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仕芳,歐乾旺
(1.湖南體育職業學院,長沙 410009; 2.北京御園幼兒園,長沙 410009)
身心健康是幼兒全面發展的基礎,要推進幼兒體育發展,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高度重視幼兒健康[1]。然而,由于幼兒體育教學缺乏專業性、科學性的幼兒體育課程,同時缺少專業師資,加之家庭體育原生動力不足,陪伴行為缺失等現象普遍存在[2-3]。有研究表明,兒童肥胖檢出率預計在2030年將達到6.0%[4],有超過50%的幼兒不能很好地掌握各項動作技能,近50%的幼兒動作技能發展不協調[5]。游戲和娛樂是兒童的一項基本權利,而運動的本質也是一種游戲,將運動游戲化,將游戲在運動中表現,這是兒童生活成長必須經歷的過程[6]。本研究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針對幼兒的身心特點創編適合提升幼兒身體素質的運動游戲,探究運動游戲和身體健康的關系,試圖揭示運動游戲對學齡前兒童身體素質的影響,從而為學齡前兒童的健康促進提供參考。
以來自長沙市某某幼兒園的89名幼兒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排除標準:(1)具有某種先天病史、身體發育異常者;(2)已經出現運動損傷,未康復者;(3)其他情況不能正常參加幼兒園課程者,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A.方案設計。運動游戲課程內容根據《運動解剖學》《幼兒園游戲與指導》《運動訓練學》《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7]等文獻、書籍中關于幼兒動作發展規律及身心健康發展規律等理論體系,結合幼兒園實際情況制訂課程方案,并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審評和修訂,如表2所示。對照組采取常規教學模式,不進行系統體育學習,觀察組實施運動性游戲課程,研究時間為12周。課程時間根據年齡安排為1次/周、1次/30 min,入組后統一進行前測,12周后復測。每堂課的設計嚴格按照幼兒身體特點執行,遵從科學性、安全性、趣味性、創新性原則,注重恢復與再生以及傷病預防。
B.質量控制。課題抽取的研究對象均是某幼兒園大班學生,除運動游戲課程外保證了幼兒在園區的活動、飲食、作息制度、學習等內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統一性,因此,可以排除其他無關因素的影響,保證研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C.身體素質測試。采用2003版《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手冊》(幼兒部分)進行,測試指標包括身體形態和身體素質兩類。身體形態測試指標為身高和體重,身體素質測試指標包括10米折返跑、立定跳遠、網球擲遠、雙腳連續跳、坐位體前屈和走平衡木等內容[8]。
表2 運動游戲課程設計Tab.2 Sports game course design
如表3所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學齡前兒童前測身體形態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后測身高增長值分別為(115.71±3.47 cm)、(114.39±2.71 cm),實驗組的身高增長值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的身高增長值指標(t=13.78,P<0.01);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后測體重增長值分別為(20.51±1.53 kg)、(20.96±2.85 kg),二者比較無顯著性差異(t=1.35,P>0.05)。
表3 實驗前后學齡前兒童身體形態指標的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physical morphology index of preschool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由表4可知,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學齡前兒童前測各項身體素質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學前兒童后測的各項身體素質指標分別為十米折返跑(6.31±0.64 s)、立定跳遠(103.79±15.23 cm)、網球擲遠(6.45±7.57 m)、雙腳連續跳(5.33±0.98 s)、坐位體前屈(9.82±3.41 cm)、走平衡木(5.61±0.55 s);對照組學前兒童后測的各項身體素質指標分別為十米折返跑(6.55±0.40 s)、立定跳遠(100.92±13.78 cm)、網球擲遠(5.34±1.25 m)、雙腳連續跳(5.50±0.87 s)、坐位體前屈(8.37±3.92 cm)、走平衡木(5.86±0.56 s),實驗組學前兒童后測的各項身體素質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表4 實驗前后學齡前兒童身體素質指標的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physical qual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本研究科學、安全、系統地創編了符合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運動游戲,將基本動作技能和基礎體能訓練以游戲場景化的形式融入課程中,集趣味性和娛樂性為一體,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促進幼兒動作技能與身體素質發展。如表3所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學齡前兒童的后測身高指標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實驗組的身高增長值要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幼兒園的運動游戲課程可能更有利于學齡前兒童的身高增長。肌肉骨骼有規律地適應強度負荷運動可以增加峰值骨量,調節骨代謝信號通路,促進骨形成[9]。另外,后測中體重指標的變化兩組也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實驗組的體重增長值要低于對照組,這與袁源等人的研究結論“運動作為輔助的干預手段對肥胖幼兒具有明顯的減肥效果”觀點相符[10],提示運動性游戲課程的開展可能有利于維持兒童的正常體型,減少超重或肥胖的發生,但短期內可能效果不顯著。
李亞楠等人研究認為體育鍛煉態度、鍛煉時間和靜坐時間等對身體素質存在影響[11];李紅娟等人提到身體活動促進是解決目前兒童青少年常見健康問題的重要手段[12]。如表4所示,采用運動游戲課程實驗干預后的實驗組學齡前兒童各項身體素質指標均有明顯提高,且優于對照組。劉濤等人研究認為快樂體操能夠全面提高學齡前兒童身體素質,并對兒童跑、跳、投等動作技能有促進作用[13]。此觀點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相符。由此推測,運動游戲課程對學齡前兒童的身體素質和動作技能發展有促進作用。
3~6歲是人類運動興趣、運動習慣及許多運動發展的關鍵期,運動與學齡前兒童的身體、情緒及認知等方面緊密相關[14]。要改善幼兒體育教育教學現狀,開發專業性、科學性的幼兒體育課程,并在幼兒園的體育教學活動中廣泛應用、系統開展,這有利于扭轉幼兒肥胖、近視等問題愈發嚴重的現象,還有利于識別運動發展遲緩或協調障礙的幼兒,以便對此類幼兒及早進行治療。
本研究圍繞學齡前兒童身體素養目標,科學、創新、安全、規范地設計了集趣味性、娛樂性為一體的運動游戲課程體系,發現運動游戲與學齡前兒童身體素質聯系緊密,幼兒體育課程改革對于改善學齡前兒童身體素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