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付梵

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上姚殯儀服務中心。
建筑典雅、樹木葳蕤、花香沁鼻。行走在常州市溧陽市上姚殯儀服務中心,宛如穿梭于風景區。除了生態化、園林化、景觀化的設計,投資2.82億元建設的上姚殯儀服務中心另一個特點就是功能多元、配套齊全。
“集遺體火化、殯儀服務、骨灰安放于一體,設有綜合服務區、休息區、殯儀區、火化區、骨灰寄存區、行政辦公區、餐飲服務區等。”溧陽市民政局局長徐軍芳稱,守靈、吊唁、告別、火化等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現代化喪葬設施設備和專業化的殯葬服務團隊,使全市殯葬服務水平實現了從“有”到“優”的跨越。
近年來,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全省各級民政部門不斷深化殯葬改革,加快補齊殯葬公共服務短板,大力實施惠民殯葬,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持續加強殯葬信息化建設,一股生態、文明新風正撲面而來。
“溧陽市投資3.3億元建設的青龍山公益性公墓,總規劃面積1500畝,目前已竣工100畝,建成穴位3.3萬多個。該公墓建設面向滿足城區未來50年墓葬需求的目標。”常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處長莊韌稱,全市積極推動生態葬區、集中守靈中心和城市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設施等三類重點殯葬建設,“金壇區投資1.95億元建設的新殯儀館已投入使用,鐘樓區投資3000萬元建設的北港集中治喪中心預計年內正式運營。”
南京市江北新區投入約2.3億元用于殯葬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三座、改擴建一座公益性骨灰堂,實現涉農街道公益性骨灰安放設施100%全覆蓋。2021年至今,江北新區又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繼續建設骨灰存放架,進一步增加骨灰安放供給,可滿足新區未來15年居民基本安葬需求。江北新區每年還投入190多萬元,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通過公開招投標,引進上海福壽園專業服務團隊,統一負責運營與管理新建的三座骨灰堂,實現殯葬管理服務工作標準化、科學化、信息化。
南京市浦口區安排154畝國有建設用地指標,投入6億多元,新建亭子山萬壽園綜合型殯葬園區,總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包括殯儀館、守靈中心、公益性骨灰紀念堂、少數民族公墓等功能區,能夠滿足全區未來20年的殯葬需求。
“按‘每個以農業為主街鎮至少建成1座骨灰堂’的目標要求,在全市規劃新改擴建57座公益性骨灰堂,投入資金7.82億元,新增53.3萬個骨灰安放格位。”南京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黨總支書記、處長陳駿稱,全市已實現所有涉農街道公益性骨灰堂全覆蓋、安放全免費。
鎮江市丹陽市投入1.5億元財政資金參與殯葬設施建設,累計新建節地生態墓穴10萬余穴,全面提升改造21個鎮級公益性骨灰堂。
“2020年,省民政廳與省財政廳研究制定了基本殯葬服務設施建設專項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每年投入財政資金3000萬元,連續5年補助各地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設。”江蘇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處長朱長引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殯葬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長為總召集人的殯葬改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各地市、縣區層面也相應建立了殯葬改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工作合力。截至目前,全省共有5027個公益性安放(葬)設施,其中公益性公墓3120個、公益性骨灰堂1907個 ,實現了鄉鎮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全覆蓋。
陽春三月,走進鎮江市句容市白兔鎮生態人文紀念園,園內鳥語花香、綠樹成蔭,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其間嵌入的平鋪式墓碑,疏密得當,錯落有致,實現了“墓隱于林,是墓卻不見墓、見墓卻不懼墓”的渾然景觀。
“以前這個地方墓地非常雜亂,嚴重影響村容環境。”句容市副市長、白兔鎮黨委書記閔佳說,“林地生態葬復合利用,讓古隍這片林地從低效、荒蕪的雜樹林,徹底改造成了高效、生態且美麗的優質林;從一個無人能進的亂墳崗,變成了一個公園式人文生態紀念園。”目前,整個園區占地面積18畝,設有藝術樹葬、藝術草坪葬、藝術竹林葬等5類生態藝術葬區,可布置墓穴約6000個。
去年施行的《江蘇省殯葬管理條例》規定: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在不改變林地、草地用途,保證森林防火安全的前提下,規劃一定區域進行林地、草地和公益性生態安葬地的復合利用。這個條例對于用地緊缺的殯葬設施建設無疑是重大利好。
乘著政策的東風,句容市制定了《句容市林地生態葬實施方案(試行)》。在綜合考慮需求、交通、防火和避開風景名勝區與生態紅線等基礎上,句容市將首個試點地區選在白兔鎮古隍村一片省級公益林,打造人文紀念園。紀念園在充分尊重現有地形肌理、避讓保留喬木前提下對局部地形調整,合理配套硬質交通道路;穴位排序依地形線布局;苗木滿足郁閉度及林木密度要求;標準化設置主要人行通道坡度,合理銜接墓區坡;保證森林防火安全和安全監控。
鎮江市民政局四級調研員王永平稱,為進一步推廣句容市試點經驗做法,2022年,鎮江市計劃新建擴建6個林地生態葬設施,分批新建林地復合生態墓區265畝。
溧陽市計劃投資近6000萬元的30畝林草地復合利用示范區也正在加快推進中。
在江蘇省民政廳的指導和推動下,一條以低效林改造為切入點,嵌入殯葬設施,實現林地生態葬復合利用的新路徑正在全省逐步鋪展開來。

句容市白兔鎮生態人文紀念園。
家住南京市建鄴區莫愁湖街道蓓蕾社區的秦芳芳(化名)是低保戶,去年春節期間,85歲的婆婆因病去世,原本全家很擔心:“都說辦喪事花錢如流水,光一個骨灰盒就要幾千元!”
正當秦芳芳擔心時,社區工作人員上門向她解釋了南京市實施的惠民殯葬政策,告知遺體接運、遺體冷藏、遺體火化、骨灰寄存等殯儀基本服務項目都由政府買單了,她就放心下來了。辦完婆婆的喪事后,秦芳芳感慨道:“人走了,各項殯葬費用還由國家承擔,這樣的政策真正是為老百姓服務的。”
秦芳芳只是南京眾多市民中享受惠民殯葬服務的一個縮影。為保障低收入群體“逝有所安”和滿足市民喪事簡辦的需要,南京殯儀館推出千元辦喪事服務套餐。南京市民以及外地來寧人員逝世后,其家屬均可自主選擇千元辦喪事服務,具體包括遺體接運、冷藏、化妝、告別、火化、骨灰盒等基本服務和商品,總花銷僅需1000元。
不僅如此,2011年、2012年南京市相繼推出惠民殯葬減免政策,將免費對象從困難群體、重點優撫對象擴大到不享受一次性喪葬費的所有市民和駐寧部隊現役軍人。免費項目從遺體處理延伸到骨灰處理,并將生態殯葬與惠民殯葬工作相結合。
常州市制定出臺了《常州市殯葬基本服務項目費用免除辦法》,對城鄉低保、特困供養以及重點優撫對象等特殊困難群體推出了免除殯葬基本服務項目費用的政策。其中,溧陽市以減免或補貼方式提供遺體接運、暫存、火化、骨灰盒、骨灰寄存等基本殯葬服務,最高免費標準達1700元,切實讓群眾在殯葬改革中得到實惠。2021年,常州全市惠民殯葬受益總人數達1.8萬余人,免補總金額2300多萬元。
“2012年,省民政廳、省財政廳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惠民殯葬工作的通知》,對城鄉居民無喪葬補貼人員免除基本喪葬費用,截至2013年底,全省各地全面落實了包含遺體接運、火化、暫存、消毒、骨灰暫存等有關項目的惠民殯葬政策。”江蘇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處長朱長引稱,“十三五”期間惠及206萬人,全省平均減免基本喪葬費用標準1260元,共投入惠民殯葬資金24.7億元。
在對無喪葬補貼的戶籍居民減免基本喪葬費用的基礎上,蘇州、淮安、鹽城、揚州、泰州、鎮江等6市將惠民政策擴展到所有戶籍居民。
“自2009年起,鎮江逐步推行惠民殯葬工作,在全省率先實現常住人口惠民殯葬全覆蓋,最高可減免2300元,切實減輕了群眾的喪葬負擔。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為12.98萬人減免基本喪葬服務費,減免金額達近2億元。”鎮江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處長陳耀輝說。
“老人離世有尊嚴,羊羔跪乳鴉反哺,和諧社會孝當先;老人在世多陪伴,厚養禮葬子孫賢……”在徐州市睢寧縣委、縣政府出臺的《睢寧縣文明新風尚十條》中,積極提倡厚養禮葬。
為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去年10月1日,睢寧縣縣委書記蘇偉和縣四套班子領導分別前往包掛鎮(街道)的逝者家庭吊唁,并均以縣委、縣政府名義為去世老人送上花圈、花籃。自此,縣、鎮(街)、村(居)為轄區內去世老人進行吊唁和追思常態化開展,有條件的村(居)對逝者家屬進行慰問。
2014年以來,縣委、縣政府連續8年將殯葬改革工作納入鎮(街道)績效考核,同時印發了《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推進殯儀服務“一條龍”工作實施方案》,引導喪屬主動簽訂喪事簡辦約定。睢寧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經過多年努力,農村喪事辦理發生了巨大變化,可循環利用的電子花圈逐步代替了原來的一次性花圈花籃,治喪時間從原來的5~7天壓縮到2~3天,酒席標準每桌從800元降低至500元左右,并縮小宴席規模。“一場白事節省萬余元,極大地減輕了群眾負擔。”
睢寧縣邱集鎮還創造性地推出了“生前契約”獎補政策:對骨灰長期采取在庭院式壁葬、骨灰格位存放的居民,免除骨灰格位使用費;對采取海葬、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不保留骨灰的老人,一次性獎勵2000元,并且從簽約次月起每月發放100元生活費,直至去世……截至目前,邱集鎮先后有30位老人簽訂契約選擇花壇葬,1位老人選擇草坪葬,237位老人選擇骨灰堂安葬。
溧陽市制定出臺了《溧陽市殯葬移風易俗實施方案》,率先在常州市范圍內實現全域禁止鳴放禮炮、禁止隨意拋撒紙錢、禁止散埋亂葬。“我們用好基層‘百姓議事堂’‘紅白理事會’和殯葬協會等陣地,將‘婚喪從簡、厚養禮葬’等內容寫進村規民約。”溧陽市民政局局長徐軍芳稱,每年清明,我們在全市開展“移風易俗樹新風”活動,印發《文明祭掃倡議書》,大力宣傳以“愛惜生命、順應自然、凝聚孝心、厚養禮葬、生態殯葬、文明祭祀”為主要內容的綠色、文明殯葬新風。
“全省已有98%的村和涉農社區建有紅白理事會,并將移風易俗和葬俗改革納入村規民約。”江蘇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四級調研員蔡健說,為倡導移風易俗,省委宣傳部出臺了《 關于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的通知》,省民政廳會同省發改委等 10 個部門出臺政策推進生態節地安葬,省、市、縣三級均建立了生態節地葬獎補激勵機制,對采取生態節地安葬方式的逝者家屬平均獎補 1734 元。
“96444不僅是百姓辦理白事的‘貼心熱線’,更是一個貼心平臺。”常州市殯儀館館長湯勇介紹,為了方便市民咨詢殯葬業務和殯葬政策,2013年,常州市開通96444殯葬服務熱線。9年來,該熱線已接了3萬多個電話,把一項項貼心的服務送到逝者家屬身邊。
2017 年,隨著殯葬行業“互聯網+”的推進,“96444”發展成為“一號鍵入、一網通辦”的殯葬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市民只需撥打96444殯葬服務熱線,或者通過PC端網頁、手機端微信接入平臺,常州市民政部門就可以為市民提供24小時殯葬政策宣傳、業務咨詢和受理、車輛調度、投訴建議、電話回訪等殯葬全過程服務。
2021年,為切實解決治喪群眾對火化爐、火化時間選擇的需求,常州市民政局通過殯葬公共服務平臺,由市殯儀館在全市范圍內率先推行移動終端火化預約服務。市民可通過“我的常州”APP智慧民政進入“96444殯葬服務”,或者通過“96444公眾版”小程序或微信公眾號,直接選擇預約各殯儀館的火化爐與火化時間。同時,“96444”平臺將守靈服務、祭掃服務與火化服務三個預約進行整合,實現了常州殯葬服務鏈全流程移動端預約。

南京市江北新區永和堂公益性骨灰堂。
“該預約服務打破了常州殯葬服務鏈固有的服務流程,不僅可以讓治喪群眾提前規劃好時間前往殯儀館,避免扎堆排隊現象,也為疫情防控緩解現場壓力,為百姓治喪提供極大的便利。”湯勇說。
除了常州市,江蘇省南京市、鎮江市、徐州市等多地也建立了“96444”公共殯儀服務平臺。
疫情阻斷了祭掃的路,卻無法阻斷人們對親人的思念。網絡“云祭掃”成為了不少人表達對先人思念的主要方式。
今年清明期間,南京市迭代升級了“寧思念”平臺,優化用戶頁面,新增殯葬資訊、辦事指南、業務查詢等功能,體驗感更強。市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我的南京”APP或“南京殯葬96444”微信公眾號進入“寧思念”,進行網上祭掃、網上預約、留言祈福。市民創建或登錄相應功能頁面后,可輸入逝者信息,運用獻花、點燭、寄語等形式進行在線祭掃。“寧思念”開通以來,已有上百萬市民進行了在線祭掃。
“2016年省級已經建成殯葬管理信息系統,縣級以上殯葬服務單位全部實現聯網,殯葬管理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2021年全面啟用‘全國殯葬系統’,實現部省殯葬管理服務平臺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江蘇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四級調研員蔡健說,全省各級民政部門積極發揮“互聯網+”作用,打造高效、便捷的殯葬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