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網絡在全球數字化轉型中持續扮演重要角色,作為萬物互聯的地位不“變”。我校鐵道通信與信息化技術專業為對接ICT產業,調整課程體系,增設“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課程,對接“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課程的“1+X”考核標準,重構課程模塊;以培養ICT產業網絡入門人才為目標,通過典型的工作任務開發及實施,依托虛實結合實訓室、網絡資源、微課、視頻、樣板案例等平臺,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成型課堂”,學生能夠按照技能進階規律,完成個性化學習與提升。通過本課程教學方案實施,提高了課堂效率,培養了大量適應網絡不斷演進所需的建設與維護方面的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網絡系統;1+X;實施方案
中圖法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implementation plan of course “network system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KUAI Hongjie
(Jilin Railway Technology College,Jilin 132200,China)
Abstract:The network continue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itsposition as the interconnection of all things does not “change”. The major of railway communication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ur university is to connect the ICT industry,adjust the curriculumsystem, add the course of “network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connectthe “1+X” assessment standard of “network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and re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module. With the goal of training ICT industry network entry-leveltalent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ypical work tasks, and relying on multipleplatforms such as virtual and real training rooms, network resources, micro courses, videos andmodel cases, explore the “generative classroom” with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so that studentscan complete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skill advancement.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scheme of this course,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has beenimprov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technical talents in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required to adapt to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the network have been trained.
Key words: network system,1+X,implementation plan
1引言
“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是鐵道通信與信息化技術專業對接 ICT 行業輻射的各大企業網絡管理工程師崗位在“網絡管理自動化運維”中新要求的課程,對接國家“網絡系統建設運維”的“1+X”證書考核標準,實現了“傳統技術不丟,有線與無線相融,自動化運維對新標”課程目標。本課程圍繞“基于國產路由交換設備的局域網硬件安裝、配置、調測、自動化運維、故障維護”等問題,以可摸可見可操作的“安裝小型局域網硬件設備”為起點,通過項目化的教學模式,架構“虛實結合”學習空間,創新線上線下教學活動,形成“生本課堂”,實現激勵式增量評價的有效探索。
2教學設計
2.1對接“1+X”證書標準,重構模塊課程
本課程教學內容以網絡技術的“新基建、萬物互聯”為應用背景,課程組在最新企業崗位調研中梳理出新的用人需求[1]。通過調研分析、根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對應的“1+X”證書考核標準,課程組修訂課程標準,將“利用 Python 進行‘網絡管理自動化運維”融入教學中(圖1)。以行業需求、技術發展開展課程重構。
2.2培養 ICT 入門級人才,確定目標策略
基于 ICT 行業用人的最新需求,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以及學情的精準分析,課程組確定出本單元教學目標及教學策略。以1個“真實工作任務”為起點,“技能+思政”雙線并行引入“工作過程”為主線,以“任務需求”為導線重構知識;以“教師引導與示范、學生模仿與進階”為導向,利用好線上平臺以及任務預熱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結合學情分析,教學實施由“師、學、企”三方協同,采用案例教學法、演示法、任務驅動法、角色扮演法,在理實一體實訓室,根據學情將學生科學分組,開展討論、互助互學及實踐,探索三方綜合性評價。
2.3對接典型工作任務,“工匠精神”貫穿教學過程
結合對應的“1+X”證書考核標準,設置網絡設備安裝、配置、調測、運維與故障處理等典型工作項目,項目下細化工作任務,以融入任務中的網絡管理工程師標準,培養學生具備中小型網絡設計、部署、管理和智能運維的能力;任務實施都按照特定學情進行科學分組,小組內成員優勢互補、團結協作,小組間競技,教師巡回指導評價,整個課堂管理貫穿“6S”理念,重點與難點問題以精煉風趣的口訣來引導加強記憶與操作;培養學生具備愛崗敬業的情懷,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成為一名合格的網絡工程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2.4構建網絡化虛實結合實踐平臺,踐行樣板教學
構建網絡化虛實結合實踐平臺,實現“學亦有途、練亦有道、考亦有徑”,“實物練手法、虛擬練邏輯”,對標通信網絡工程師崗位要求,實踐中時時踐行“勞動光榮”、課課巧融思政,引導學生崇尚愛崗敬業、苦練技能的工作精神。每個項目推進的目標都是對標“工藝”“連通”“測試”樣板,充分發揮樣板及標兵的作用。
2.5圍繞“崗、課、證、賽”,開通線上線下學習直通車
為保障教學實施,課程選用課證融通教材—“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需要在智慧職教教學平臺上提供“軟件操作短視頻”“課中必會”題庫、“競賽 PK 模擬”“模考自評”“工作過程記錄手冊”,并依托分院國家級樣板支部打造“思政資源庫”和“素材資源庫”,及在校企合作單位幫助下建“教學案例資源庫”,七個方面為學生開通學習直通車。
2.6尋求大數據指導教學全過程,探索增量評價
本課程采用課業完成過程考核與增值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總分100分。注重學生網絡項目涉及的知識和技能的測試,同時在基礎與提升、勞動與管理、愛崗與樂業方面進行增量激勵,各部分考核比重如圖2所示。
3教學過程
3.1應用“虛實結合、對標樣板”教學模式,以思政固根基
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結合“虛實平臺演示”設計工作實際,教學過程以思政為“領航”,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教員為“輔助”的形式,標兵為“對標”,采用“課堂教學任務”為主,“課外學技檢驗”相輔的模式協同育人[2]。
3.2堅持“生本位為基、生成型課堂為翼”的教學活動設計,打造教學閉環
課程組制定了課前導學、課中共學、課后拓學的教學實施方案。課前由“咨詢與導學”產生學情基礎與問題載體;課中以數據為指導,多次“學、練、思、拓”,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活動,推進“生成型課堂”,解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學情動態調整分組,且命名組別融入科技和思政要點,圍繞目標或體現科技前沿,或體現職業必備精神;課后強調“拓與練,思與饋,賽與證”三融合,加強職業行動力的規范與榮譽感的引領。
(1)“學練思拓”—以探究做引,以學情定計
基于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的學情,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練習”引出學習任務,在課中以工作過程為主線,以問題為導向,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基礎靈活調整指導策略,層層遞進地解決重點、突破難點。在課后結合自主研發的“學情數據平臺”開展學習反饋,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優化教學策略。
(2)“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職業能力螺旋上升
基于高考和單獨招生生源不同的知識、技能基礎,同時參考專業整體學生數據,課程組在工作任務實施過程中,以“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混合分組形成團隊,鍛煉學生的溝通交流、協作協調能力,以互助的方式共同學習知識點、演練技能實操,使用教師自編的“工作單”,按設計流程完成工作任務并記錄實施全程,助力學生職業能力以螺旋式上升。
(3)“師、學、企、育”—落實“三全育人”
基于企業崗位“會安裝、懂配置、擅運維、守法規”的用人需求,課程組優化團隊結構,以任課教師為主體,協同“輔導員、企業導師、學生分組”等教學成員,從知識、能力、素質、思政全面育人。
3.2構筑“網絡虛實”學習空間,探索智慧給養—善用線上線下
基于學生信息化應用能力、使用習慣和教學過程中大文件傳輸的需求,結合現有軟硬件條件,教師利用學校的智慧職教搭建大課程平臺,該平臺任務發布、課程題庫、教學資源庫、操作指導于一體;依托接入學院中心交換機的高速網絡搭建云服務器實現作品文件實時收發。結合自研的“學情數據平臺”,使得學習數據收集課上課下全覆蓋,信息技術應用為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供有利幫助。對于教學重點和難點部分,組織校級技能競賽,全員參與,雙線落實。
4學生學習效果
4.1分析學習空間大數據,多維度提升學習效果(1)學以致用,激發學習興趣
豐富的教學方法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熟”帶“新”混合分組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真實項目實施提高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本單元結束后,有4名學生參與教師“精品在線資源課”課件設計任務。
(2)學有所成,達成學習目標
理實結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應用實踐技能的同時更牢記理論知識點,校級技能競賽參賽率達100%,“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初級)”課程的“1+X”考試合格率達80%,“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中級)”課程的“1+X”考試合格率達100%,省級技能競賽參賽隊獲獎率達100%,收獲一等獎2項。
4.2打造“雙師同臺”課堂,ICT 領域少年工匠呈職業式成長
發揮企業導師的樣板示范作用,將 ICT 領域的技術絕活、職業情操、規矩意識、拼搏精神帶入課堂,工匠培養從少年開始。
4.3達成三維目標,夯實職業崗位遷移基礎
以工作過程為主線,強化職業素質提升;將“綠色、安全、高效、團結”融入思政培養,課程學習期間有6名同學獲得優秀團員、8名同學獲得省級創新創業類二等獎,24名同學獲得省級創新創業類三等獎;4名同學獲得省級通信網絡技術大賽一等獎。
5結論
通過對“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課程的實施方案進行研究,通過典型的工作任務開發及實施,依托多個平臺,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成型課堂”,完善多維度的學生評價體系,提高了課堂效率,培養了大量適應網絡不斷演進所需的建設與維護方面的技術技能人才,為其他課程的實施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趙慧.基于智慧樹平臺的管理信息系統翻轉課堂網絡課程建設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23(20):212?213.
[2]景東男.學校拓展性課程網絡管理系統的規劃與建設[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9,37(10):82?83.
作者簡介:
鄶洪杰(1986—),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通信技術,自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