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建
山東省威海市自2020年被民政部確定為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單位以來,從突破低保政策瓶頸,打破戶籍限制,優化經辦流程等方面入手,積極探索人人享有的普惠式兜底保障體系,讓低保異地申辦更便民更快捷,切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全面提升了困難群眾的幸福指數,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威海市民政局工作人員為外地戶籍困難群眾辦理居住地低保業務。
提高政治站位。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認為外地來威海務工人員是城市的建設者,應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市領導多次批示提出具體要求,分管副市長親自掛帥部署,市民政局主要負責人靠前督導,研究制定居住地申辦低保服務流程,先后以市政府等名義印發《威海市居住地申辦最低生活保障暫行辦法》等三個文件,充分發揮各級社會救助工作領導小組職能作用,明晰各部門職責,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層層傳導壓力,壓緊壓實責任,明確職責分工,確保試點任務順利推進。
全面摸清底數。歷時2個多月,開展摸底排查工作,借助大數據選取相關信息,查詢現有流動人口45.1萬人,持居住證人口13.5萬人,持外地身份證人員繳納失業保險的約18.7萬人,持外地身份證的學生約9.8萬人。從兩方面進行突破,一方面結合“解憂暖心傳黨恩”、低收入人口排查等“大走訪”活動,各區市組織村居工作人員上門入戶開展地毯式摸底排查;另一方面重點從教育和醫療救助名單入手,深入查找非本市戶籍困難群眾。
積極爭取支持。緊緊圍繞全國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以爭創全國范圍可推廣、可復制的典型經驗為目標,制定改革試點方案,積極向民政部、省民政廳匯報,聽取相關指導意見,同時廣泛征求教育、公安、醫保等17個救助部門及社會各界意見,達成建立上下聯動、左右互動的救助框架共識,樹立兜底保障新思維,逐一完善相關方案及救助政策。
明確申請對象范圍。將申請對象按地域分為本市戶籍、省內非本市戶籍及省外戶籍(含港澳臺人員)三類,分別按居住或居住證明期限、繳納三項保險和簽訂勞動合同等不同條件,實施梯度式分類救助,通過逐步增大救助輻射區域,有效控制救助對象范圍的漣漪效應,為積極推進試點工作打下堅實基礎。2022年2月,威海市結合實際情況出臺《威海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辦法》,進一步放寬外地戶籍人員限制條件,將省外戶籍(含港澳臺人員)條件放寬至與省內非本市戶籍一致,爭取將更多的外地戶籍困難群眾納入全市低保范圍。
優化經辦服務流程。在全省率先推行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將低保審批權全部下放至鎮(街道)。申請人可就近在居住地鎮(街道)提交申請,居住地鎮(街道)工作人員通過威海市“威救你”社會救助綜合信息平臺,對申請對象在威海的家庭財產、金融資產等信息進行核對,同步對其家庭繳存養老保險、失業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狀態進行核查。在此基礎上,居住地鎮(街道)委托戶籍地協助開展家庭經濟狀況調查,根據戶籍地反饋的相關信息,組織村(居)兩委開展評議,對符合條件的及時予以公示和納入保障,同時壓縮審批時限,本市戶籍的在15個工作日完成,非本市戶籍的在35個工作日完成。
建立兩地協查機制。威海市建立涵蓋14個部門98個單位,41類96項經濟信息的核對互聯共享機制,與市內30家銀行、54家保險機構聯網核查比對,在全省率先實現金融資產核查全覆蓋。依托部、省、市三級社會救助信息系統,將申請對象電子信息檔案傳輸到戶籍地縣級民政部門或鎮(街道),同步完成兩地經濟信息核對和入戶調查等工作。對屬于本市戶籍的,戶籍地鎮(街道)無需進行經濟信息核對,居住地鎮(街道)與戶籍地鎮(街道)在5個工作日內同步完成入戶調查和鄰里訪問等相關工作;對屬于非本市戶籍的,由戶籍地與居住地鎮(街道)在20個工作日內同步完成經濟信息核對和相關調查,實現核查信息數據互通共享,切實做到“讓困難群眾少跑腿,讓救助數據多跑路”。
健全救助配套政策。在與10個相關救助部門反復研究的基礎上,以市社會救助工作領導小組名義印發《威海市居住地申辦最低生活保障相關救助政策清單》,向社會發布涉及醫療、教育、就業、社保、金融、水費、司法、住房等8大類29項打破戶籍的救助政策,以市民政局名義印發《威海市居住地低保申請表》,制定出包括戶籍地協助調查函、戶籍地協同走訪調查表等在內一整套銜接完備的行政文書,確保基層政策執行規范有序。
壓實各級職責。建立市、縣、鎮、村四級社會救助工作網絡,實現100%全覆蓋,市縣兩級全部建立社會救助服務中心,鎮(街道)全部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社會救助綜合服務平臺,所有村(居)全部設社會救助工作站,打通服務困難群眾“最后一公里”。
強化資金保障。將非本市戶籍低保保障資金全部納入財政預算,明確規定將符合條件的本市戶籍申請對象納入戶籍地低保,資金由戶籍地負擔;將符合條件的非本市戶籍申請對象納入居住地低保,資金由居住地負擔。
加強業務培訓。對全市鎮(街道)民政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詳細講解救助對象范圍、協作核查機制等業務流程及政策,對基層政策執行疑慮進行探討解惑,進一步明確工作任務和要求,有效提高基層對居住地申辦低保工作的認知水平和業務熟悉程度。
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Hi威?!惫俜轿⒃L談欄目,就居住地申辦低保相關問題與網友在線交流,并在各類媒體進行多渠道多方位宣傳和解讀,提高廣大群眾的知曉度,及時讓更多符合條件的非本市戶籍困難群眾看得到、看得懂。
提升監測預警能力。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努力實現救助領域監測無盲區。線上充分利用“威救你”社會救助綜合信息平臺,建立高效監測預警機制,定期對各部門救助的非本市戶籍人員進行篩查比對。線下充分發揮村(居)主動發現、主動告知機制優勢,做好人員排查篩選,努力將更多外地戶籍困難群眾納入救助范圍,為推動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貢獻威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