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雪
摘 要:哲學黨性原則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明辨各類不同哲學的重要原則,直到今天還發揮著標準性的巨大作用。在蕩清歷史虛無主義、破除唯物主義污名化、批判唯心主義虛偽化以及堅定馬克思主義唯心主義立場方面具有科學解釋力。
關鍵詞:哲學黨性原則;唯物主義;列寧哲學
在馬克思主義形成與發展的歷程中,列寧首次在哲學層面明確提出黨性原則,以此來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敵對的陣營,并將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敵對本質歸為階級對立。列寧將"黨性"這一政治階級詞匯引入哲學當中,表現出強大的唯物主義斗爭性。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能夠窺見對于這種斗爭性的初步探索。
一、哲學黨性原則的提出以及當代解釋力
列寧所提出的黨性原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是具有一定時期的發展歷程的,即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哲學思想前后相繼的結合產物。列寧之所以將其作為一個較為完整的理念提出,是由其特定歷史背景的。首先,俄國1905年社會革命的失敗,導致俄國國內革命氣氛低迷,黨內的一些不堅定分子動搖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決心,在俄國國內掀起一陣階級動蕩,"重新估計一切價值"的口號甚囂塵上,為外國馬赫主義的入侵提供了可能性。黨內主張修正馬克思主義的分子十分猖獗,將馬赫主義主張的"無黨性"作為攻訐馬克思主義的有力武器,將經驗批判主義作為修正馬克思主義的模本。至此,堅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維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正當地位已經上升為列寧成功領導的社會主義民主黨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事務。
列寧通過撰寫用于同西方哲學思潮——馬赫主義,做斗爭的戰斗檄文《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集中火力抨擊馬赫主義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篡改實屬無稽之談。在列寧看來,馬赫主義所推崇的"無黨性"哲學,從本質上不過是對兩條路線的認識不清,這種"不顧感覺只是和按一定方式組成的物質的一定過程相聯系這一事實,把感覺當作第一性的東西",只是對唯心主義的蒼白辯駁。列寧還主張通過馬克思主義所特有的階級立場和辯證分析方法,剖析西方思潮馬赫主義所強調的經驗批判主義,不過是為西方資產階級反動派私有的階級利益作強硬的辯護。
在對馬赫主義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列寧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位的堅定捍衛,這也充分體現出哲學黨性原則即便在今天對于捍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地位也有借鑒意義,在現代語境中這個詞匯也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列寧的黨性原則不僅能夠適用于哲學領域,更能在政治領域、階級斗爭中發揮作用。首先,在當下西方不同勢力思想影響下,西方階級社會借機宣揚的普世價值、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唯心主義的社會思潮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地位影響加大;其次,很多非無產階級思想承載著非無產階級的政治利益和訴求,在現代社會表現為多種多樣的非無產階級社會思潮競相出現;最后,唯心史觀以及形而上學的錯誤認識,成為攻擊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的有力武器。在當今社會,依然存在著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必要性,而作為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哲學黨性原則,依舊有其當代解釋力。
二、哲學黨性原則的作用
哲學作為各個階級社會意識形態的突出表現形式之一,是具有無法抹出的鮮明的階級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就是代表著無產階級立場的哲學,即便是在目前也不能夠摒棄其與現代西方哲學之間日趨明顯的意識形態界限與不同。當下存在的一些具有迷惑性的西方哲學觀點和方法論看似十分具有唯物主義的"外表",但歸根結底,他們還是唯心主義社會思潮,通過用哲學黨性原則進行檢驗,我們就能從中發現西方哲學社會思潮所提倡的所謂"自由"、"公正"、"民主"等等,都是資產階級所強調的獨有物,是具有階級性的思想產物。
(一)消解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是對待歷史的錯誤態度,在唯心主義觀的指導下,對于過去發生的歷史進行隨意的剪切、拼接,為了能夠展現出資產階級所宣揚的政治理念,不尊重歷史事實,解構各類歷史事件,隨意曲解歷史人物和事跡,為了作證某些觀點而忽視歷史真實性,不可避免的成為歷史唯心主義,產生了歷史虛無主義。我們如果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原則的基礎與問題出發,就能夠在辨別與明確歷史虛無主義,認識清楚其作為唯心主義思想的客觀實質,并且明晰歷史虛無主義,其對于將社會意識凌駕于社會存在之上的主張是沒有改變的。歷史虛無主義的突出體現就體現在其在對待歷史,對待歷史事物的三個步驟中,同時他們也就是按照自己階級,自己要求的利益訴求妄圖對歷史事實、歷史人物進行拆解組合,并從中尋找符合自己要求的部分,摘取服務于自己利益訴求的實踐觀點和事件,甚至顛倒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關系。只有在哲學黨性原則的堅持與指導下,澄清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界限,通過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來區分各類社會思想,還原歷史事件的真實面目,客觀評價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堅持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決定被決定關系。
(二)堅定唯物主義立場
哲學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體現之一,自然是需要對哲學問題與思想的黨派與階級進行劃分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作為哲學思想中兩個相互對立的基本派別與獨立陣營,是一對不能夠調和的矛盾。唯心主義世界講預設的世界作為思想現實的根源,完全忽視了現實世界的存在,妄圖通過抽象的邏輯與思維重構歷史與哲學。其唯心主義本質隱藏在各式花里胡哨的措辭與語句當中,妄圖以此迷惑更多立場不堅定的學者與群眾。堅守哲學黨性原則,學習從從根本上杜絕思想向唯心主義或者馬赫主義傾向的可能性。面對西方資產階級不同鼓吹的,不斷強調的,超越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上的第三條哲學路線,也需要人們通過哲學黨性原則來加以區分和甄別,究竟是從感覺到物,還是從物到感覺呢?兩條基本路線的區別決定了在哲學層面,也是具有黨派性的,那么堅定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個陣營,而不隨意創造第三基本派別或者融合兩者之間的界限,就成為哲學基本問題與哲學黨性原則的應有之義。
(三)堅持無產階級立場,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從哲學黨性原則的角度出發,實際上是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上升到了不同階級、不同集團的高度。當唯心主義的思潮逐漸從哲學方面轉向政治領域,從哲學思想轉變為政治思潮,其影響將不再局限于學術界。歷史虛無主義將影響的不僅僅是學術研究,更可能是關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方向。這些以唯心主義歷史觀為基礎的哲學錯誤思潮,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當下人們的精神和意志,也會給未來的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而想要辨別這種唯心主義思想代表的資產階級政治立場與階級立場,明確掩蓋在哲學思潮下的政治傾向和政治訴求,堅定無產階級立場的同時警惕唯心主義社會思潮對歷史客觀事實的扭曲改寫,對普通民眾思想心理的改變侵蝕,進而對馬克思主義立場不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革命性、人民性產生懷疑甚至進行攻訐。在堅定捍衛馬克思主義哲學地位的過程中,我們要依據階級分析方法,并且需要結合歷史分析的方法,實現對社會現象和歷史事件做出客觀分析。唯心史觀否認個人擁有的社會關系和階級立場,將人與社會割裂開來,完全剝離社會現實。而唯物史觀下的人應該是現實的、鮮活的,處在社會關系中的,擁有一定階級立場的人。歷史的創造主體并非他們所說的個別的英雄人物,而是處在社會關系中的人民大眾,是現實的人。繼承哲學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革命性統一,在社會實踐中完成對于人類社會、自然界、人類思想本質規律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