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瀟
[摘 要]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詞是中華文化不可復制的瑰寶,是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詩,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小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日益高漲,但目前小學語文課堂里古詩詞教學以教師講授,疏通字詞為主,學生吟誦感悟意境情感往往被忽視?!肚迤綐贰ご寰印肪幣旁诘诙?、第三學段,教學時對詩情的感悟是否可以再向前走一步?金戈鐵馬的辛棄疾作為一代抗金名將,他筆下的村居生活是否還有隱藏的更深的意蘊?基于此,闡述自己的想法和教學實踐。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清平樂·村居》;知人論世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04-0081-03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詩的國度,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古詩文是中華文化不可復制的瑰寶,是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詩,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作為中國古代文學星空中最璀璨耀眼的星辰,古詩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言語積累,提高文學藝術素養,使學生學會感受美、鑒賞美,還能夠提升人格魅力。目前小學語文課堂里古詩詞教學以教師講授,疏通字詞為主,學生吟誦感悟意境情感往往被忽視。
《清平樂·村居》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最后一篇課文,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淺近淳樸、清新優美的詞。在統編語文教材中,《清平樂·村居》這首詞出現在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單元主題是“鄉村生活”。這首詞編排在中高年段,對于詩情的感悟是否可以再向前走一步?金戈鐵馬的辛棄疾作為一代抗金名將,他筆下的村居生活是否還有隱藏的更深的意蘊?在學生借助注釋讀懂詞意、想象詞境、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適當補充詞人辛棄疾創作這首詞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生境遇,究竟是讓感受更上層樓還是拔苗助長?筆者將依據自己參加區級語文賽課的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些許想法和教學實踐。
一、詩詞比較,初讀村居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淺近淳樸、清新優美的詞。詞人將環境、翁媼、三個小兒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結合在一幅畫里,賦予了鄉村的平常事物以新的意境,構成了淡雅、質樸的藝術境界,恰似一個美麗的桃花源,令人神往?!肚迤綐贰ご寰印肥翘K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第一首宋詞,對詞與詩在形式上的區別有待于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
課堂伊始,師生共同欣賞央視節目《經典詠流傳》之《行香子·樹繞村莊》。《行香子·樹繞村莊》為北宋詞人秦觀所作,全詞以白描的手法、淺近的語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萬物競發的田園風光圖,與即將學習的《清平樂·村居》有著相同的創作內容。秦觀的這首詞距離現在近一千年了,現在吟唱起來,仍然感人至深,這是因為詞中有音韻,詞中有美景,詞中有深情。吟唱營造了這節宋詞學習課唯美舒適的氛圍。
齊讀課題和作者后,喚醒學生以往的學習記憶,學生再齊誦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將同是“村居”題材的詩和詞進行對比,發現兩者在文學形式上的差異,加以區分,讓學生對“宋詞”這一新接觸的文學體裁有些簡單的常識性的了解。比如,高鼎的《村居》是首詩,題目只有一部分;而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是首詞,題目分為兩部分,詞題由詞牌名和題目兩部分組成。整首詞在形式上分為上下兩部分,叫上闋、下闋,詞的內容也分為了兩個部分;詩只有一個部分。詩每行的字數相同,但詞每行的字數不一定相同。這種發現和了解是學生在誦讀中產生的。課堂上教師可以相機再點撥:相同的詞牌名,曲調和字數都是一樣的;“清平樂”這一詞牌,共46個字;因為詞的句子長長短短,所以又叫“長短句”。
統編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認為,學習古詩詞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復誦讀。誦讀應該貫穿古詩詞教學的每個環節。初讀詞作的要求也有層次,第一步要讀正確。在指名讀的過程中,教師相機正音,難讀的字詞多讀幾遍加以鞏固。這樣,詞作中“翁媼”“剝”“蓬”,可能成為學生正確朗讀的障礙,需要在教學中加以留意,并適時點撥,然后讓學生齊讀鞏固。
中國古詩詞簡潔凝練,平仄有序,抑揚頓挫而朗朗上口。讀一首古詩詞,我們最先能感受到的就是它的音韻之美。因此,初讀詞作的第二步是針對古詩詞的特點指導學生誦讀,讀出詩詞的節奏和韻味。要想讀出韻味,除了符合古詩詞的起承轉合的規律,讀出節奏,把握好停頓,還要讀出韻腳字延長聲音,并讀得飽滿?!吧徟睢钡摹芭睢笔琼嵞_字。古詩詞中的韻腳字不能讀輕聲,要讀出延長音,這樣才能讀出韻味。因此,這里“蓬”讀成第二聲péng。詞的句子有長有短,讀起來抑揚頓挫,非常有韻味。要想讀出韻味,還有一個重要的技巧,就是韻腳字要讀得飽滿。按照詩詞的章法起承轉合,第一句和第二句接得緊一些,第三和第四句接得緊一些。第三句場景轉開了,讀時要緩緩而起。不同班級學生誦讀古詩詞的學情不同,要想將讀出節奏和韻味這一教學目標有效落實,教師可以進行相應的范讀指導。古人誦讀除了因循四聲規律,讀平聲音還要稍微拉長,仄聲音要稍短促。但是小學階段尚未接觸到古詩詞音韻的知識,這種古人讀詩詞的方法學生稍微了解即可,無須在朗讀上做過分要求。
二、賞讀村居,感悟清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階段目標中對詩歌這一文體的閱讀做出了明確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因此,在誦讀中感受了《清平樂·村居》這首詞作的音韻之美后,就要引導學生深入詞作內容,感受詞作的畫面之美,走進村居的意境里。比如,在學生正確、流利朗讀完詞作后,教師可以請學生簡要說說讀完后有何感受。依據學生的回答產生了基于學生認知的主話題。然后,課堂圍繞著“在這首詞中,詞人辛棄疾分別描繪了哪些村居生活的畫面?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展開交流。多次試教中不難發現,學生的發言不一定依據詞作順序,他們最先關注到下闕描寫兒童的部分,因為這是離學生自身生活最近的,易于產生共鳴。內容的交流,不能只關注到描繪的景物,教師應適時引導點撥,讓學生說出自己通過研讀想象出的畫面和內心產生的感受,身心入境。比如,當讀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時,有的學生認為它描繪出了這樣一個畫面:“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茂盛的青草。”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追問學生:“這樣的村居畫面給你什么感受?”學生不難說出即使這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生活的環境確是一處世外桃源。除此之外,我們的母語還有這樣的魅力:一個字或一個詞一重疊,不僅音韻和諧、抑揚頓挫,更豐富了語言的含義。讀到“青草”這個詞,我們見到的可能只是草的色彩;“青青”這兩個字一重疊,我們不僅可以見到草的色彩,更可以感受到草兒的勃勃生機。因此,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疊詞感受溪上青青草的茂盛之美;還可以讓學生借助書中的插圖,進一步展開想象,除了茂盛的青青草,還能夠看到些什么?學生合理想象:仿佛還能看到茅檐上升起的裊裊炊煙、溪上亭亭玉立的荷花、溪水中自由自在的小魚……由此就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村居生活畫面之美的感受。同樣,在學生交流“最喜小兒無賴”這句時,可以啟發學生想象這小兒怎么讓人最喜愛,描述時如果能把小兒臥剝蓮蓬的動作、神態加進去就更好了。
當交流完整首詞的內容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抓住詞作中的留白之處,聯系整首詞的內容,想象白發翁媼醉后“相媚好”的話語。此時學生的思維圍繞著“醉”字展開,探究翁媼“醉”的原因。眼前村居環境的心曠神怡、三個小兒的勤勞可愛、少年夫妻共白頭的樸素浪漫使得“醉”的原因可以多元。學生課堂上只需要選擇一個角度進行想象表達即可。而學生所選的角度便是自己對詞作內容感受最深的部分,以想象補白,生成意趣升華美。
學生通過品讀詞作內容,看到了風景,領略了人情,感受了畫面之美。此時,再配上旋律大致符合鄉村生活寧靜祥和氛圍的《漁舟唱晚》誦讀全詞,讓學生入情入境,讀出一幅幅清平的畫面,并進一步感受詞人辛棄疾以不疾不徐的筆調,讓村居生活的畫卷緩緩展開,意蘊無窮的魅力。
三、感時傷懷,祈求清平
中國古詩詞含蓄凝練,意蘊無窮。詩詞蘊藉的內涵往往要入乎其中才能感受。要想真正讀懂一首詩詞就要走近作者,“知人論世”“知人論詩”。這首詞的作者辛棄疾出生在早已淪陷于金人之手的山東,22歲那年,他率義軍南下歸宋,渴望實現自己收復河山的人生理想。但是南渡之后,由于當政的主和派紛紛中傷、陷害,辛棄疾屢屢被排擠打壓,最后甚至被罷官。這首詞就創作于辛棄疾43歲被罷官閑居江西上饒期間。從43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退隱帶湖閑居達20年之久,其間修筑小屋,取名“稼軒”,并以此自號“稼軒居士”。一代抗金名將,一個曾經在沙場上“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勇士、壯士,如今不得已以耕田的老農自居。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
這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一個金戈鐵馬的將軍筆下的村居生活是否還有隱藏的更深的意蘊?這首詞編排在第二、第三學段,學生對詩情的感悟是否可以再向前走一步?蘇教版教材中這首詞所在的單元具有“懷古”之風,既有選自經典小說、傳記的精彩片段,也有出自名家的詩詞絕唱,還有獨具特色的詩文故事。放眼這一單元的學習,感受了《清平樂·村居》的音韻之美、畫面之美后,不妨引導學生走近詞人辛棄疾的內心世界,去觸摸這位金戈鐵馬的抗金名將想要透過這幅清平祥和的村居圖抒發的渴望收復山河以求國泰民安的愛國之志。
在統編語文教材中,《清平樂·村居》這首詞出現在四年級下冊,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鄉村生活”。第二學段對古詩文的學習,語文新課標要求“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第三學段的要求則是“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結合“鄉村生活”單元主題和不同學段對古詩文學習的要求,對于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清平樂·村居》,學生能夠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感受鄉村生活的清平祥和即可,補充詞人生平經歷和人生經歷去感受他收復河山的鴻鵠之志并非一定要做出要求。課后習題是我們學習語文的重要抓手,反觀《清平樂·村居》在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的課后習題,除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要求,還有讀“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說說眼前浮現了怎樣的情景的要求。這兩句是這首詞的下闋,相較于上闋,更貼近兒童的生活,易于理解,描述的是鄉村三個小兒手上進行著不同的活動的情景。同時,這一單元指向閱讀的語文要素是“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未涉及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
其實,無論是“知人論世”還是“知人論詩”,都對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提出了要求。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綜合性學習單元,單元頁就明確了這次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收集傳統節日的資料,交流節日的風俗習慣,寫一寫過節的過程?!边@是教材中首次出現有關查找資料的語文要素。在這個單元的《古詩三首》和《紙的發明》課后的“活動提示”中,小氣泡提示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途徑和方法——可通過請教長輩、自己查閱等渠道收集資料。這是“收集資料”這項語文能力在第二學段中的唯一一處。語文新課標在第三學段的教學建議中就提出“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在閱讀方面的要求是:“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边@一單元編排了3篇精讀課文《古詩三首》《少年中國說(節選)》《圓明園的毀滅》和1篇略讀課文《小島》。所選的文章愛國情感真摯,感人至深。這一組課文所敘述的事、表達的情與學生當下的生活有點遠,學生很難憑借課文中的關鍵詞句、自己的生活經驗等理解課文表達的情感,必須結合相關資料,獲悉事件背景、了解事件過程,從而有所理解和感悟。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遨游漢字王國》的一項語文要素也是“學習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也有“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的語文要素。因此,在第三學段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收集資料,并加以整理,將資料有效運用到課文理解和言語訓練之中。所以從“查找資料”這一語文能力在不同學段螺旋上升的角度關照,《清平樂·村居》編排在第二學段時,教學過程中過多拓寬背景資料加深對文章內涵的深入理解也未必可取。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淺近淳樸的詞作,通過誦讀和想象,學生能夠感受到字里行間洋溢著的詞人對清平祥和的村居生活的喜愛。而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要想明晰詞中隱藏的深層意蘊,不妨再向前走一步,去了解詩人、詞人的生平和創作作時的人生經歷,以期讀懂真實的精神世界。不變的教學文本處在不同版本教材的編排體系中,所要落實的教學目標不盡相同,教師的教法自然也要因時而變。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