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雯 賀偉 程攀 彭雙玉


春光正好,黃岡市團風縣牛車河水庫山清水綠、碧波蕩漾,水庫中央小島星羅棋布、風景如畫。刷得黝黑的環湖路上,紅黃藍三色的標識線像彩虹環繞,引得游客紛紛拍照“打卡”。
正是這條“彩虹路”,將牛車河鄉村振興示范區沿線散落的鄉村串珠成鏈、齊頭并進。
當地村民都說:“這不僅是一條‘網紅路’,更是一條紅色旅游的發展路、綠色生態的產業路、老百姓的致富路、革命老區的振興路。”
串珠成鏈 三色融合
“現在我們看到‘彩虹路’兩岸村居白墻黑瓦、鱗次櫛比,農田一望無垠、生機勃勃。但其實,在去年之前,這里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發展緩慢。周邊雖有美麗的風景,村民卻過著臟、亂、差的生活。”牛車河鄉村振興示范區副指揮長張松林說。直至去年7月,隨著示范區建設項目的順利推進,這個團風北部的偏遠山區才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
“機遇”源于團風縣第六次黨代會提出的“一城引領、兩化驅動、六片示范”的縣域發展布局思路,打破鎮村的界限,整合資源、連片規劃、跨區聯動,以牛車河、大崎山、五云山、白羊山、巴河、環城六大片區建設,示范帶動全域鄉村振興。2021年,牛車河示范片區項目率先立項啟動。
示范區項目以環牛車河水庫片區為中心,以點帶面、連片成景,覆蓋總路咀鎮、賈廟鄉、杜皮鄉的7個行政村,采取連片規劃,實施跨區聯動,推動整體振興發展。項目建設實行縣鄉村三級聯動,爭取國家項目資金5000萬元,縣級配套資金5800萬元,后續還將增加,總共惠及3個鄉鎮1.83萬戶、5.96萬人。
“示范區的建設并不是簡單地化零為整。”張松林介紹,“前期,我們組織相關部門深入調研,摸清家底,找準本地特色資源。盤活‘國家歷史名村’賈廟鄉百丈巖古村落、‘鄂東千島湖’牛車河省級水利風景區、黃岡革命烈士陵園、杜皮鄉孫家沖省級紅色美麗村莊等山水人文資源,因地制宜提出三鄉鎮油茶、黃大茶、白茶,‘三茶一花’+文旅融合產業發展思路,推進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和特色產業的‘三色’深度融合,不斷擦亮團風‘紅鄉沃土’名片。”
不到一年時間,“網紅公路”的貫通使“登頂大別山,蹚水牛車河”的美好愿景成為現實。說到未來規劃,縣委書記何永紅信心滿滿:“牛車河片區只是一個開始,我們將通過示范引領、系統推進的方式,最終達到‘六片示范,全域振興’的目標。”
隨著示范區建設的推進,團風的鄉村振興之路正越走越寬。
片區聯建 共促治理
鄉村振興發展的根基在組織振興,只有不斷將黨建觸角延伸到村組、塆落,鄉村振興的底色才能愈加明亮和艷麗。
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毅說:“針對示范區內村級布局不優、力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我們按照組織聯建、產業聯合、項目聯辦的原則,同時同步推進合村并組與村‘兩委’換屆工作,將班子戰斗力差、選不出人的村作為重點,加大并村力度。”
目前,牛車河片區3個鄉鎮原65個村調整為41個,11個核心村撤并為7個,有效整合了資源要素,優化了治理單元,配強了村級“紅色頭雁”,為示范區建設夯實村級戰斗堡壘。
“合村并組并不是簡單的撤并重組,要讓‘物理變化’激發出共促振興的‘化學反應’,關鍵還要靠抓塆組黨建,激發基層治理活力。”張毅說。
這天,牛車河村李家邊塆和漆柱山村河堤塆的兩棟民房里熱火朝天。在村干部主持下,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通過塆組會的形式,為片區打造千畝高標準油茶基地及油茶觀光線路出謀劃策。
這是團風縣大力推行塆組黨建的一個縮影。在完善“行政村黨支部—村民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三級組織體系基礎上,團風縣通過建強“紅星之家”塆組黨建陣地,積極推行“兩約四會”村級自治機制,大力開展鄉村書記論壇、塆組會等活動,推動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充分調動黨員群眾積極性,共同參與示范區的建設,開辟了黨群同村同心、同頻共振的良好局面。
在示范區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和片區指揮部的基礎上,團風縣委正計劃統籌賈廟鄉黨委、中建三局黨支部、牛車河片區村(社區)黨支部組建“紅色黨建聯盟”,匯聚起鄉村振興強大合力。
山鄉巨變 如畫家園
示范區共規劃實施農業特色產業、人居環境改造、小型公益設施3大類21個子項目。目前,示范區內12個農業特色產業項目均已完工,環水庫產業路全部刷黑,3個鄉鎮7個村實現互聯互通,沿線村莊人居環境明顯改善,297戶居民房屋立面改造全面完成,白墻黛瓦與山水景觀相得益彰。
一汪清澈的水庫邊,孩童在秋千上蕩漾歡笑……走進庫區邊的總路咀鎮白坳村,入眼的便是這樣一幅依山傍水的幸福鄉村圖景。
“之前這里豬圈裸露在路邊,旱廁臭氣熏天。”白坳村黨支部書記鄭懷章介紹,“現在村里處處鳥語花香,農家小院美如畫,一草一木皆是景。”
依托牛車河水庫秀美風光,白坳村引進黨員能人回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與旁邊宋坳村連片建成的500畝果凍橙基地、35畝大棚草莓基地、35畝大棚香菇基地等農業產業配套發展,成了環繞牛車河水庫紅色旅游公路上的一粒粒“明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每年15000元。
在牛車河村樟樹塆,曾經外流的村民紛紛回到家鄉,蓋起了新房,建起了民宿。
“因為交通不便、環境封閉,我們村曾經是這一片最落后的,村里的年輕人都出去了,只有老人守在家鄉。”樟樹塆村民李婆婆說。如今借著示范區建設的東風,村民主動開展房前屋后整治,自發拆違除舊,美化庭院,扮靚塆落。“游客多了,大家開始建民宿,村里不僅要靚起來,還要富起來。”
在茶沖村方家土門塆,農家庭院整齊有序,鄉村道路寬敞干凈,老墻上鑲嵌的瓷盤、陶罐等老物件訴說著剪不斷的鄉愁。村里的退休教師方世平感慨地說:“村里如今比城里環境還要好,吸引了很多城里的人前來研學、旅游。原來年輕人都往外跑,現在大家都想回村里來。”
三產融合 百花齊放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振興,可不同的鄉鎮、行政村各具特色,產業該如何發展?
牛車河示范區給出了回答:按照“以農為主、以游來促、連片發展”的產業發展思路,鞏固拓展原有優勢產業,培育特色產業,推進村村有產業、發展有延續。
“賈廟鄉有著400多年種植油茶的歷史,所以我們鄉大力發展油茶產業。但種植油茶要8至10年才有收益,在培育期間,我們就以旅游來支撐。”賈廟鄉黨委書記馬海峰說。
作為示范區子項目之一的賈廟鄉5000畝高標準油茶基地上一片繁忙,工人們正在精心看護油茶樹樹苗。一棵棵油茶樹隨著梯田走勢整齊排列,充滿生機。同時,基地旁觀景亭、休憩長廊、登山步道等旅游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杜皮鄉幾乎村村都種茶,但以前是零星種植,成不了規模。示范區啟動后,全鄉推進標準化有機茶園創建,有4個村的茶葉基地超過千畝,配套新建3500平方米黃大茶加工廠、農產品特色館。并探索‘項目基地+市場主體+合作社+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杜皮鄉黨委書記明齊利介紹,“村里統一收購、加工、銷售,村民收入有保障,干勁更足。”
如今,示范區內,“農、林、文、旅”于一體、三產融合的產業示范基地已初見雛形。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是讓群眾受益、分享振興成果。”張松林自豪地說,“示范區項目已帶動勞務人員、機械用工增收784萬余元。預計中長期項目達產后,運營期每年可直接帶動就業人數500余人。目前,示范區各項目已經駛上‘快車道’,示范區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集欠發達老區、邊遠山區、脫貧庫區于一體的北部地區整體振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