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蘭
自主游戲是指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可以自主選擇和確定游戲的內容和形式,是幼兒自發自愿、完全自主的游戲。自主游戲是最受幼兒歡迎的“真游戲”,幼兒是自主游戲的真正主人。幼兒園中的自主游戲觀察墻,是教師在幼兒自主游戲期間,以直接觀察的形式,及時捕捉、記錄幼兒自主游戲過程中的重要行為與表現,并把自己的觀察發現用文字、表格、圖示等形式記錄在便簽上,這些觀察便簽聚集在墻上便形成了自主游戲觀察墻。
自主游戲觀察墻的特點
目前大部分幼兒教師都會定期撰寫觀察筆記,觀察墻上的觀察記錄與觀察筆記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它們都是對自然狀態下幼兒自主游戲情況的一種記錄,但是相比較于觀察筆記,觀察墻的記錄更加簡單靈活與非正式。觀察墻的記錄通常是教師日常觀察時的一份速寫,沒有系統的觀察分析與相應的教育策略,所以觀察墻更多呈現的是“未完成”的觀察筆記。觀察墻上的觀察記錄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真實客觀
目前很多教師都會采用現代化觀察媒介,如相機、手機等,進行輔助觀察。這些信息化的觀察媒介雖然具有方便快捷的優點,“但是這樣固定的觀察媒介容易導致教師在撰寫觀察記錄時依賴單一的照片,主觀還原幼兒游戲場景,記錄內容可能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具有片面性,不利于教師形成完整、詳實的觀察記錄”。很多教師都是在活動結束以后看著照片撰寫觀察筆記,因為過分依賴照片,觀察分析可能演變成“看圖說話”,對于幼兒游戲中的語言、動作缺少真實記錄,造成觀察的主觀失真。而觀察墻所使用的觀察便簽能夠盡可能真實地還原幼兒游戲現場,幫助教師更加真實客觀地了解和評價幼兒的游戲。
2.清晰直觀
觀察墻上有班級每一位幼兒的姓名或者照片,教師在觀察幼兒自主游戲的同時,可以隨時將自己的觀察記錄粘貼在相應幼兒的姓名下方,通過觀察比較每一位幼兒姓名下方便簽貼的數量,教師還可以直觀清楚地了解已經觀察了哪些幼兒的游戲,還需要重點觀察哪些幼兒的游戲,有利于教師制訂更加全面、合理的觀察計劃。教師還可以選擇不同顏色、形狀的標簽貼來記錄不同區域的游戲內容,通過觀察便簽貼的顏色或者形狀分布,可以了解當前觀察主要集中在哪些區域,還需要重點關注哪些區域。如此一來,教師在自主游戲觀察中的人數統計、區域統計變得一目了然,觀察計劃也可以相應進行調整。
3.方便高效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兒教師的觀察是指教師在活動中以幼兒發展為導向,關注幼兒的行為表現、傾聽幼兒的表達、感受幼兒的情緒、判斷幼兒的需要和興趣,在此基礎上以適當的方式抓住核心和重點進行記錄,并進行深入的分析。教師記錄觀察便簽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在傾聽幼兒表達、感受幼兒情緒、判斷幼兒游戲興趣與需要的基礎上,總結梳理出來的幼兒游戲的核心與重點。教師可以在觀察幼兒自主游戲的時候,隨身攜帶小便簽,隨時記錄,利用自主游戲中碎片化的時間快速梳理幼兒的游戲過程,并抓住幼兒游戲的核心與重點。相比較于游戲結束后利用照片、文字、錄像等方式重新回憶并整理分析幼兒的游戲情況,觀察便簽方便、及時且十分高效。幼兒教師的工作往往繁雜瑣碎,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更多地觀察、了解每一位幼兒的游戲與行為,是幼兒園教師工作中遇到的實際難題,而觀察墻恰好能夠解決這一難題。
如何創設自主游戲觀察墻
1.自主游戲觀察墻的位置
觀察墻的位置選擇靈活多樣,可以根據班級具體情況而定。班級教室辦公區墻面、班級入口墻面、家長園地墻面等都可以設置觀察墻。但是觀察墻的高度與面積應該適中,并且便于教師隨時記錄與粘貼幼兒自主游戲觀察實錄的便簽。
2.觀察便簽的內容選擇
幼兒在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會做很多的事情,那么在記錄觀察墻的觀察便簽時,我們究竟要觀察記錄哪些事情呢?
(1)意料之外的事情
幼兒在自主游戲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很多出乎教師意料的事情,這些事情往往隱藏著幼兒新的興趣點,是教師生成新的項目活動、主題活動的重要依據。比如觀察墻上有一份觀察便簽寫道:“9點14分,萌萌:這三塊石頭好奇怪呀,我感覺可能是天上掉下來的石頭,要不然就是古時候的石頭。琪琪:我的這塊是正方形的,這是一塊超級隕石。小藝:我也發現一塊不一樣的石頭,這里有一條線,還有黃色和黑色,我感覺是漸變的。9點18分~9點25分,萌萌、小藝和琪琪繼續尋找石頭。10點23分,笑笑和小米也參與了尋找石頭的活動,笑笑和小米找到兩塊白色有一點花紋的石頭,小米告訴笑笑:這些可能是雨花石。10點27分~10點40分,一共有6名幼兒在尋找石頭。”幼兒尋找石頭是教師意料之外的事情,通過記錄幼兒的討論與行為,教師可以了解幼兒有關石頭的前期經驗,追隨幼兒的興趣和活動,提供適宜而及時的支持,如提供雨花石、有關石頭的書籍,建議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觀地質博物館等。
(2)量變到質變的事情
幼兒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多時候幼兒會每天重復同樣的事情,短期內的發展可能表現為“原地踏步”,但是這些重復的游戲對于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幼兒就是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鞏固和建構著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當這些重復的游戲從量變跨向質變,那么幼兒的學習也會出現升華。教師要能夠有意識地觀察并判斷幼兒學習質變的過程,及時捕捉和記錄。比如有一份觀察便簽寫道:“10點12分,卿卿連續第四天選擇涂鴉墻,她先畫出了一個四肢是單線條的火柴棒人,又畫了藍色的白云和綠色的草地。10點18分,滿滿加入進來,滿滿也畫了一個小人,這個小人的四肢都是雙線條構成的。卿卿看到以后也畫了一個四肢是雙線條的小人。”從這份觀察便簽可以看出,幼兒繪畫的人物由單線條向雙線條過渡,實現了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3)環境與材料發揮支持性作用的事情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幼兒是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主動建構知識,發生學習的。所以在觀察幼兒自主游戲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觀察到周圍的環境與材料對于幼兒的學習發揮支持性作用的典型事件,教師就可以及時把這些事件記錄下來,并呈現在觀察墻上。這些具體事件的觀察與捕捉能夠幫助教師有效評價當前所提供的環境與材料的價值,并以此為依據提出相應的調整或者改進措施,從而進一步強化環境與材料對于幼兒學習的支持作用,形成良性循環。
同時,當環境與材料對幼兒發生支持時,幼兒的主動探索與學習便隨之發生,幼兒內隱的學習過程得到外化,此時的記錄能夠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個體化進程,了解每一位幼兒知識建構的關鍵點,幫助教師更加科學具體地評價幼兒當前的發展,為客觀評價提供依據。
(4)有目的有計劃地去觀察的事情
有意義有價值的偶發事件往往帶有偶發性與不確定性。因為經驗、理念等方面的差異,有的教師在篩選有意義的單元事件上顯得能力不足,經常“抓不到有價值的事情”。而且很多教師在觀察幼兒的過程中經常會頻繁轉換觀察的對象,最終導致觀察流于表面,不夠深入。如果對幼兒的觀察毫無目的性與計劃性,單純靠碰運氣,那么久而久之,觀察就會流于形式。所以觀察墻的觀察內容應該體現計劃性與隨機性的有機結合,觀察墻觀察記錄的內容也可以呈現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內容,這樣不僅可以避免觀察內容過于隨機,也能使觀察墻的內容更加具有全面性和計劃性。教師可以將觀察墻納入班級課程,結合教育目標與教育計劃,制訂每日具體的觀察計劃,充分發揮觀察墻在課程開展之中的案例收集作用,為課程評價提供支持。
如何使用自主游戲觀察墻
教師從幼兒自主游戲的現場發現有意義有價值的事件并記錄下來,并不代表教師的觀察行為已經結束,教師通過分析、整理這些觀察便簽,并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和手段,真正發揮觀察便簽的價值,整個觀察行為才算完成。那么,觀察墻上的觀察便簽到底可以發揮哪些作用呢?本文將結合筆者的一線教學經驗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概述。
1.重要的方向標
當觀察墻與教學計劃和教學反思有機結合時,觀察墻便可以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個方向標,指引著班級工作的準確方向。例如每天的班組討論和課程審議環節,我們班級教師都會分享交流當天觀察便簽的內容,梳理并判斷幼兒近期發展的興趣點與游戲需要,并以此為依據調整課程開展的具體形式與內容,并生成滿足幼兒需要的新的項目或游戲,不斷增強課程的靈活性與適應性。我們還會通過觀察便簽的人員分布和區域分布,及時調整接下來的觀察計劃,保證觀察的全面性與針對性。
2.真實的切入點
觀察便簽上的每一個觀察內容,都是一個個真實的成長故事,都記錄著幼兒成長與發展的某個重要節點,每個幼兒的發展節點經過時間的串聯逐漸形成日益清晰的發展軌跡,這些發展軌跡就是幼兒真實的發展。觀察墻上的觀察便簽為教師真實客觀評價幼兒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切入點,教師在整理總結觀察便簽的過程中,能夠在腦海中形成比較清晰客觀的幼兒發展路徑圖,并通過點面結合的方式,科學合理地評價幼兒的發展。家園溝通時,教師也可以將觀察墻上真實、具體的案例分享給家長,并基于幼兒具體的行為表現,與家長交流幼兒在園的發展,使家園溝通能夠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深入性,避免在溝通時使用“最近表現挺好的”“還不錯”等模糊空泛的總結與評價,使家園溝通真正落到實處。
自主游戲觀察墻雖然“身材小巧”,但卻有很大的容量。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觀察便簽墻也需要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耐心堅持,專心記錄,只有這樣,觀察墻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