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近年來,上海市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綜合運用法治化、標準化、智能化、社會化手段,著力推進與超大城市運行相匹配的市容環境衛生各專項領域管理,努力實現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全覆蓋、全過程、全天候。與此同時,伴隨上海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原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已無法滿足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所面臨的新需求。
上海,一座超大型城市,創造高品質生活,更整潔、更有序、更溫馨、更安全、更美觀的市容環境,不可或缺。
9月22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44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這部地方立法經歷大修,精細化制度創新,讓“人民城市”容顏常新、安全常在、溫度常存。
增添煙火氣
優化設攤經營管理
煙火氣,就是人民城市最生動的氣質。
一條小馬路,白天車水馬龍,晚間變身夜市,一個個攤位,正是煙火氣的靈動注腳。這當中,安全、秩序、活力、繁華,該如何平衡?
2020年6月6日,上海夜生活節,由楓涇路、BFC外灘金融中心北廣場部分區域共同組成的周末集市——“外灘楓徑”,開市啦!今年8月,上海新地標“外灘楓徑”重新開市。
今年的周末集市,更不尋常。每次開市前,各項預案緊鑼密鼓,都是“保留節目”——優化常態化核酸檢測亭設置和開放時間,方便夜市攤主和往來游客;安排城管、市場監管和市容綠化部門組成專班在周邊巡邏,保障市集食品安全、垃圾分類和現場秩序……
每次開市前一天,晚間7時,楓涇路上,公安負責封路;晚間11時,搭建攤位進場……林峰,一位城管執法者,也是周末集市的幕后工作者,開市前必到現場查看,細節都看到了,才放心。
精細到每個攤位,疫情防控、周末集市,兩手抓兩不誤——不止外灘楓徑,上海的夜市,無不如此。
“隨著城市管理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對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要求,也從‘有沒有逐步上升為‘好不好‘精不精。”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長鄧建平說,地方立法以問題導向、需求導向,重點對設攤經營、戶外廣告設施和戶外招牌管理作了優化。
設攤經營,地方立法的一個顯著調整是——原來的條例,明確規定不得擅自占道設攤和跨門營業;本次修訂,平衡市容管理和經濟活力,明確本市探索利用公共區域有序發展夜間經濟、體驗經濟、步行街業態、農產品地產地銷模式 。
今后,讓城市“煙火氣”更濃一些。一個城市公共區域,能否成為夜市擺攤經營,哪些因素必須考量?依據《條例》第21條,市容環境衛生、交通安全、公共安全、消費需求,拿來綜合考量,合適的,就可以劃定公共區域用于經營活動。當然,區政府應當組織制定具體方案,明確允許從事經營活動的區域范圍、時段、業態,以及市容環境衛生責任主體和管理要求,并向社會公布。
而在農村地區,鄉鎮政府結合農業資源條件、農產品品種特點,劃定一定的公共區域,供村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銷售自產的農副產品,只要遵守市容環境衛生要求,即可合法擺攤。
此外,對于戶外廣告設施和戶外招牌的設置,原條例實行全面許可。本次修訂,按照“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和城市運行安全的要求,條例相應調整為“許可+備案”的分類管理模式——在歷史文化風貌區、風貌保護街坊內、風貌保護道路、風貌保護河道沿線、文物保護單位或者優秀歷史建筑上設置戶外招牌,以及設置可能影響公共安全的戶外廣告設施、招牌,實行許可管理;其他戶外廣告設施、戶外招牌設置,采用備案形式。
充滿人情味
第三衛生間入法
在上海公共場所普及第三衛生間,是市人大代表李飛康的一個心愿。
公園、商場、醫院……不少老人出行都有家人陪伴,隨著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已人到中年,兒子陪伴老母親,女兒陪伴老父親,很常見,老人若身體不適行動不便,“如廁尷尬”真真急煞人……
黃浦區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曾收到了市民劉女士的人民建議——建議上海各級醫院門診、急診大廳設置“家庭衛生間”。什么是“家庭衛生間”?就是“第三衛生間”,在公共場所專門設置,協助不能自理的異性親人方便如廁,人性化、便民化、智慧化。
此后,市人大代表李飛康向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提出代表建議——急診大廳應設立“第三衛生間”。第三衛生間,市民身邊事,特定時間特定地點,也是城市生活“急難愁”,市民劉女士做了有心人,把解決問題的“金點子”交給了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市人大代表李飛康關注了這個“金點子”,并以法定形式向政府職能部門提出代表建議。
《條例》第38條明確——新建、改建公共廁所,應當按照規定設置無障礙廁間,優化男女廁位配置比例,加強適老化適幼化設施、設備配備。大型商場、文化體育場館、旅游景點、公園等人流密集場所新建、改建公共廁所,應當設置第三衛生間。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公共廁所依法都是免費開放;而且,具備條件的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廁,24小時全天候開放。同時,鼓勵沿街單位廁所向公眾開放,開放情況納入社會責任評價體系。農貿市場、軌道交通站點、旅游景點等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根據場所實際情況,增加公共廁所保潔頻次,落實管理責任。
第三衛生間入法,是這座城市的人情味。同樣讓人感受城市溫度的,是條例中出現的“愛心接力站”。《條例》第66條明確,本市鼓勵社會單位采用愛心接力站等多種方式,為環境衛生作業服務人員提供休息、飲水等服務。
2022年夏天,連續40℃高溫天,酷熱難耐,一個消息卻是慰藉人心——上海多了一批“城市美容師”的專屬歇腳地,浦東新區首批42座公廁“環衛工人愛心驛站”開放運行。
今后,可以預見的是,“愛心接力站”將是戶外工作者的溫馨港灣,遮風擋雨,歇歇腳。因為地方立法的倡導,還將有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加油站、超市便利店、銀行、店鋪商場……紛紛設立“愛心驛站”,讓更多人在酷暑三伏天感受清涼,在天寒地凍時感受溫暖!
筑牢安全感
完善突發事件應對機制
今年抗疫期間,抗原檢測,成為核酸檢測的一種補充,快速、簡單、易行,適合在基層迅速開展大規模檢測。使用后的抗原檢測試劑組件,又該如何回收處置?今年4月,市人大代表吳堅向市人大常委會代表工委提交代表建議,建議在全市范圍內統一收集和處置使用后的抗原檢測試劑組件。
不止抗原檢測試劑組件,新冠疫情期間,市容環境衛生管理領域暴露出一些問題,上海已針對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這些措施,作為創制性內容進入地方立法,代表建議也在地方立法中得到系統性回應。由市、區綠化市容部門結合市容環境衛生專業領域特點,編制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明確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預防預警機制、處置程序、保障措施,條例第53條至第55條明確——
◆在發生傳染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公園綠地、公共廁所、垃圾收集設施和堆放場所應當按照規定進行消毒;
◆對于因突發事件造成生活垃圾、裝修垃圾無法及時運輸、處置的,市綠化市容部門可以對投放、駁運、收集、運輸、處置方式和時間、場所作出臨時調整;
◆要求生活垃圾管理責任人保障生活垃圾的及時收集、駁運,區綠化市容、房管等部門予以指導、督促和協調,由街鎮做好收集、駁運的托底工作;
◆其他廢棄物,由有關部門會同綠化市容部門制定協同處置方案,確保得到及時處理;
◆明確突發事件發生后,由區政府負責解決環境衛生作業服務人員臨時居住、作業條件保障以及其他相關問題,避免對環境衛生正常維護造成重大影響。
當前,上海疫情形勢總體平穩可控,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依然巨大,疫情防控這根弦一刻都不能放松。平戰結合,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地方立法還將“數字治理”融入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明確依托“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采用多種方式,實現集感知、分析、處置、執法、服務為一體的智慧管理,推動市容衛生管理的數字化轉型。
(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