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慧
(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隨著近年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生產力進一步得到解放和發展,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收入穩步上升,因此居民的儲蓄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據《山東統計年鑒2020》統計,截至2019年末,山東省住戶居民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高達55232.1億元,占當年總存款余額的53.79%。同年,山東省農村居民人均儲蓄額達到了5466.46元,和2018年的人均儲蓄額相比較,增長了8.74%。任何事物都是對立且統一的,居民儲蓄也不例外。如果居民的儲蓄率過高,則意味著居民的投資信心和消費欲望不足,投資效率低下,嚴重的會導致宏觀方面的資金流動性不足,因此過高的儲蓄率反而會對經濟活動產生負面影響。近幾年,山東省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農村居民儲蓄率呈現平穩短幅波動狀態。
居民儲蓄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研究的重點。王建瓊在異地打工的農戶儲蓄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中認為,農民工具有較高的儲蓄偏好,其儲蓄行為在“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地域”間有顯著差別;而丁勝根據1990—2018年的各種統計資料,采用VAR模型,分析了農村居民的儲蓄率與貧困減緩、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國外學者Modigliani分析了中國經濟活動、宏觀人口結構這2個因素和居民儲蓄率之間的關系,得出中國宏觀人口結構的快速變化和持續的經濟高增長造成了較高的儲蓄率。SerahShin等國外學者在研究縮小框架和退休儲蓄的決定中得出,狹窄的制定者更愿意在不考慮未來消費的情況下做出關于當前消費的決定。
梳理國內外關于農民儲蓄問題的研究,國內對居民儲蓄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儲蓄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個人消費水平、利率、通貨膨脹、通貨緊縮4個因素對居民儲蓄的影響;而國外學者對居民儲蓄的研究反映了在健全的金融系統的前提下,得出高儲蓄率會刺激居民的投資和消費欲望以及影響居民儲蓄的主要因素是個人消費水平的結論。基于上述研究,本文針對山東省的實際情況,對近年來山東省農村居民儲蓄率變化進行了分析。
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較好的戰績,農村積壓的大量勞動力得到解放,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斷攀高,儲蓄情況總體是上升的。由圖1可知,2000—2019年,山東省農村居民人均儲蓄額逐年增加,從2000年的919.92元/人增加到2019年的5466.46元/人;儲蓄率則出現了短幅循環波動,由2000年34.55%的人均儲蓄率變化到2019年的30.75%,總體變化不大,圍繞平均儲蓄率33.23%上下波動。
山東省東西地域跨度比較大,區域環境各不相同,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也不盡相同。

圖1 2000—2019年山東省農村居民儲蓄率變化圖
青島、煙臺、威海等東部沿海城市,主要以進出口貿易、金融、電子、旅游等產業為支柱產業。相較于山東省其他地區,沿海城市交通便捷,環境優美,因此經濟發展也相對較快。而沿海城市的農村經濟也在地區發展的帶動下迅速發展,這些地區漁業、水產養殖業、水果種植等產業相對較發達,農村居民的收入相應較高。因此,山東省膠東地區農村居民儲蓄較高,在省內排在第1梯隊。
省會城市濟南,地處山東省的中西部,主要以制造、化工、金融、旅游等產業為主。各類產業相對發達,農村居民收入來源廣泛,進而儲蓄水平也較高,儲蓄率僅次于青島等沿海城市,居于第2階梯。
濰坊、臨沂、淄博等中部地區,主要以農業、加工、化工等產業為支柱產業,濰坊市有其著名的蔬菜基地“壽光”,臨沂地域面積較大,有山東省最大的物流基地以及板材加工產業,淄博以重工業發展為主。位于山東省的腹地,地形、水利、位置、自然資源條件相對于其它地區較差,農民收入偏低,減去個人生活中的話費,可用于儲蓄的資金有限,居于第3階梯。
聊城、菏澤、濟寧等西部城市,主要以農業、化工等產業為主,由于經濟來源結構單一,又沒有特色產業作為支撐,農村居民收入大部分來源于農業,收入較低,用于儲蓄的部分收入也較低。因而,西部地區城市儲蓄率居于第4階梯。
3.1.1 收入水平
根據儲蓄函數s=-α+(1-β)×y可得,儲蓄水平與收入呈正相關,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決定了居民的儲蓄水平。然而在實際中居民收入較低時,因僅夠維持開支平衡,居民儲蓄極低;在居民收入提高以后,滿足了個人消費以后,剩余的部分才會進行儲蓄。
如表1所示,2000—2019年,山東省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2000—2019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662.92元增加到17775.46元。與此相比,農村居民儲蓄率有所波動,自2000—2019年,20a間農村居民儲蓄率出現了先緩慢下降,再緩慢上升,繼而又下降的往復變化,儲蓄率由2000年的34.55%緩慢下降到2019年的30.75%。究其原因,主要與農村居民收入有關。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隨著農民收入的增長、剩余可支配收入增多,所以用于儲蓄的金額也逐年上升,但近年來由于房地產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他導致人們消費增多的原因,使得居民手中剩余的可支配收入有所減少,進而導致儲蓄率有所降低。因此,山東省農村居民的收入與儲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呈正相關的。

表1 2000—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儲蓄率
3.1.2 消費因素
從理論上來看,影響農民儲蓄水平的直接因素是個人消費。伴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城市化的不斷推進,農民以前相對保守的消費觀念開始轉變,甚至農村居民超前消費已經成為常態,車貸、房貸儼然成為部分農民標配,農民的儲蓄率必然降低。此外,當前國家大力提倡擴大內需,推動家電、網上電商、互聯網下鄉,刺激居民消費,消費市場迅速活躍,農村居民消費熱情高漲,消費支出增加,儲蓄必然相應減少。因此,農村居民儲蓄與消費之間呈負相關關系。
3.2.1 經濟增長
居民儲蓄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近年來金融學專家與經濟學家們一直熱議的話題,但由于地域、時期、方法等各方面不同,所得研究結果也不同。根據傳統理論來講,隨著居民儲蓄水平的提高,居民必定會拿出部分資金用于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刺激經濟活動更加活躍;經濟增長也提高了居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儲蓄。因此,從理論上來說,經濟實力增長與居民儲蓄水平呈正相關。
3.2.2 利率水平
調控利率是國家金融系統控制資金流動性的手段之一,利率的變化會影響居民在儲蓄中的收益,直接作用于居民對資金的配置。古典經濟學認為,利率上升,會激發農民增強儲蓄意愿;相反,降低利率則會使農戶減弱儲蓄意愿。現代經濟理論認為,利率水平的高低對儲蓄的影響分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2種情況。替代效應是指隨著利率的升高,人們傾向于犧牲當前的消費以獲取未來更高的收益;收入效應是指隨著利率的提高,人們進行較少的儲蓄就能獲得等同的未來收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大多會選擇較少儲蓄來增加消費。因此,如果替代效應的作用大于收入效應,則儲蓄與利率呈正相關;否則呈現負相關;當2種效應的作用程度相等時,即2種力量相互抵消,則利率與儲蓄率不相關。
3.2.3 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間內物價持續上漲的現象。通貨膨脹對農戶儲蓄的影響主要是對實際收入的影響,一般情況來說,通貨膨脹率上升,會使居民手中的貨幣貶值,進而導致居民的實際收入減少,人們會增加當前的消費,從而減少儲蓄;居民對通貨膨脹率的預期,居民認為近期通貨膨脹率將會上升時,擔心手中的貨幣購買力在未來下降,居民開始增加當前的消費甚至開始超前消費,同時也會將一部分儲蓄轉化為投資以抵消貨幣貶值。總體上通貨膨脹率與儲蓄率是負相關的。
3.2.4 人口結構因素
人口結構的不同對居民儲蓄率同樣會產生影響。根據生命周期理論的假說,人們會將自己所持有的收入在消費、養育子女和照顧老人這三者之間進行有效分配。隨著年齡的推移,個人儲蓄通常表現為“倒U型”,中年時期,人們往往會擁有較多的儲蓄,而在幼兒和老年時期往往儲蓄較少。除此之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一代越來越熱衷于超前消費,信用卡、花唄等借款消費途徑的出現,給年輕一代帶來了巨大的消費便利,享受著所謂的快節奏生活的快感,因而在年輕一代中,儲蓄率也是偏低的。
山東作為農業大省,城鄉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處在金字塔底端的低收入農村人口最多,其收入增長緩慢且不穩定,對社會保障的需求最急迫。因此,應當盡快建立起覆蓋全社會勞動人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對偏遠農村地區的投資以及信貸支持;加快農村醫療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完善農村教育制度,保障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確保教育的公平公正;要完善山東省農村居民失業救濟制度,加大救濟范圍,加深救濟力度。
在過去40a,伴隨著國內生產力的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攀升的對立是貧富差距的擴大,尤其在農村,貧富差距問題更為嚴重,貧富差距直接導致了農村居民的儲蓄不均,縮小貧富差距已經成為農村亟待解決的問題。縮小貧富差距,通過深化制度改革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要加速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在體制上解決收入分配不均問題;要在法律上確保收入分配公正、公平、透明,打擊社會上的非法收入、不透明收入;采取收入再分配的措施,提高對高收入者征收的個人調節稅的同時,加快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和社會救濟援助系統,保障農村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積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因此,要保證城鄉勞動力市場的透明、公正、有序、競爭性,實現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在法律層面保障農民工的勞動收入,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現象。此外,政府應大力支持鄉鎮企業的建立與發展,積極提供相應的資金以及政策支持,并鼓勵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
對農村金融系統和金融制度進行改革。山東省應以建立專業的授信管理制度為目標,形成既接受上級垂直管理,又接受本級橫向管理的農村金融授信業務部門和授信業務人員管理模式,適當擴大基層授信業務部門和授信業務人員的審批權,并輔以剛性的審批權行使過程監管制度,簡化授信業務流程,發揮其與農村、農民聯系緊密的優勢,讓更多的創業農民享受到金融服務;引導農村金融組織加大農民創業貸款力度。建立財政預算制度,對農民創業貸款風險進行財政補貼,向中央爭取到降低農村金融組織存款準備金率的政策,并根據農村金融組織支持農民創業情況,分檔次核定優惠稅率直至全免,用稅率杠桿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民創業的信貸投入;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健全農村信用征集機制,將涉農信貸業務信息納入征信系統,完善農村信用評價體系,組織農民參加征信知識學習,強化創業農民的誠信意識。
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顯得更加重要。因此,農村居民儲蓄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區的經濟實力,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通過研究發現,導致山東省農村居民儲蓄率波動主要有居民收入水平、宏觀經濟增長、通貨膨脹、人口結構等內外部影響因素。針對山東省的實際情況,從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鼓勵農民創業等方面提出相關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