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勵學
又是一年清明時。“又是”兩字之中,既有文明綠色的堅守、慎終追遠的傳承,又有新形勢、新要求下的新發展。2022年,面對落實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的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和殯葬服務機構既要避免出現聚集性疫情和規模性反彈,又要努力滿足群眾的祭掃需求,有哪些新探索?新嘗試?
4月5日一早,廣東省河源市青龍園公墓內,人們手捧鮮花來到親人的墓前,清掃墓地、擦拭墓碑、敬獻鮮花、鞠躬默哀。而佛山市南海區的殯葬服務機構3月23日起暫停現場祭掃服務,李先生在“2022年南海區網上祭掃平臺”上為已逝的母親寄出了一封電子心語卡。在廣東,除河源、潮州2個市以及廣州市荔灣、增城2個區有序開展現場祭掃活動,其他地區按當地疫情防控要求暫停現場祭掃。
同一個省的不同地市、同一市的不同區為何如此不同?為做好2022年清明祭掃安全管理和服務保障工作,3月21日,民政部召開2022年清明節祭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提出,各級民政部門和殯葬服務機構要堅決落實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要求,在當地疫情防控指揮機構的統一領導下,抓緊制定與當地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祭掃服務政策措施,把工作做細、做實、做準,嚴禁一刀切、簡單化,既要避免出現聚集性疫情和規模性反彈,又要努力滿足群眾的祭掃需求,并將確保人民群眾健康祭掃、安全祭掃、文明祭掃作為今年清明節祭掃工作的重點任務。
為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明祭掃工作,各級民政機構成立清明節祭掃工作專班,負責統籌協調區域內祭掃工作。有的地方還成立了工作組,對殯葬服務場所進行暗訪,實地查看服務場所安全管理、疫情防控、清明祭掃服務保障等情況。其中,黑龍江民政廳領導分組包片,對各地市落實情況進行視頻調度和督導暗訪。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民政局干部到各鄉鎮檢查清明祭掃工作。
與此同時,各級民政部門和殯葬服務機構堅決落實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要求。如,上海民政部門根據疫情防控總體要求,及時動態調整了祭掃政策。3月23日,聯合江蘇、浙江、安徽民政部門發出長三角地區清明祭掃倡議書,倡導不跨區域祭掃。4月4日,則向全體市民發出倡議,倡導自覺遵守疫情防控規定,不擅自離開封控區祭掃,不在公路、廣場、綠地、小區、樓道和家中焚燒紙錢,消除火災隱患。開放的殯葬服務機構采取了實行實名預約、限制人數、錯時錯峰、限制停留時間等措施。考慮到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遇到的困難,福建等地保留電話預約、線下服務等傳統模式,設立綠色便捷通道。
一個個祭掃現場,工作人員全力落實健康祭掃、安全祭掃要求。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民政局全體干部職工及全區殯葬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取消清明假期,全區各公墓安排專人值班值守,對進入公墓人員進行“三查一戴”,即查體溫、查贛通碼、查行程碼,戴口罩,查看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護航祭掃群眾安全。同時,貼心服務也是不可少的。西安墓園還在祭祀場所設立鮮花發放點、飲水點、醫療點、咨詢處。
為確保祭掃安全有序,民政部門及殯葬服務機構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精力。以山西為例,清明節三天假期累計接待現場祭掃群眾24.4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降低68.62%,參與服務保障的工作人員0.79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72.41%。
4月4日上午,“別樣清明一樣情”公祭典禮在廈門中華永久墓園開始了,“倘若春雨可以訴說,那是思念的呢喃,在你我心中蕩起一片記憶的漣漪;倘若春風可以穿梭,那是時空的傳遞,在你我之間架起一座相見的橋梁……”青山碧空下,全體人員肅立靜默,鳴鐘九響,敬獻花圈、系黃絲帶、點燃追思燭、敬奉香茗、恭讀祭文等。墓區工作人員還對墓碑、骨灰室進行集體清掃,同時為每間骨灰室敬獻 1 個花籃,每個墓地敬獻 1 枝鮮花。為了彌補市民不能前來的缺憾,特地在公祭典禮期間開設現場直播,供家屬觀看、緬懷。
進入4月,天津市殯儀墓地事務服務中心每天能接到近600個家屬的電話預約代祭掃的電話。3月16日,天津發布清明祭掃服務接待工作通告,多家殯儀館、墓地單位相繼暫停現場祭掃服務。為滿足群眾寄托哀思的心愿,天津市殯儀墓地事務服務中心準備了代祭掃的物品,并發布清明免費代祭掃服務的通告。
對群眾來說,報名代祭掃服務也非常方便:撥打聯系電話添加微信,上傳墓地安葬證照片即可。收到預約后,身著黑西裝的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到墓地清掃雜物、擦拭墓碑、擺好鮮花、鞠躬行禮……另一邊,一名工作人員拍下照片,整理后發給家屬。清明期間,服務中心為5200余戶逝者家屬完成代祭掃,同時對全部8.2萬座墓碑進行免費擦拭。

上海福壽園的工作人員正代祭掃。
如果集體祭掃、代祭掃莊重中不乏溫暖,那么網絡祭祀平臺上的情感表達則更加細膩。在湖南省“云上清明”網絡祭掃平臺上,一封封寄往天堂的家書催人淚下,“奶奶,我想您了。395個日夜,數不清夢見您多少次,還是您太想我了呢?記得小時候調皮不回家,您在后邊急切地攆我;記得第一次領您出來吃飯,您開心得合不上嘴。”“媽媽,您走了,牛頭山的家再也看不到您在廚房忙碌的身影,陽臺上再也沒有人翹首盼著回家的女兒,再沒有人給我早早準備好更換的拖鞋,送上我最喜歡的冒著熱氣的芝麻豆子茶,北邊房間床邊的躺椅上,再也看不到您輕搖蒲扇跟我嘮叨家常。”……過往生活點滴的呢喃中,是對逝者的懷念,也有美好回憶帶來的溫暖和力量。
這個清明節,是吉林市民馮真丈夫去世的第一個清明。她一天都在思考如何在“云端紀念堂”寫下追思語。“云端紀念堂”是由吉林市殯葬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馬銘駿負責的,自2018年推出網絡祭掃后他開始擔負起線上工作。因為網絡咨詢、熱線電話都需要及時回復,他幾乎24小時在線。“云端紀念堂”不僅有PC端,今年還推出了微信小程序,注冊量從原來的1000多位,增加到現在的近4000位,馮真就是其中一位。最終,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馮真寫下“家人都想念你”。
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各省紛紛推出了代祭掃、網絡祭掃等服務。今年清明祭掃在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要求下,如何滿足群眾的祭掃需求?公祭以及代祭掃、網絡祭掃等“云”祭掃是重要途徑。與往年不同的是,“云”祭掃覆蓋地域更廣,同時服務量大大增加。
哈爾濱市皇山公墓第一年推出代祭掃服務,為了保證質量,所有人員在上崗服務前都進行了培訓,以標準化服務告慰逝者。清明期間,墓區接到該項服務預約1500多單。哈爾濱市殯葬事務管理所為墓區增派了人員,30余名工作人員分成8個小組,從每天早上5時開始忙碌。
清明節三天假期,山西登錄網絡祭掃的群眾32.96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62.36%;湖南各地開通網絡祭掃平臺48個,網絡祭掃386萬人次,較去年125萬人次增長了208.2%。清明期間,浙江省共開通網絡祭掃平臺75個,累計登錄網絡祭掃民眾42萬人次,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17%、125%。在11個市暫停了現場祭掃的山東,全省開通各類網絡祭掃平臺63個,累計開展網絡祭掃312.6萬人次,開展個性化代祭掃2.9萬余次,開展集體共祭930次。而在上海,截至4月5日,代祭掃2.1萬戶,是2021年的6.5倍;網絡祭掃127萬次,是2021年的73倍。民政部數據顯示,僅清明節假期首日,在全國2000多個網絡祭掃平臺上,網絡祭掃群眾就達69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75.7%。
無論是現場祭掃的網絡預約,還是代祭掃、網絡祭掃的拓展完善,都離不開“互聯網+殯葬服務”的有力支撐。近年來,各級民政部門都在積極推動互聯網與殯葬服務深度融合。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
2017年11月,民政部確定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陜西省、云南省5個省市為全國殯葬信息化建設試點地區。開展殯葬信息化建設試點,是推動傳統殯葬向新時代現代殯葬轉型升級、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創新舉措。
2018年,民政部關于印發《“互聯網+民政服務”行動計劃》的通知,提出“互聯網+殯葬服務”。一個月后,“互聯網+殯葬服務”行動計劃啟動,提出:到2019年底,60%以上的殯葬服務機構實現業務信息化辦理,逐步開展遠程告別、網上祭奠、網上預約預訂等線上線下互動服務。到2020年底,90%以上的殯葬服務機構綜合利用網站、手機APP、微信公眾號、服務熱線和呼叫中心等方式,為群眾提供規范、透明、方便、多樣的在線服務。
各地也積極行動起來。在浙江,殯葬數字化改革建設分三個階段:以信息化為切入點開發建設殯葬管理信息系統的起步階段,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助推群眾“身后事”聯辦的發展階段,以數字化改革推進殯葬工作縱深發展的創新階段。
2016年7月,浙江省民政廳開發建設集殯儀館系統、安葬(放)設施、殯葬審批模塊的殯葬管理信息系統。使用比較頻繁的是殯儀館系統,其在火化數據歸集、火化證明電子證照生成和收費項目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9年,浙江出臺推進群眾身后“一件事”“最多跑一次”改革實施方案,將群眾“身后事”辦理“多部門”“多流程”整合為“一件事”“一次辦”,構建統一受理、聯動辦理業務模式。
為推動殯葬數字化改革工作,2021年4月,浙江省在由省民政廳廳長任組長、各副廳長任副組長的數字化改革領導小組基礎上,成立省殯葬數字化改革項目組,舉辦全省殯葬數字化改革現場培訓會,為全省殯葬數字化改革謀篇布局。5月,篩選確定蕭山區等12個縣(市、區)開展殯葬數字化改革試點工作。
如今,浙江各地殯葬數字化建設工作結出碩果,杭州市南山陵園上線墓穴導航系統,破解找墓難問題;海寧市通過公證,解決群眾涉財事項查取閉環;建德市升級上線死亡人口專題數據庫“數智殯”,實現逝者銀行存款及理財產品的查詢并告知……

浙江省嘉興市舉行公墓清明節集中代祭掃儀式。

清明期間,濟南市第二殯儀館為逝者親屬種下象征著思念的花籽。
《“十四五”民政信息化發展規劃》提出:構建全國一體的殯葬管理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國家基礎殯葬信息數據庫,提升殯葬管理服務信息化水平。推動互聯網與殯葬服務融合發展,探索開展遠程告別、網上祭掃等新模式,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殯葬服務。“互聯網+”已成為殯葬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4月1日的濟南,春風拂煦。濟南市第二殯儀館社會工作師邢應波和同事們正在“生命之路”的花壇里,播撒下一粒粒寄托著思念的花籽:代表堅韌、感恩的大麗菊,以及代表思念的百日草和硫華菊。
濟南3月21日起暫停了線下祭掃。待到花開疫散時,逝者親屬可以摘下花朵,祭拜故人。一位收到播種情況通知的逝者親屬很認可這種形式,“到時我會去看看這個花海,把我對父親的思念,寄托到每朵盛開的花朵里。”
2020年疫情發生后,每年清明濟南市第二殯儀館都會舉行“將思念化成春天最美的花海”的祭掃活動。疫情緩和期間,逝者親屬可到現場親自種下花籽,或通過電話聯系殯儀館工作人員代為播種。播種完成后,由工作人員悉心養護,并在微信公眾號連載“花田日記”,記錄花朵成長過程。“種花,不僅綠色環保,而且一顆花籽從落地到發芽、開花、再到凋謝,本身就是生命的過程,通過這種方式替家屬們表達他們對逝者的思念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邢應波說。
經過數年提倡推廣,祭掃群眾已不再拿著鞭炮、紙錢,鮮花成了他們寄托哀思的新選擇。而在3月29日北京八寶山殯儀館“云上緬懷、水溶相思”活動中,可降解水溶紙制作的紙船、蓮花、信箋,傳遞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這種紙采用植物合成的木漿,紙上文字用食品級顏料印刷,入水即溶,見水不見紙,遇露不留墨,安全環保,對環境零污染。八寶山殯儀館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技術當中,已推出13項科技專利發明。
另一方面,惠民、綠色、文明的殯葬新風尚也愈加深入人心。4月1日,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舉辦首屆集中節地生態安葬公益活動。在鄖陽六寶山人文紀念園,工作人員宣讀倡議書、祭告先人、恭讀祭文、敬獻鮮花,代替家屬向逝者寄托哀思,隨后將96名逝者的骨灰盒安放在花壇穴坑內,再掩上土蓋上草坪。此次節地生態安葬全部采用的是可降解骨灰盒,埋地之后將自行降解,最終與自然融為一體。這象征著對逝去生命的尊重,也寓意著“化作春泥更護花”。
截至2021年底,全國火葬區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52%,覆蓋8億多人口,火化率達58.8%,比上年增長7.3%。火化率穩步提升的同時,樹葬、花葬、骨灰深埋不留墳頭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也在不斷推進。目前全國24個省份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具體實施意見,對選擇節地生態安葬的逝者家屬,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北京、天津、遼寧、上海以及廣州、南京、寧波等地實施了骨灰撒海補貼政策,上海市節地小型墓已超過全市墓穴銷售總量的80%。
與此同時,各地普遍實施面向城鄉困難群眾減免或補貼遺體接運、暫存、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殯葬服務費用的惠民殯葬政策。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四川、廣東、江西9個省份還將惠民范圍擴大到轄區居民。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說:“近年來,各地出臺相關政策,讓群眾不花錢或只花一點錢就可以完成最后的人生大事,杜絕‘因喪致貧’‘因喪返貧’等現象出現,不斷強化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同時,創新祭掃服務載體,將清明節祭掃與弘揚優良家教家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結合起來,積極推動喪葬禮俗改革,助力鄉村振興和社會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