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嘉和 陳凱琳
摘 要:佛山醒獅,屬于中國獅舞中的南獅,在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價值和思想,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但隨著現代娛樂項目沖擊和疫情防控要求,佛山醒獅的傳承發展面臨困境。而校園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對普及、傳承和發展醒獅文化具有深遠影響文章從“雙減”政策背景入手,以佛山范湖小學的醒獅活動為研究對象,通過查閱和總結國內相關文獻,研究醒獅發展現狀,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該小學開展醒獅文化傳播活動存在的問題,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存、活動師資力量和打造形象IP三個方面提出針對性建議,希望醒獅課后活動的開展能更好的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雙減”背景;醒獅文化;傳承與發展
一、研究意義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明確指出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1]。結合2021年6月30日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進一步指出通過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個人品質,全面把握體育的“育體、育智、育心”綜合育人的價值[2]。
“雙減”背景下,學校課后活動成為校園進行德育、體育和美育的重要抓手。而醒獅技藝作為一項集武術、舞蹈、編織、刺繡、繪畫和音樂等多種藝術于一身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3],能使學生在參與醒獅活動中鍛煉身體,培養和發展興趣愛好,發掘潛能、發揮特長,培養團隊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并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覺。由此可見,把握“雙減”改革契機,重視校園活動建設和文化傳播,開展醒獅活動對學生個體發展和醒獅文化的傳承、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二、佛山校園開展醒獅活動的現狀分析
醒獅作為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技藝融武術、舞蹈、美學、音樂于一體,并以黃、紅、黑等色彩被賦予濃烈的人物性格特征,通過舞武結合的表演形式,弘揚中華自強不息、勇敢剛健的精神。在佛山西樵民樂小學、三水區白泥鎮小學和佛山市榮山中學,都有開設醒獅的相關活動,無不體現了醒獅具有特殊的教育、表演和競賽功能。
佛山范湖小學創辦于1911年,學校以“育人先育德”為宗旨,堅持“以人為本,和諧共進”的辦學理念,并在2007年提出“崇文尚武,禮和德厚”的辦學思路,著意打造武術教育的特色品牌。隨著2021年“雙減”政策的出臺,范湖小學將佛山“非遺”醒獅與武術教育相結合,外聘專業醒獅團隊打造校園醒獅活動,為佛山醒獅的弘揚與發展提供校園場所和資源。
三、佛山范湖小學開展獅舞活動存在的問題
為了深入了解佛山地區校園醒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以佛山范湖小學為例,對該學校開展獅舞活動實際情況進行了解與分析,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校對保存與傳播醒獅文化的重視度不高
學校是保存和傳播文化的重要場所。根據筆者的訪談調查,佛山范湖小學雖然有利用多媒體傳播部分醒獅的歷史文化知識,但僅局限于天氣影響戶外活動的情況下才會開展。學校沒有設立有關醒獅文化的展覽室或文化校園角去保存和多元化傳播醒獅文化,文化傳播空間被局限在為數不多的理論課上,學生無法通過多種方式和感官去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基于200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到“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4]而佛山范湖小學在目前的醒獅文化傳播中未達到預期效果。
(二)專業團隊和教師的緊缺影響醒獅活動的開展
醒獅獨特的呈現形式需要學生參與到表演中才能切身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精神與魅力,但小學生倘若缺少前期的理論普及和文化解讀,會影響學生對醒獅文化中更加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品質的理解,甚至不能自主感悟到醒獅文化的精髓。而目前佛山范湖小學醒獅教師團隊人數少、醒獅活動的開展主要依靠第三方機構的教練,且外聘機構重技藝而輕教育性開發,限制了醒獅文化在校園中向更深層次方向發展,影響醒獅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四、對佛山范湖小學醒獅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建議
針對上述佛山范湖小學醒獅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可能對醒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的影響,筆者建議該小學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獅舞活動的開展:
(一)采用先進技術打造校園展覽室,保存并傳播獅舞文化。
文化的傳播、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文化的保存。佛山范湖小學應積極挖掘當地濃厚的醒獅文化底蘊和文化資源,結合醒獅集武術、雜技、舞蹈、音樂傳統美學為一體的特殊表演形式,采用數字化技術對其進行保存,并嘗試利用廣東省文化廳非遺處與各方聯合主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資源,打造校園醒獅展覽室或醒獅校園角,為學生打造醒獅學習與交流的環境,在接觸和了解佛山醒獅文化中激發興趣和培養愛好, 在潛移默化的文化氛圍中樹立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強,促進“非遺”文化保護理念的校園傳播。
(二)注重醒獅專業人員的聘用,做好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為保障校園醒獅課后活動的實施效果,建議佛山范湖小學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按需引進醒獅師資,尤其是當地優秀的醒獅傳承人和社會體育機構具有資質的專業教練等,充實到醒獅課后活動教師和教練隊伍中,保障校園醒獅課后活動的可持續開展。除此之外,為滿足“雙減”政策下學生體育與健康發展需求,學校還應對體育教師繼續教育給予重視,鼓勵參與校園醒獅課后活動建設的教師積極參加各種培訓,聯合佛山已開設醒獅課程的學校開展區域性教研活動,加強區域內教師的交流,促進佛山區域醒獅課后活動教學層次的提升和醒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三)打造醒獅形象IP,通過多元渠道提高獅舞文化傳播效果
在2022年冬奧會期間,吉祥物冰墩墩的可愛國寶形象,贏得了廣大網友和外國友人的喜愛,并掀起一場搶購熱潮。這充分說明了利用生動有趣的IP形象,可以使體育文化活動在短時間內吸引大眾的目光,引發社會熱烈討論。建議佛山范湖小學組織師生開展醒獅設計比賽,在競賽開展過程中使學生提升對獅舞的認識和理解,并通過師生共創的方式設計出具有群眾基礎和辨識度的醒獅IP形象及周邊。這不僅適應了學生正處在心理發展和認知發展的特殊階段,對形象的事物更具敏感性,還能借助互聯網通過新聞、社交平臺和購物軟件等方式傳播醒獅形象和周邊,進一步吸引更多社會群體關注,提高獅舞文化的傳播效果。
五、結論
“雙減”教育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我們更應該重視佛山醒獅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發揮學校保存、傳播與發展文化的教育作用和社會效益。綜合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筆者從傳承和發展醒獅文化的角度建議佛山范湖小學設立醒獅文化展覽室和校園角,加強教師團隊建設,開展校園大賽打造具有辨識度的醒獅形象。文化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目前對范湖小學醒獅活動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議,加強醒獅活動的深入深入研究,能為更多“非遺”文化進校園提供借鑒作用,推動醒獅文化在佛山地區的傳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1-10-1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7
/t20210724_546566.html
[2]教育部辦公廳. 關于印發《〈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 (2021-06-30) [2021-09-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
_938/s3273/202107/t20210721_545885.html
[3]陳軍, 孔慶鏘. 佛山醒獅技藝在學校發展的路徑探析——以佛山西樵民樂小學為例[J]. 科教文匯, 2021(10):3.
[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見的通知[EB].國發辦[2005]18號.2005-08-15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