深做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好質量興農之路,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競爭力。2021年的一號文件中也再次提出,解決好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發揮好市場經濟體制,實現農村地區人民富裕,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維持市場供求平衡,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
我國是世界上生姜種植面積最大、出口量最多的國家,從2013年起我國種植生姜的數量逐年升高,2020年我國生姜的種植面積達到400萬hm2以上,產量高達1000萬t以上。生姜的產地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福建、廣東等幾大產區,其中山東是優質生姜的主要種植產區,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3,生姜出口量占到總出口量的80%左右,山東省的萊蕪被稱為“中國生姜之鄉”。其中,生姜的消費形式主要是以鮮食為主,占比70%左右。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追求更高品質的生姜產品。雖然我國生姜產量大,但是每年出口量卻不多。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生姜產量1190萬t,而生姜出口數量只有51.1萬t,說明達到出口質量標準的生姜只占到5%左右。由于出口的農產品對于病蟲害要求、重金屬、農藥殘留要求都非常嚴格,導致我國農產品在出口時因質量受限的情況很多,我國出口日本的生姜就曾多次因農藥殘留超標被扣押,必須從源頭上嚴格管控生姜的品質,禁止使用國家違禁藥品,增加優質的生姜供給,實時掌握國內外需求動態,農民才能實現真正的增收。
我國生姜種植總量雖然龐大,但是種植主體卻以散戶為主,經營比較分散,規模大、實力強的生姜合作社數量屈指可數。據2020年統計,生姜種植量在0.67hm2以下的散戶有5萬多家,總面積11333.33hm2以上;而種植量在6.67hm2以上的合作社只有200多家,總面積4666.67hm2以上,散戶種植的機械化和規模化水平低、產量低、品質差、銷路單一,缺乏科學的管理和標準,學習能力不足,風險的承受能力低,生姜的品質和對市場的判斷均普遍低于的生姜合作社。
生姜作為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雖然用量不大,但是不可或缺,因此生姜的需求彈性比較小,但是種植地區廣泛,種植戶眾多,造成了生姜的供給彈性比較大,所以生姜的價格波動頻繁、變化幅度很大。在生姜價格波動較為劇烈的情況下,姜農就可能會大幅度增加或者降低種植面積,但消費者所面對的生姜價格不管是大幅增長還是大幅下降,其消費需求不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導致生姜的市場價格以及供需穩定受到沖擊[1]。

圖1 2013—2021年我國生姜平均批發價格走勢
從2013—2015的第1個波動周期可以看出,波峰出現在2014年10月,生姜的批發價格達到20元·kg-1,波谷出現在2015年4月,生姜的批發價格只有3.5元·kg-1,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間竟然差距16.5元,生姜波峰時的價格是波谷時價格的6倍左右,如此大的價格差距嚴重違背了農產品市場的發展規律,影響了生姜的供給平衡,打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
農產品的價格隨季節變化的規律是由農產品季節性生產規律所決定的[2],生姜的價格同樣受季節變化的影響比較明顯,每年的11月左右是生姜的收獲季節,新姜大量進人市場,這時生姜市場庫存飽和,所以生姜的價格從這個時間開始下降,等到第2年春天4—5月生姜庫存消耗的差不多,生姜供應開始出現短缺,價格會開始小有回升,到7—8月基本到達生姜價格波峰值。一旦市場上生姜價格到達波峰或者波谷值以后,一般會在隨后的幾個月中價格持續的下降或上升。
總體上看,從2013年至今,生姜的價格是穩中有漲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在國家惠農強農政策的支持下,生姜價格在需求拉動的影響下總體上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在農業發展中,由于人工、種子、化肥等生產要素成本均在上漲,農產品價格平穩有序的上漲是大勢所趨,也是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
2021年的生姜價格有所回落主要是受疫情的影響,導致生姜出口受阻,2021年的生姜出口量明顯少于2020年,從而國內生姜庫存過多,供過于求,導致2021年的生姜價格有所下滑。從2019年底開始生姜價格大漲,導致2020年4—5月的播種季節,姜農們增加了種植量,據統計,2019年的生姜種植量為28.4萬hm2,而2020年的生姜種植量達到了31.07萬hm2,同比增長了將近10%,如此高的種植量加上生姜出口量的減少,最終導致2020年底收貨時生姜供給剩余,供過于求,生姜價格回落。
近年來,惡劣天氣和病蟲害是造成生姜價格變動的主要因素,氣候是威脅農產品生長的關鍵因素。生姜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系很脆弱,是地下莖作物,喜歡有濕度且有陽光的天氣,不耐寒冷和霜凍,適合肥沃、松軟、微酸性的土壤種植,天氣過于炎熱或者雨水過多的情況下都容易出現腐爛變質的現象,土壤通透性變差,引起集中病害的發生,造成生姜產量大幅降低,從而生姜價格上升。
如圖1所示,2013年底開始出現生姜價格大幅上漲,其原因就是受2013年“毒生姜”的影響造成的,2013年初連續的寒冷天氣加上6—7月南方的旱災,導致生姜大面積減產,出現生姜供不應求的局面,從而出現前所未有的“姜你軍”的高價。
由于種植戶多為個體戶或者散戶,文化水平都不太高,對市場的掌控和預期能力都比較差,一旦生姜價格走勢見好,便會盲目跟風擴大種植,產量增加,供過于求,導致第2年的價格暴跌,如此反復,就出現了價格的劇烈波動,農民的跟風種植現象是造成生姜價格劇烈波動的主要原因。
根據蛛網模型的基本假定理論,農產品本期的產量決定于農產品上一期的價格,即生姜上一年價格高的話,就會造成姜農當年選擇擴大規模種植生姜,但是由于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年底收獲時才能發現生姜產量過多,供過于求,價格就會暴跌,價格暴跌時農民承受著大部分損失,出現“谷賤傷農”的現象,進而導致姜農下一年種植規劃的減少,產量降低,供不應求,周而復始,又會產生新一輪價格暴漲的現象[3]。
農產品本期的價格影響著下一期農產品的供給數量,但是在市場經濟中,市場的調節是一種滯后的調節機制,由于農產品都有比較長的生產周期,這就導致了市場調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生產的速度無法滿足市場價格變化的速度。因此,在生姜供求不平衡導致價格上升或下降時,姜農們會根據當期的生姜價格去選擇擴大或者減少種植,所以很容易出現“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現象,從而導致生姜的價格起伏波動劇烈。
商販一般會選擇耐儲存、易運輸的小宗農產品如生姜、大蒜類進行資金炒作,在資本的運作下,便會產生農產品的價格遠遠高于其成本的價格,使農產品的交易變成了虛擬經濟的交易。商販會把一定數量的生姜儲存起來,等待時機合適再出手,這就出現了短時間的生姜缺貨現象,從而出現了“姜你軍”價格飆升的現象。
根據蛛網理論模型,農產品的價格由供給量決定,而種植戶會根據農產品上一年的價格決定下一年的種植量,“姜你軍”錯誤的高價信號的出現造成了姜農擴大規模種植,第2年生姜產量大、庫存堆積,價格大幅度下降,因此造成了農產品市場生姜價格波動劇烈,這不但打擊了姜農的生產積極性,還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調查,從2017年開始,我國生姜年出口總量是逐年上升的,只有在2020年生姜的年出口總量有了下滑。2020年以來,我國不少農產品出口企業都遭遇退單,國外農產品需求量明顯減少,2019年我國生姜年出口量為523.50千t,而2020年出口量為497.96千t,不但沒有維持上升的趨勢,反而跌幅了將近5個百分點,出口量的減少導致國內生姜供給剩余,從而導致生姜價格的下降,使農產品市場的生姜價格產生了波動。
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中,應該重點健全農產品期貨市場價格體系,提高產業信息服務能力,完善農作物的價格保險制度,建立生姜價格調控預警,提高市場的管理能力,制定出應對價格劇烈波動的相應政策,嚴厲打擊市場上的投機行為,強化生姜農產品質量的源頭管理,減少市場壟斷現象,維護生姜平穩的價格體系。
生姜的儲存時間可以達到2~3a,政府也可以適當參考豬肉儲存模式,進行生姜儲備。生姜市場數量過多時,政府適時收購儲備;生姜市場數量不夠時,政府可以再投放一部分的生姜來穩定市場的需求平衡。
農業合作社可以實現大規模種植以降低種植成本,統一參加農產品政策性保險,從而增加抵抗價格風險的能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產生標準化、機械化的發展模式,著力發展生姜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種植,增加議價能力和市場風險承擔能力。
“十四五”規劃中就曾提出,農產品的發展關鍵就在于品牌的發展,加快創建農產品品牌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競爭力的提高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合作社可以實現信息共享、品牌共創、渠道共建,加大生姜品牌宣傳,增加品牌知名度,推動生姜產業穩定發展,從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養生觀念的不斷提高,企業應不斷推動生姜全產業鏈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實現生姜從初加工到深加工、粗加工到精加工、單一加工到系列加工的轉化,除了現有的干姜、姜粉、姜片外,還需研發生姜在化工、醫藥、化妝行業的深加工產品。
據2020年生姜消費結構組成調查顯示,68%的生姜用于鮮食,用于深加工的生姜只有8%左右,所以應該加大生姜深加工領域,運用現代工藝技術提煉生姜精油、姜辣素等產品,積極推進科技研發,增加生姜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為鄉村振興打造全新動能,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今我國是最大的生姜生產國和出口國,一定要發揮好這一自然優勢,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領下,加快優化速度,提升生姜產品質量,充分發揮優勢,提高我國生姜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引導和鼓勵企業按照出口標準建設生產基地,實現標準化種植、加工、出口一條龍業務,不斷提高生姜的品質和安全水平,滿足生姜出口標準要求,完善生姜供應鏈,為開拓更廣闊的生姜國際市場打下夯實的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在農村考察時曾指出,農業農村的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4]。增加農民的收入首先需要穩定農產品的價格水平,農產品的價格跟農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農產品價格的頻繁波動顯然不利于農民收入的提高。眼下需要做的是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幫助農民擺脫盲目種植的風氣,掌握好農產品價格波動的規律,杜絕農產品的投機炒作,拓寬農產品深加工領域,加強農產品品牌的建設,讓我國農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均具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