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杉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導文件,對我國的學校教育和校外培訓進行大力改革。學校在推進減負的過程中要明確認識到,減負并不是單純地一減了之,更重要的是增加公共教育的供給、提升學校教育的教育質量,讓學生在學校多樣、高效的教育環境中實現綜合素養的發展。本文將從教學目標、內容、形式、作業、課后服務五個維度,就“減什么”“如何減”“怎樣構建高效的小學學校教育”提出建議。
一、整合教學目標,明確課程實施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要確定的第一個重要內容,教學目標的設定以及教學重難點的確定都影響著教師后續的教育教學活動開展,對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育作為一項國家大計,在國家層面上有新課程標準、課程教育大綱等對教師的教育活動進行整體方向的把控;在學校層面,有年級目標、學期目標對教師課程目標的制定起著約束作用。要想實現精準減負,又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依據教材中的內容,整合新課標要求、學期目標、單元目標,最終確定出適合學生實際發展水平,又處于能激發學生最大潛力的最近發展區的三維目標,將能指導教師后續的教育活動,也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方向指引。
以小學四年級教學為例,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識字、閱讀、習作等方面提出了詳細的要求,教師在開展語文課程教學時要提前了解新課標要求,并深入探析教材中的內容,從中找到教育要點,確定教學目標。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教材中的《觀潮》一課,認知與能力目標:能準確識記本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正確讀寫“籠罩”“薄霧”等詞語;閱讀上能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內容,能背誦第3、4自然段。過程與方法目標,一邊閱讀一邊發揮想象,在頭腦中想象作者描繪的錢塘江大潮景象,聯系上下文并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文章中語句的含義。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大自然的壯觀,對自然景觀產生喜愛,體會到與人交流閱讀感受的樂趣。教學重點:通過閱讀和想象,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自然景象。教學難點:掌握文章的整體脈絡,了解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式。教師將授課內容的三維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進行清晰明確的梳理,可以讓教師的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時間分配更加有的放矢,提升課堂時間的利用效率,讓學生在課堂上實現高效吸收,減少課下不必要的時間投入。
二、加強教師教研,選擇優質教學內容
“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要依靠教師強大的教學組織能力,“五增”中要求教師要增強課堂教學改革的力度和效能,“五減”中要求減教輔資料,執行“一科一輔”政策,以上都對教學課堂的開展提出了改革要求。課堂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主要陣地,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內容的主要載體,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學校應該高度重視對教師教研能力的培養,圍繞教師課程內容的選擇開展系列教研、培訓活動,增強學校教師利用互聯網等教學資源的“增一增”與“減一減”能力,讓學校成為教師能力提升的堅實后盾。教師自身在教研過程中要積極參與互動,及時提出不明確的地方,并加以解決,讓自己能面對多樣的教育資源內容,從中篩選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提升課堂內容的實際教學效能。
以語文學習中的神話故事學習為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神話故事內容,如《盤古開天地》《精衛填?!贰镀樟_米修斯》《女媧補天》等,神話故事都具有想象力豐富的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社會、自然的認知,蘊涵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以其中的《精衛填海》故事為例,精衛填海是中國的上古傳說之一,以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以教材中的故事為基本教育內容,課外拓展有限,在課堂增效的理念下,教師要對精衛填海的故事有更深層次的解讀,首先要對精衛填海故事進行定位。相傳精衛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天女娃到東海游玩,不幸溺死于水中,死后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之中,然后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就像喚著自己一樣。從不同的研究視角來看,女娃死后化身為神鳥,這屬于變形神話中的“死后托生”神話,女娃化身神鳥后終身進行填海事業以報東海溺死之仇,這還屬于“復仇神話”。教師還應該看到在精衛填海故事背后隱藏的先民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認知,女娃代表人生命的脆弱,大海則代表自然的神圣強大,精衛終身致力于填海事業是百折不回意志的體現,因此,還屬于道德意識神話。教師在對本神話故事內容有了深刻的認識了解后,依據內容和目標從網絡上搜集相應的教學資料,幫助學生在對《精衛填海》神話有充分認知的基礎上,對神話內容的結構體系有一定的了解。如教師從網絡上下載適合學生年齡階段的故事視頻,讓學生結合教材文字內容進行理解,使其更加形象。整理一些符合該階段學生理解能力的“復仇神話”“道德意志神話”“死后托生神話”,完善學生對神話的認知體系。
三、豐富教學形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活動的進行要學生和教師雙方的參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多設計一些學生能參與的實踐練習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增強主人翁意識,并在實際探索活動中,與同伴進行交流溝通,完善自身的探究計劃,實現探究能力和與人交往能力的發展。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加強對學生的適當引導,讓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快捷方式,掌握問題分析、問題解決的技能。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能及時發現自身能力水平的不足,尋求教師或者同伴的幫助,在課堂上高效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實現課堂實際效率的提升。
以小學數學活動的開展為例,數學學習離不開對數學概念、數學算式的學習,數學知識也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故小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活動時可以從生活中的情境入手,在比一比的學習中,教師出示一張兩個小朋友在比身高的圖片,提問:“圖片中的兩個小朋友在做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小朋友自比身高,由此引入課堂學習內容,“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比一比的現象?”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場景,將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學習聯系起來,“他們是如何比出不同的?你能用老師給你們提供的教具做哪些比一比的小活動呢?請你將活動記錄下來,可以獨自進行活動,也可以合作完成。”教師將活動的主導權交給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活動情況進行觀察,在發現學生的活動出現困難時,教師可以采取適當的介入方式,參與學生的活動,幫助其進行比一比活動,教師若發現學生以獨自活動為主,可以引導學生與周圍的學生合作,在更豐富的教具中探索出不同的活動內容。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活動進行梳理,找到比一比活動中蘊涵的數學思想,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中獲得的經驗更容易被吸納到認知體系中轉化為屬于自己的能力,在遇到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將其調動起來,通過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吸收效率來側面減少學生面對同樣難度作業習題的負擔。
四、精選作業內容,鼓勵作業多樣表達
對小學作業的改革是小學“減負”的重點內容,以往的教育教學模式中,各科教師在課程教學結束之后總是會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內容,讓學生進行知識測驗和知識鞏固,對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進行研究會發現,其中存在著大量趨同的內容練習,甚至有些作業可以算做重復性內容,出題方式、思維相同,僅僅變換了數據,這樣的作業占據著作業總量的很大部分,不僅給學生的作業學習來了很大的負擔,而且對學生能力來說也只是單純機械地重復、沒有任何提升作用,“雙減”政策下,小學教師應該從作業的數量和作業的質量兩個方面對作業布置進行減負、增效。
針對作業的數量來說,要規范作業的布置,精選作業內容,從整體上進行協調,嚴格把控學生作業的總量。學生的家庭作業是由小學所有學科教師布置作業的總量構成,以往的作業布置中,教師之間互不溝通,每個教師都覺得自己布置的不多,但是所有學科的作業加起來的總量會很大,學生花費在完成作業上的時間過多,有的解題速度較慢的學生甚至要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導致休息時間不足,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健康。在小學的全面減負下,各科教師應該加強溝通,互相協調作業分配時間,嚴格做到規定的1~2年級不設置書面作業,3~6年級學生的書面家庭作業完成時常要控制在60分鐘以內容的要求,減少學生的作業負擔。
針對作業的質量來說,學生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靠題海戰術刷出來的,大量同質化的作業內容只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和精力,對其能力的提升并沒有幫助,教師應該加強對作業布置的教研,由教研組集中研究學生作業內容的選擇和布置,各學科教師將作業布置方案提交到教研組中,經由篩選、更改后進行發布,確保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具有鞏固知識內容的經典習題,又有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開放性試題,避免同質化試題對學生精力的消耗,滿足新課程標注中對未來人才的培養需要。另外,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落實分層教學理念,將作業按照班級不同的學生能力層次進行劃分,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身能力發展的教育。此外,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能動性,將作業劃分為“選做”和“必做”兩個部分,這種作業布置形式會讓學生體會到被尊重的感覺,減少對作業的抵抗心理,提升完成作業的興趣,在必做作業中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在選做作業中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又鍛煉了學生的選擇能力,在選做作業中,以開放性問題為主,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多學科知識內容融合起來,創新作業的完成形式,把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轉變為學生創作的過程,享受完成作業的樂趣。
五、課后多樣服務,保障服務質量雙全
在今年的教育領域改革中,與“雙減”政策相伴的還有學校的課后服務政策,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學校和教師要在“雙減”的視角下創新課后服務新模式,完善課后服務的行政管理保障,教師的課堂管理保障、課后服務質量保障,全面落實“一切為了孩子”的理念。
1.實行“塔式”課程服務,該模式由四個部分構成,一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基礎課業輔導課程,主要是授課教師要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展教學答疑活動,幫助學生查缺補漏,減輕學生的課后學習負擔。二是多能項目課程,主要是以項目課程為依托的多元式學習,讓學生在古典文化、體育拓展等活動中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使其獲得身心雙方面的發展。三是特色課程,以班級特色為主要內容,讓學生參與特色課程的學習,打造與眾不同的競爭力,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四是個性化課程,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個待雕琢的玉器,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閃光點,要堅持共性與個性共同發展的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較為個性化的課程服務,如攀巖、陶藝、茶藝、游泳課程等。
2.實行“滾動式”課程服務,教師采取走班制,課程滾動,送課到班,每周更換一次課程內容,通過特色課程的滾動式教學,減少學生學習對固定特色課程產生的倦怠感,保持學生對特色課程的新鮮感和期待。大多數時間采取每周四次常規課程與一次特色課程滾動的課后服務模式,依據學生的表現情況可以適當與特色課教師進行協調,在學生表現良好的情況下給予獎勵,再次開展特色課程活動,提升學生的課程期待,也激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表現、遵守規則。此外,教師還應該注意對課后服務教學空間的拓展,一般的教學活動和常規的課后服務多數都集中在教室中進行,教師可以根據特色課程的內容,將部分課程內容轉移到室外進行,拓展課程的活動空間,也為學生提供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利用周圍的資源進行課程內容的創新,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與自然的互動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增強學生對自然景物的喜愛,教師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走出教室、走出家門,多在自然中呼吸,感受自然界帶給人們的美好感受,提升學生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
六、結語
“雙減”政策是國家面對新的社會經濟形式制定的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家長經濟負擔、增加學校教育實效的重要舉措。面對新的教育形式,學校教師應該自覺更新教學理念,將“五增五減”思想融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提升“五性教育”質量,讓學生在明確的學習目標指引下,結合教師提供的優質教學資料,采用自主探究學習、情景演繹等學習方式獲得綜合素養上的提升。并在教師減負優化后的作業內容與課后服務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豐富所感,實現小學學校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