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好 孟浩 呂濤 鄭驥驍
摘 要:數字金融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效應,對現階段我國擴大內需、轉化發展新動能、經濟換擋轉型是極其重要的,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實體經濟資本配置效率,多數學者都認同數字金融能夠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及優化居民消費結構的觀點,本文從減少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縮小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差距,打破不同年齡階層的消費差距三方面研究數字金融對我國消費結構的影響。
關鍵詞:數字金融、消費結構、升級、效應
數字金融作為金融的新興領域,其概念較新且發展迅速,本項目與時俱進,結合其最新特點剖析了其發展歷程、模式及風險等現狀,分析較客觀全面,可作為跟進其發展概況的最新參考;其次對于其與消費結構相結合的探索成果少,本文對二者關系進行的理論及實證探究,有利于豐富研究成果,拓展相關研究。
一、數字金融的發展現狀
蔣慶正等(2019)發現數字金融發展水平與城鎮化、經濟發展呈正相關;葛和平,朱卉雯(2018)研究表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該地區的數字金融指數并非是直線型關系,而是呈U型狀態。成學真,龔沁宜(2020),賀健,張紅梅(2020)發現數字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及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顯著的促進作用并且具有區域異質性。陳嬋姹,岳玉珠(2018)則認為消費、投資以及凈出口是數字普惠金融促進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路徑,其中數字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按西、中、東部遞減。劉瑞凝等(2019)提出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實體經濟資本配置效率,且在這方面對西部地區發揮的作用最大。在實證分析方法上,大多采用OLS、面板固定效應或雙向固定效應模型,較少使用AIDS模型、中介效應模型、VAR、空間計量模型及門檻模型。多數學者都認同數字金融能夠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及優化居民消費結構的觀點,但專門研究數字金融與消費結構升級的文獻還相對較少,有過于關注消費總量而忽視結構的問題。
二、數字金融在居民消費結構轉型升級中的重要性
(一)減少城鄉居民消費差距
城鄉居民消費領域最主要的差距,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整體差距。受消費環境、收入水平和消費觀念的影響,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差異很大。農村居民偏向于滿足生存條件的消費,城鎮居民偏向于高質量的生活消費。二是消費質量差距。城鎮居民食品消費中糧食和蔬菜的消費數量明顯少于農村居民,奶制品、肉類、禽蛋的消費數量則明顯多于農村居民。三是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的差距。城鎮居民在傳統耐用消費(電視、冰箱等)和新興耐用消費品(電腦、汽車等)的擁有量上普遍高于農村居民。由于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水平遠遠高于農村居民,較大的差距約束了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居民消費能力是消費水平的基礎,數字金融對于城鄉居民消費能力的直接影響途徑主要是金融理財,因此,金融理財服務與產品的獲取與使用能夠影響城鄉居民消費。通過金融理財的獲利,居民將會用來消費。金融理財提升消費能力的作用路徑具體如下:一是金融資產的保值與增值,居民參與金融理財產品交易,所持資產價值上升,居民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也會相應增加,進而刺激消費支出;二是金融資產的投資性收入,根據消費理論,收入對消費起關鍵作用,居民通過投資于股市、基金、債券等,獲取一定數量的投資性收入,促進居民的消費能力的增加;三是投資組合,數字普惠金融利用互聯網渠道向為居民輸送更多可供選擇的金融理產品,居民可以根據自身的資產實力與偏好,選擇具有不同風險與收益水平的資產組合,進而能夠分散居民投資性風險,增加居民投資性收入。
傳統金融機構提高服務覆蓋面的方式通常是設立分支機構、增加營業網點、設置自助服務機,但出于對成本與經濟效益的考慮,金融機構一般選擇在經濟發達、商業繁華、人就相對密集的地區設立商業網點,因此經濟落后地、農村以及偏遠等地區,往往缺少相應的金融服務。隨著移動互聯等數字技術的應用逐漸深入,低成本的便捷金融服務觸及偏遠地區形成了更強的地區覆蓋度,這就有利于農村地區突破金融服務的地域限制,讓處于金融邊緣化的農村居民能夠與城鎮居民一樣獲取金融資源,從而緩解農村地區的金融排斥問題,提供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因此,數字金融能夠緩解金融排斥造成的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推動讓金融服務覆蓋到更多農村低收入者,幫助其獲得金融支持,讓更多的農村居民享受到低門檻、低風險、高效便捷的金融理財服務產品和服務,增加農村居民的投資性收入,助力提升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進而帶動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縮小。
(二)縮小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差距
據城鄉住戶調查資料顯示,低收入家庭的消費支出除用于飲食外,多用于改善居住條件和購買生活用品,一些低收入家庭的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幾乎為零。高收入群體的消費支出一方面用于滿足更高質量的衣食住行,另一方面則用于滿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耐用消費品尤其是高檔耐用消費品的擁有量高于低收入家庭。
目前,數字普惠金融通過金融支持產業發展,能夠對城鄉居民消費能力產生間接的影響效應。產業發展是實現經濟內生增長的根基,也是實現居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基礎。具體來說,產業發展一方面為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增加了居民獲得工薪收入的渠道;另一方面,產業發展利于繁榮經濟市場,促進經濟增長,為個體經營、私營經濟、合作社等生產經營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從而有利于增加居民的經營收入。
長久以來,我國致力于農村產業發展的中小企業難以獲取金融支持,其融資難融資少等問題制約了企業發展,進而難以助力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居民增收。數字金融作為近年來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能夠充分運用數字技術與金融科技,有效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打破中小企業的信息壁壘,為農村地區提供產業發展支持,帶動農村地區就業,增加就業崗位,幫助縮小群體消費差距。
數字金融還從消費信貸方面著力,放寬信貸標準,讓更多人能享受到消費信貸服務,有效緩解流動性約束和預防性儲蓄,逐漸改變居民的消費習慣。
(三)打破不同年齡階層的消費差距。
不同年齡階層主要劃分為傳統一代和新生一代。受到經濟收入、年齡差異和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兩代人消費觀念差異很大。傳統一代的消費觀較為保守,消費傾向偏低但儲蓄傾向偏高。作為新生一代的80后、90后,消費觀則相對開放,敢于超前消費,但積蓄有限,消費能力小于傳統一代。
數字金融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并行,強化金融反詐知識普及宣傳,提升防范意識,為不熟悉數字金融的中老年階段增加了一把“安全鎖”,助力他們加強自身權益保護、提升他們對金融消費的信任感。
三、數字金融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不足之處
(一)數字和網絡技術的問題
數字金融要想安全穩定地發展,就會對網絡體系產生很高的要求。一個不安全的網絡環境很難抵御黑客的入侵, 這就意味著可能會出現欺詐或者資金被盜取的情況,對于維護消費者的利益是非常不利。
(二)基礎設施的問題
5G時代已經來臨,人們對網絡的速度和穩定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數字金融發展給金融消費者帶來的影響和問題中不可不提的一點,有些落后地區的消費者可能負擔不起昂貴的網絡連接費用,也無法支付數字金融常常需要使用的移動終端設備,比如平板、手機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數字金融的發展,對消費者來說也是一筆額外的開支。
(三)建立健全數字普惠金融監管體系的問題
為加強數字普惠金融風險防范,建議充分利用監管科技賦能,不斷提升監管能力,注重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在各個領域統一監管標準,避免監管套利;持續加強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特別是注意防控數字技術運用可能帶來的算法歧視、誘導不當營銷、信息濫用等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的行為,著力加強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讓老百姓充分信任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可以真正放心地使用數字普惠金融服務。
四、對策建議
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是我國經濟恢復增長和進行轉型升級的強大推動力,也是助力產業結構升級的強心劑,更是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驅動力,對于如何發揮數字金融的最大作用以擴大內需,從以下5個方面來提出對策建議:
第一,大力發展數字金融,加強其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及數字化程度。銀行業是我國發展數字金融的領頭羊,銀行數字化轉型成功與否關系到我國數字金融的發展深度。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也不應照搬照抄,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客觀制定適合自己的戰略規劃。加強數字金融服務覆蓋廣度,重視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從而積極引進先進數字技術用于銀行營運當中,以此來打破技術限制,增強金融服務的數字化程度,實現跨界融合。
第二,不斷加強及優化數字支付、數字信貸、數字保險等數字金融服務。支付、保險、信貸等各種金融服務平臺應積極融入數字普惠金融體系中,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優化金融服務,為小微企業及弱勢群體提供貸款延期、減費讓利、應急貸款及相關保險服務。爭取在疫情下緩解居民消費壓力,擴大內需,提高國家整體消費水平,引導居民增加享受發展型消費,優化居民消費結構,從而促進經濟恢復性增長,在數字化經濟浪潮中占取一席之地。
第三,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收入是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中介之一,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一作用渠道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在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應盡快恢復GDP增速,保持GDP增速維持在6%左右,確保經濟恢復穩定運行,保證居民基本的收入水平,為居民消費提供良好的宏觀經濟大環境。解決疫情沖擊造成的大規模失業問題,促進內需恢復及消費結構升級。除了要提升收入水平更要加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確保公平公正,共同富裕。
第四,加大監管力度,正確引導數字金融的發展。這就要求監管部門與時俱進,借鑒傳統監管機制或方式的同時也要創新監管,必須盡快探索出適合數字經濟發展的監管機制。監管部門要編織出可靠的信息數據安全網作為廣大金融消費者的后盾,強化信息披露及風險提示,使得數字金融行業能夠健康持續發展,做到讓消費者能消費、敢消費,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發揮出其優化升級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最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殷越.數字金融、產業集聚與全要素生產率[J/OL].統計與決策,2022(07):131-135[2022-04-09].DOI:10.13546/j.cnki.tjyjc.2022.07.026.
[2]李濤,彭東蔓.數字金融減貧:研究熱點綜述及展望[J/OL].財會月刊:1-7[2022-04-0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90.F.20220329.1117.020.html
[3]林木西,肖宇博.數字金融、技術創新與區域經濟增長[J/OL].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2):47-59[2022-04-09].DOI:10.13885/j.issn.1000-2804.2022.02.005.
[4]李春風,徐雅軒.數字金融驅動居民不同結構消費的效應研究[J/OL].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2(04):67-78[2022-04-09].DOI:10.19559/j.cnki.12-1387.2022.04.005.
[5]李菲菲,馬若微,黃解宇.數字金融、產權性質與企業創新——基于創新異質性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03):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