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2021—2022年中國影視行業發展狀況及消費行為研究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影視行業投融資金額在2017年達到頂峰,為270.1億元,隨后融資金額與數量均呈下滑趨勢。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當前中國影視行業投融資狀況處于低谷階段,影視制造行業的收入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且其變現能力在近年來飽受爭議。不過,考慮到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提升,以及休閑娛樂消費需求增長,未來或將有更多影視相關企業崛起。
在資本寒冬疊加疫情的雙重夾擊下,影視行業進入下行期。業界普遍認為,擴大“朋友圈”抱團取暖,尋求更多合作契機,或許能讓影視公司與網絡平臺更快共渡難關。
相互借力 拓寬渠道
在影視圈,背后有平臺助力的影視公司不在少數。以檸萌影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檸萌影業)為例,其自2014年創辦以來,多年來快速發展與騰訊的支持密不可分。
4月8日,檸萌影業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IPO上市。從股權結構來看,此次IPO前,騰訊通過旗下騰訊產業投資基金持有檸萌影業19.78%的股權,為第二大股東。
作為渠道方,騰訊對劇集需求巨大,一直是檸萌影業的主要采購方。招股書表示,檸萌影業的客戶主要包括領先的網絡視頻平臺及各大電視臺。在前五大客戶里,騰訊是檸萌影業2020年的最大客戶,于2021年及2019年分別為第三大客戶及第五大客戶。2019年—2021年,來自騰訊的收入分別占檸萌影業對應年總收入的約4.5%、32.7%及16.9%。
談及與騰訊的親密合作,檸萌影業創始人、董事長蘇曉曾表示,騰訊有豐富的互聯網產品經驗,有強大的渠道,能夠深刻理解年輕人的需求。騰訊龐大的用戶量可以成為檸萌互聯網產品的潛在用戶,有助于影視公司了解用戶需求及開拓更多用戶。
耀客傳媒與多平臺有著形式多樣的戰略合作關系。耀客傳媒副總裁孫昊表示,影視公司若獲得平臺資本的注入,一方面能充實公司的資本實力;另一方面,能夠在市場端得到更及時、準確的信息與反饋,這有利于公司做出最優的商業決策,包括題材、內容的選取等。“我們以往與網絡平臺的合作,更多聚焦于B端的商業模式。隨著與平臺合作越來越緊密,我們可以借助平臺去接觸C端,更多地與觀眾交流,了解觀眾想要看什么,在意的點在哪里,以及我們怎么更好地為觀眾服務。這也是與平臺合作的優勢。”
網絡平臺通過收購或投資影視公司的方式跑馬圈地,同樣“有利可圖”。文化科技領域投資人、《中國式投資》作者曹海濤表示,銷售是王道,內容是核心。“平臺如果跟影視公司沒有深層的商業關系,一旦遇到好的內容、好的IP,有時候很難搶到手,或者要付出高昂的價格。但如果雙方有合作的話,交易的價格不僅合適,平臺也更容易鎖定IP,從而能夠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制作劇集,獲得穩定的內容供給,并高度參與劇集的全流程制作與質量把控。”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海龍表示,影視公司與平臺的深度綁定,一方面可以讓影視公司獲得資金和播出渠道的雙重保障,有動力開發更多創新的、優質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平臺尋找影視項目的市場交易成本,“更具戰略性的一點是,平臺方通過投資影視制作公司產出優質產品而擴大知名度,有助于平臺各產品元素的流通跨界路徑多元化、平臺流量變現方式多元化、營收渠道多元化。”
隱憂顯現 理性規劃
隨著網絡視頻平臺對自制內容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影視公司開始拓展平臺定制業務。稻草熊娛樂自2017年起按網絡視頻平臺的訂單承接劇集制作,如今這部分業務已成為其主要營收來源。此外,華策影視、慈文傳媒、唐德影視等影視公司也都有部分收入來自定制劇業務。
然而,從去年年底開始,各大視頻平臺紛紛表示要降本增效、降低虧損。反饋在內容投入端的是項目在平臺的過審量大大縮減,各大平臺都喊出了要消滅“偽腰部內容”,做好A+級、S級內容。騰訊最近召開的“早春業務分享會”,更直接將討論主題定為“降本增效”。據介紹,騰訊將對自身主控的自制、定制和版權采購項目進一步合理開支,優化生產要素,對項目涉及的導演、編劇、服化道等十多個上游工種提出薪酬層面的指導價。此外,騰訊還會采用“電視劇后驗激勵”措施,在原有合作模式之外,推出市場價+會員后驗激勵的新合作方式,以鼓勵優質內容的產出。
稻草熊娛樂2021年財報顯示,稻草熊娛樂承制的定制劇毛利率從上年同期的21%下降至5.3%,明顯低于其劇集播映授權業務。“‘三年不開張,一部劇吃三年的暴利時代已過去,影視公司進入微利時代。”徐海龍表示,劇集制作的利潤已連年走低,與平臺的深度捆綁,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影視公司的話語權,“平臺方成為影視制作的話語掌控者,可能會限制影視創作的多元化。美國電影產業在20世紀40年代末的‘派拉蒙判決,就是為了解決電影放映端壟斷整個電影產業鏈的弊端。如今,我國各大平臺從產業鏈下游往上移動,也顯示出這種趨勢,是值得警惕的。平臺的投資收購需要做好規劃布局,避免熱錢一擁而上和同質化競爭。”
曹海濤也表示,一個值得關注的隱憂是,很多影視公司跟平臺合作后逐漸失去自我,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優勢,甚至淪為平臺的附屬品,最終被淘汰。同樣,平臺注資影視公司也絕非穩賺不賠的保本買賣,投資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曹海濤提到,很多平臺注資影視公司后,往往會發現所投資對象的實際持續創作能力有限,或者性價比不高,“很多影視公司都是民企,且屬于工作室性質,說得直白一些,就是一個老板帶幾個團隊。有時候,一個公司管理風格的變化,或者創作團隊的人事變動,都可能會影響項目的質量,甚至難以保證創作能力的可持續性。”
優勢結合 合作共贏
近年來,本就遇冷的影視行業在疫情影響下處境艱難,行業內抱團取暖的趨勢愈發明顯。
孫昊認為,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對于影視公司來說,影視作品生產畢竟還是文藝創作,需要遵循自身創作規律。“文藝創作并非純市場導向,從業人員要有自己的藝術追求和責任擔當。總結起來,就是既要尊重市場,了解數據背后觀眾的需求;同時作為文藝工作者又要不斷創新。而創新不是局限在以往的經驗框架下,也不是基于以往單一數據的基礎之上,而是需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總結經驗,從而對社會發展、對觀眾的精神需求有著適度超前的認知。同時,能夠把這種認知轉化到文化產品的創作上,引發大眾情感共鳴,用認知去推動社會前行。”
徐海龍認為,新的市場環境下,影視公司與平臺可以攜手繪制更大的生產版圖。例如,把影視劇生產與原創IP開發、系列劇開發、綜藝節目開發、文旅項目結合起來。“在疫情和后疫情時期,影視公司不要局限于影視創作,其人員創意方向和工作內容、作品的選題范圍、跨媒介傳播、合作方、商業價值都會進一步擴大范圍。”
曹海濤表示,整體來看,平臺與影視公司合作共贏仍是目前最優選擇。隨著提質減量逐漸成為行業共識,雙方均已意識到“尊重內容”“尊重客戶”的重要性。“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獨木難支,大家只有彼此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但影視公司與平臺也需要結合自身情況,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優勢結合。在這過程中,平臺要做好規劃,做出特色;影視公司也要堅守住自己的長項,讓特長成為競爭力,扎實做好內容,不盲目追逐熱點和潮流。只有這樣,雙方才能走得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