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慎
摘 要:金融助力綠色低碳發展,對于我國實現“30·60”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調研發現,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處于初始階段,存在一些現實問題,本文結合發達國家和先進省份的經驗,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要充分認識綠色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意義,二是要加快綠色金融數字化建設力度,三是政府部門需提供相應的財政貼息,四是相關部門應加強政策引導,五是應拓寬綠色金融產品領域。
關鍵詞:金融;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一、金融助力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全球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二氧化碳排放量日趨增多,全球因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候異常現象日益嚴重。2020 年 9 月,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莊嚴宣布,要達到“30·60”目標,將在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完成碳中和目標。2021 年,綠色低碳發展首次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因此,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科學運用綠色金融助力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這不僅僅對于提升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完成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目標而且設甚至對于全球的人居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都有這重大意義。從總量上看,中國是全球碳排放大國,占全球碳排放總額的 28.8%。但是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只有 30 年。2021 年 10 月 24 日,國務院印發的《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了主要目標:到 2025 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2030 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十年實體經濟需要進行一場持久且深入的“去碳化”轉型。而金融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如何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綠色低碳發展?金融面臨的環境風險有哪些?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二、金融助力綠色低碳發展的現狀
綠色金融的概念,是為助力人類改變自然環境、適應氣候變化、節約土地資源等經濟與社會公益活動而進行的金融。具體上主要反映在綠色信托、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范疇。近年來,中國綠色生態信用與綠色證券都獲得了卓越的業績。在綠色生態信用方面,截止2020 年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 11.95 萬億元,規模位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速為 16.9%。2020 年新增 1.73萬億元,占信貸總規模的比例為 6.88%,較 2019 年末提升了 0.23 個百分點。
分行業來看,當前的綠色信貸主要重點投放在交通、物流和郵政行業,占用綠色信貸的比例約為30.3%;其次為供電、熱力、煤氣和自來水生產與供水等企業,占用綠色貸款的比例約為29.4%。在綠色債券方面,近些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對于綠色產業的支持力度仍保持著良好勢態。截止到2020年末,我國境內外綠色債券的累計發行量居全球第二位,當年發行約2800億元,累計發行約11315 億元。我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發展迅猛,處于全球前列,但綠色金融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一是分類別看,綠色金融發展不全面。當前,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占我國綠色金融總量的比重達到了 97%,而其他綠色金融產品僅占 3%,綠色基金、綠色股權融資、綠色證券投資等都存在著很大的成長機會。二是從地區看,綠色金融在我國各地的發展并不平衡。目前,我國的綠色金融仍然是沿海城市和部分省會城市發展較快,三四線城市發展進程緩慢。
二是分主體看,由于綠色金融機構大多集中于國有商業銀行,所以綠色金融機構在當地法人機構中的占比較低。如岳陽轄內法人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務品種較為單一,僅為綠色信貸業務,未涉及綠色債券、綠色信托。且綠色信貸業務規模較小,截止2021 年 9 月末,岳陽轄內法人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為 1.4億元,占法人各項貸款總額的 0.34%。
三、當前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多數企業低碳轉型觀望情緒較濃,融資需求不足
實地調研了解到,由于碳減排壓力尚未分解壓實、擔心政策不確定性增加試錯成本等原因,多數企業低碳轉型觀望情緒較為濃厚。根據發放的 100 戶企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2% 的企業對綠色低碳轉型處于觀望中,打算等相關政策出臺后,再開始規劃;20% 的企業打算從項目開始試點,逐步嘗試;11% 的企業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制作碳中和方案;7% 的企業表示已有成熟的總體方案,正全面推進。當被問及貴企業低碳轉型項目除自有資金外,是否有對外融資需求? 78% 的企業表示無碳減排融資需求。當被問及自成立以來,貴企業在碳減排項目上,是否獲得過銀行貸款?近 87% 的企業表示從未申請過碳減排項目貸款;9% 的企業表示第一次申請,還在審批中;2% 的企業選擇已獲得;2%的企業表示申請過,但從未獲得。
(二)部分金融機構綠色發展意識不強,金融供給不足
金融機構支持綠色低碳意識不足。部分金融機構尚未建立綠色金融管理機制,據調查,轄內33.3%的法人銀行綠色信貸余額仍然為0。二是支持力度不大。部分銀行提供的綠色貸款申請周期、貸款額度、審貸流程與其他貸款比較并無優勢。三是金融產品服務較為單一。據調查,當前綠色金融產品主要為綠色信貸,且缺乏產品創新以滿足企業需求,綠色信托、綠色發展基金、碳金融等金融工具缺失,未形成合力。
四、相關建議
從近年來國內外金融助力綠色低碳發展的先進經驗上看,主要也有在以下五個地方值得推廣或借鑒。一是地方要真正充分準確認識好綠色金融改革對推動經濟及社會發展模式和我國經濟結構協調轉型方面的特殊重要借鑒意義,助推整個國家社會實現經濟雙降低碳目標。建議充分借鑒好國外的有關先進金融經驗,由省級地方政府部門全面負責總抓好總,統籌協調,高位穩妥推動。
二是要加快綠色金融數字化建設力度。多年以來,我國存在著銀行于企業信息不對稱、信息成本高的問題一直影響著企業融資難度,尤其是在綠色低碳類的民營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信息公開情況相對于大型企業、國有企業更不全面、不透明。
如果未來政府財政部門真能通過投入各類專項服務資金以及建立政府各類綠色信息查詢服務公開平臺,可以全面公開并查詢國家綠色發展評估體系結果、建立全國綠色項目庫,結合將企業分布在地方金融、工商征信、稅務、等諸多領域中的企業信息及時進行分類整合、公布,解決過去我國還存在的著地方銀行相對于中央企業信息極度不對稱、信息傳遞成本高等的實際問題將會降低中國企業整體融資管理難度,從而將能進一步有效的降低實體經濟成本。
三則是需要加強財稅政策引導。相關的監管機構部門則應同時積極采取措施鼓勵當地銀行金融機構來加強自身對當地綠色行業工作的支持,尤其是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從上至下要制定出支持工業綠色企業發展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并注意加強各地與各地環保部門工作的交流溝通及協調,積極大力開拓本地涉綠企業客戶。
五、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民收入與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也促使了人民有更多的閑散資金選擇金融理財。所以,商業銀行必須牢牢把握這一發展契機,積極推進個人金融理財產品服務,通過建立科學的個人金融理財產品投資策略,才能夠在有效引導投資者積極參與個人金融理財產品投資活動的同時,促進了商業銀行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但作為在新經濟常態下的商業銀行來說,也需要深入分析個人金融機構理財業務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防范個人金融機構理財風險的合理對策和意見,從而拓寬個人商業銀行金融機構理財發展的渠道,以促進居民生活收入水平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