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東
德育工作成果對中學生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網絡環境的普及增加了學生接觸網絡的可能,農村教育環境中德育和智育條件的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成長發展,在網絡環境下的農村中學環境中,德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網絡環境下德育工作中面臨的挑戰和現狀,提出建設新型德育管理體系、建設校園文化、家校強化溝通合作等策略,以提升德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一、網絡環境下農村中學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價值觀念偏移
網絡中信息發布和宣傳的成本較低,多種文化思想與價值觀交融在一起,在學生接觸網絡環境的同時各種思想逐漸滲透到學生的認知模式中,此時中學生對社會的理解和認知模式尚未形成,對外在消極思想的辨識力和抵抗力較弱,學生長期在生活環境中積累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遭到破壞,最終導致學生的價值觀念發生變化,阻礙學生成長。
(二)道德觀念淡化
青少年群體在現實環境中的言行受到親人、教師的看管以及社會責任的約束和法律的制約,網絡環境與現實相比缺少足夠的限制與約束,對中學生而言網絡中的言行更加自由,部分學生沉溺于網絡中,在長期處于缺少道德文化限制的環境中放縱自我,導致學生逐漸失去了對自我行為和思想的評價標準,道德標準淡化導致部分學生最終誤入歧途。
(三)消極對待生活
新奇的網絡信息能夠持續給予學生刺激感,讓他們在虛擬的社會空間中逃離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在網絡中尋找刺激和心理安慰,并在后續的生活中逐漸加重對網絡的依賴,導致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受到影響,越是沉迷網絡,與生活脫軌,生活中的問題與矛盾越是得不到解決,矛盾存在導致學生對網絡的依賴進一步加深,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網絡環境下農村中學德育現狀
(一)學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
對中學生而言,每天在學校中度過的時間較長,學校對學生的影響更加深刻,現階段農村中學教育體系中部分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未能隨時代的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教師對自我角色的認知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過分注重智育,德育工作落實成果相對有限。部分教師雖然認識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在教育方法上未能隨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生硬的理論說教和強硬的行為要求容易招致學生的反感,德育思想內涵未能深入學生的思想深處。
(二)家庭德育中存在的問題
家庭是陪伴中學生接受教育的最初場所,家庭教育伴隨著孩子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育孩子道德素養的關鍵。然而現有的家庭環境中部分家長在德育中存在一定誤區,影響著德育的質量。農村地區部分家長的文化水平相對有限,在教育中缺少正確的方法支持,容易出現溺愛型教育、暴力型教育和放任型教育三種情況,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部分農村家庭生活結構發生變化,單親家庭、留守家庭、寄養家庭較為普遍,家長缺位導致學生未能擁有一個健全的家庭環境,影響學生的德育水平。
三、網絡環境下農村中學德育落實策略
(一)結合網絡環境特點,創建網絡德育管理體系
在網絡環境中開展德育工作,需要從德育的針對性、網絡的虛擬性入手,結合網絡環境特征和學生沉迷網絡的原因構建網絡德育管理體系,重視網絡的積極意義,借助網絡環境開展德育工作,保證德育的實效性。為此學校在工作中應組建一支具有優秀網絡素養的德育教師隊伍,在人才選聘上注重對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考核與要求,強化對教師德育能力的關注與培養,定期組織德育培訓活動,提升教師的網絡技術和德育工作理念,在教職工作中將德育工作與網絡技術融為一體,為網絡德育管理工作的推動落實打好基礎。在實施過程中組織學生創建德育網站,定期更新發展內容,發布德育動畫視頻,定期組織學生觀看;開展線上讀書、綠色學習活動,讓學生以健康的方式探索網絡世界,體會網絡的正向功能,滿足學生對網絡的好奇心。將網絡要素融入德育工作中,以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案例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圍繞農村中學生的家校生活環境開展實例教育型工作,讓學生及時認識到網絡的危害,用正確的方式方法看待自己面臨的問題,利用網絡郵箱、QQ、微信等溝通工具的便利性和隱秘性特征開展德育工作,打通師生溝通渠道,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與教師溝通互動,保證德育的實效性,讓中學生以正確的眼光接觸、了解、看待網絡,使農村中學的德育水平得到充分提升。
(二)靈活運用網絡工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互聯網對德育工作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容易讓學生沉迷網絡環境無法自拔的同時,也具有開闊學生視野、助力農村學生成長發展的積極作用。為此在農村環境中開展德育工作,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確認識網絡的作用以及對學生未來成長的重要意義,在德育工作中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網絡的價值。為此教師可在與學校溝通的基礎上打造專題式校園文化環境,例如適當占用每日課間時間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網絡教育宣傳片,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看待互聯網的積極作用和危害性,播放與網絡德育相關的特別教育節目,如網癮學生的家長訪談節目、網絡道德教育節目等,日積月累中使學生對網絡形成正確認識。在校園內部利用板報、展示櫥窗、校園網等信息宣傳板塊普及網絡道德規范,結合實際案例分析網絡成癮的危害,讓環境影響代替枯燥的理論說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降低中學生沉迷網絡環境的可能性。
部分學生沉迷網絡環境與方向性引導的缺失存在一定關系,為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教師應積極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和放假時間組織主題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一同參與網頁制作活動,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同時將班級中的活動視頻、活動圖片上傳到網頁中,在集體活動中賦予學生社會價值,讓班集體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中的重要推手,幫助學生擺脫網絡依賴。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德育宣傳,在校園內部營造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學習成長環境,幫助學生遠離不良網絡環境的危害。
(三)家校強化溝通合作,共同樹立言行榜樣
農村中學德育工作的開展需要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參與,才能真正做到保證德育連續性和保證教育質量的要求。考慮到家校合作模式中家庭環境因素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學校和教師應在德育中發揮主體作用,例如在中學定期組織家長座談會,雙方在座談會中溝通學生在校內和校外的行為表現,方便家長和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考慮到部分學生的家庭結構較為特殊,學生父母直接參與家長座談會較為困難,教師可利用微信、QQ等線上交流軟件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為雙方溝通互動提供便利條件。部分學生家長外出打工,常年由隔代親屬照顧看管,疏于管理或是溺愛情況普遍存在,為此學校應定期統計學生的家庭情況,將留守學生的日常信息記錄成冊,進行科學化評估管理。由學校統一安排教師在課后組織學習活動和娛樂活動,填補學生成長中的家庭空白,在深入交流、相互溝通的過程中讓教師和學校成為學生的成長指路人。考慮到代管家庭中長輩的互聯網應用能力有限,教師可定期組織家訪,與長輩溝通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了解祖輩代管教育情況,條件允許時教師可在溝通中適當加入德育理念方法傳遞環節,讓代管家長了解正確的德育方式,在生活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認知和行為習慣,塑造良性的家庭德育氛圍,為學生德育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網絡環境下農村中學開展德育工作,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入手,將網絡要素引入德育方式和教育內容中,成為德育的一部分,幫助學生以正確的方式看待互聯網,避免學生沉迷網絡無法自拔,影響學生的正常發展。在德育中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家校溝通中為學生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家校合力將學生培養為建設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規劃課題“新時代農村中學網絡道德教育發展策略研究”(課題立號:GS[2021]GHB1315)研究成果。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