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夏
關鍵詞 數字化轉型 挑戰 應對策略 高校教師
1數字化轉型背景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正在蓬勃發展。由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顯示,2020 年我國的數字經濟的規模是39.2 萬億元,同比提升2.4 個百分點,數字經濟的增速是GDP 增速的3.2 倍。關于數字經濟的概念,目前廣泛被認可的定義源于在2016 年G20 杭州峰會上多國領導簽署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該倡議指出數字經濟的核心是使用數據以及信息技術來優化經濟結構,賦予國民經濟活力。數字經濟的載體是現代信息網絡,對數據信息和技術的有效利用是數字經濟下提高經濟效率的重要途徑[1] 。
近年來,由數字經濟的發展所帶來數字化轉型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關于數字化轉型的概念與內涵,國內外專家和學者仍未達成共識。現有研究主要從數字技術、轉型內容、轉型結果三個方面對數字化轉型的概念與內涵進行探討與詮釋。本文采用Vial 的定義,即“數字化轉型”為旨在通過組合信息、計算、溝通和連接技術,觸發實體屬性的重大變化,從而改進實體的過程[2] 。
數字化轉型是一場由于科技進步引發的覆蓋社會經濟方方面面的改革。人類歷史經歷了至少三次類似的改革,即三次工業革命。根據過往所經歷的重大變革,我們可以發現教育是應對時代變革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應對數字化轉型及其所帶來的諸多挑戰,需要高度重視教育工作。為給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方向和指導,國家近年來陸續發布相應政策:2021 年,工信部等十部印發的《5G 應用" 揚帆" 行動計劃(2021—2023 年)》明確了“5G+”智慧教育發展方向,提出要加快5G 在教育端的研發,加大5G 技術在教育管理、課堂教學等場景的應用,提升科研、教學、管理等環節的信息化水平;《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點》指出2022 年在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域的首要任務是開展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快推進教育智能升級,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各種政策一致強調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融合教育管理,提升教學質量。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高校教師需要直面新環境所帶來的挑戰,積極采取措施應對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市場新變化以及就業能力的新要求,努力培養和提升自身能力和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創新復合型人才。
2數字化轉型對高校教師的挑戰
2.1知識權威遭遇消解的挑戰
隨著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高校教師的知識權威遭受著消解的挑戰。
(1)數字傳播技術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中,各類學習渠道空前繁盛,如中國大學慕課在線學習平臺,該平臺包含眾多重點高校所提供的上千門課程,供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學習。另外,近年來,嗶哩嗶哩憑著優質多元的教學內容、生動交互的教學模式、高質量的彈幕互動交流,已成為“Z 世代”學習的重要陣地。據B 站數據統計,2019 年學習類的視頻播放量是上一年的374%,觀看學習類視頻的用戶數量超過了5000 人。隨著學習資源平臺的日臻完善和多元,學生可以隨時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尋找到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經驗,不再是依賴教師[3] 。數字化轉型打破了傳統教育中教師是知識獲取專用渠道的局面。
(2)數字傳播技術對高校教師傳授知識的嚴謹性也造成了嚴峻的考驗。學生可以通過多元渠道搜集知識和信息,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高校教師在課堂上傳講的內容如若信口開河,缺乏依據和考證,極可能會被學生視為不嚴謹,甚至會失去學生的尊重。
2.2新型師生關系的挑戰
師生關系不僅會對教育質量產生影響,甚至也會影響教育精髓和本質。數字化轉型對師生關系產生了重大影響,高校教師需要重新認識數字化背景下的師生關系。在傳統師生關系中,高校教師擁有知識、技能和經驗上的優勢,教學是自上而下的。在傳統教育中,學生仰賴聽取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技能,對教師尊重和愛戴,正如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換言之,傳統教師具有知識的壟斷權,教學上的權威性地位,學生處于聽話、順從的地位。
然而,在數字經濟下,教育資源、教育手段、教育對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信息技術日臻發達的今天,大學生擁有眾多的信息獲取渠道和平臺。相比于以前的代際,當代大學生擁有更加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更開闊的視野,甚至在一些方面已經超越了他們的教師。教師“術業有專攻”的優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戰,傳統教育模式變得越來越不適合現今數字化轉型的教育情景。在數字經濟下,高校教師的“教”與大學生的“學”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師生關系不再是“你說我聽、你教我學”的自上而下的主從型模式,而是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下,教師與學生互教互學,共同協力,發現問題、研究問題以及探討問題。因此,高校教師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樹立順應數字化轉型的師生觀,認識到自身更豐富多元的身份:既是民族文化與多元文化的傳播者和守護者、真理知識的宣揚者和踐行者,又是教育理念的推廣者和執行者、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參與者,從而培養相應的新素養和新技能。
2.3教育目標轉變的挑戰
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育模式主要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從以教師為主導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給高校教師的目標轉變提出了要求。高速發展的各類新信息技術為開展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支持和便利。高校教師可在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靈活使用各種教學手段,以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在數字時代里,高校教師的身份和角色是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激勵者與管理者,這就需要高校教師的教育目標要從傳統的強調紀律、聽從命令,轉變為立德樹人、以德服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從傳統的傳授理論知識、基本技能,轉變為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探索能力。
2.4教育新媒介、新環境的挑戰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高校教師要適應教育新媒介和新環境。隨著信息技術不斷融合到教育場景中,傳統教學媒介和教學環境是黑板、粉筆加嘴巴的組合已逐漸被由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支持的新型課堂徹底改革了。例如,應用增強現實(AR)技術可以生動地講解抽象的概念,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拓展學習實踐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學習技術;通過大數據的精準推送,教師可以獲得更豐富的教學資源,以便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備課。目前,已有許多地區順應數字化轉型之機,引進了諸如此類的信息技術手段解放教師,幫助教師提升教育教學質量[4] 。教育新媒介、新環境給高校教師帶來一定便利的同時,也帶來更多的挑戰。一方面,目前高校教師的數字素養存在缺乏的情況。例如,新冠疫情暴發后,很多高校教師被迫開始線上教學,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摸索線上教學模式。為了能完成線上教學,高校教師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設計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研究教學策略,這使得他們感受到更大的備課壓力。由于缺乏足夠的數字素養,高校教師在進行在線課程的課程設計、課堂管理中感受到更大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在技術迅速迭代的信息化時代,高校教師在單位時間所承擔的工作負擔越來越重,他們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更新的設備,不斷應對技術更新后帶來的新的教育任務。新技術迭代短期內、表面上能夠幫助高校教師提高效率(如更快速更方便地獲取備課資源、人機協同高效批改作業或試卷等),但從長期來看,教師疲于不斷適應快速迭代的新技術(如利用新技術滿足更高程度的個性化課堂設計、面對數字化經驗可能更高的代際而產生的師生互動挑戰等)。總之,在面對數字化轉型下的教育新媒介、新環境,高校教師在享受技術賦能的同時,可能會感受到更多的工作負擔、工作挑戰。
3高校教師應對數字化轉型挑戰的策略
針對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挑戰,高校教師在自身努力方面需要開放心態、筑牢職業身份、提升數字素養,同時在客觀上也離不開學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和幫助。
3.1開放心態,擁抱技術,筑牢職業身份
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科技加速發展給人們帶來更快的工作節奏和更重的工作負擔。高校教師和其他勞動者一樣,也在這樣的如何快速迭代的情境中,應對著科技加速發展所帶來的更多、更新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期待。根據中信院發布的報告,截至2020 年,中國有接近100 萬的數字化人才缺口,并且缺口呈現持續擴大的趨勢。高校教師肩負著培養建設國家數字人才、驅動數字化轉型相關的科學研究、推動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的重任,因此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擁抱新興的教育技術。高校應該積極主動學習新信息技術并且加強其在教育教學、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應用,不斷順應時代的需求,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信息技術也一樣。高校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時,也需要謹防技術帶來的潛在風險。例如,數字課堂里由于智慧技術的使用,即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等場景,可能會有“弱化”師生主體、削弱人文主義的教學理念的風險。高校教師需要全面認識信息技術、理解技術的結構本質,避免造成技術使用偏離引發的人性倫理風險。
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當今高校教師職業發展的價值觀應當包括終身學習的發展觀、信息技術的教學觀和立德樹人的職業觀。在數字化轉型情景下,高校教師要筑牢職業身份———不僅是知識技術的傳遞者、更是品德教育的踐行者。換言之,高校教師要注重塑造自身高尚的品格,在潤物細無聲處育人。因此,高校教師需要初心不改、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守正出新,積極主動認識數字化的本質和影響,辯證看待信息技術,將新技術科學應用于課堂教學,讓技術真正服務于傳道授業解惑。
3.2加強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培養,提升教師數字素養
教師的知識素養是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教師的能力素養是保障教育教學活動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數字素養將成為未來高校教師的核心素養。數字化轉型對教師的數字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2021 地平線報告(教與學版)》(下文簡稱“報告”)預測了信息技術對未來教育帶來的影響和挑戰。報告指出,諸如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重要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教學創新,促進了教學專業化,同時給數字素質的普及和提升帶來了新期待。Lohr 等[5] 學者認為,當學生從被動式的學習方式,轉型到建構式和交互式的方式時,將會激發其學習上的投入,從而能夠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數字化的發展給教師實施交互式和建構式教學提供了更多更優的可實施性。高校教師需要在教學的全過程合理、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包括課堂之前的準備、課堂中間的互動、課堂之后的反饋等。然而,相較于被動式的課堂設計,交互式和建構式的設計對教師的精力和時間投入、數字化能力的要求更高。高校教師在缺乏深厚的數字化素養的窘況下,難以應對數字化轉型下的教育要求。
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er,JRC)及其成員國對數字素養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提出了數字化素養的包括數字化安全、數字化交流協作、數字化評估、數字化內容創造、數字化教學。數字化安全是指教師能夠識別安全威脅,能安全、合法地使用信息技術。數字化交流協作是指教師能夠靈活使用信息技術進行交流協作。數字化評估是指教師能利用數字化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能有效診斷與提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數字化內容創造是指教師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對知識進行創新創造。數字化教學是指教師有效使用數字技術開展教學。歐盟及其成員國提出的數字化能力框架給教師的數字化素養培養提供了參照和指導,學校應當加強對高校教師數字化能力培養的支持,把教學技術充分融合在多樣化培訓項目中。例如,對所有新入職的教師都要進行一系列的數字化素養培訓,有計劃地幫助他們拓展數字知識、技能、倫理等方面的素養,助力其用數字化手段創新課堂,將數字化素養的提升貫穿到教師的專業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