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美昌
當下初中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費時多、負擔重、收效微”的問題,盡管廣大語文教師對教學方法、策略做出了不少研究,但根本問題仍未解決,語文教學效率依舊不夠理想。在新時期下,如何走出傳統教學的弊端,切實實現語文教學效益的提高,要初中語文教師進行著重研討。本文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的現存問題,提出幾點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供廣大教師參考。
如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以來都是各級教師重點研討的問題。在新課程改革的驅動下,各種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走入了初中語文課堂,為初中語文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指明了具體方向。要想保障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語文教師就必須以新課程改革為標準,在教學方法、策略上都要圍繞著新課程標準展開,并結合初中學生的興趣、知識接受能力、認知水平,采取情境教學、合作教學,既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欲望,也能在無形中保障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最終達到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師教學觀念偏差
新課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部分初中語文教師過于追求教學成績的教育觀念仍未改變,只關注教學進度,注重對學生知識的灌輸,不顧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運用,在教育觀念上存在功利化。在教育方法上,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體的現象并未衰減,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式”“你聽我講”式教學模式依舊存在,嚴重缺乏體驗式、情境式等多元教學模式的運用,以致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凸顯,嚴重缺乏自我學習、自主探究的空間,從而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二)閱讀教學質量不高
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基礎環節,閱讀教學的成效直接關乎著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的形成。有效的閱讀教學也是促使學生人文素養、思想情感形成的基石,然而,部分語文教師沒有深刻意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在閱讀教學中仍在采取過時的“填鴨式”教學,課堂中缺乏提問、互動,以致學生的思維斷層比較嚴重。且很少有學生能在閱讀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寫作靈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并實現活學活用,學生舉一反三和學以致用的能力不足,以致整體的閱讀質量和效果不夠理想。有的語文教師教育教學經驗不足,沒有圍繞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沒有通過對教學大綱的分析以及研究讓學生自主理解、大膽想象,按部就班地講解文本的字詞、中心思想,教學內容十分單一,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也較低。
(三)教育模式未實現現代化
新課程改革理念提出: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要推動語文課程的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ヂ摼W和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與應用,為初中語文課程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靈活地運用多媒體、電子白板、微課等技術,構建出全新翻轉課堂、智慧課堂體系,也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強化學生的課堂體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語文教師沒有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深度融合,只是簡單地利用PPT進行課程教學,由板書轉變為電子白板,沒有深度挖掘信息化手段的優勢,尚未從根本上引發課程教學模式的變革,這也是影響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
(一)趣味性課程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生的興趣是語文課堂活動得以有效開展的前提,只有學生對語文產生了興趣,才會樂于專研語文,愿意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因而,要想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初中語文教師首先在課前導入階段,就要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快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如,語文教師可以采取趣味性的課程導入策略,通過生活導入、談話導入、啟發式導入、多媒體導入、故事導入等多種方法導入新課。在課堂教學中,可帶領學生默讀、朗讀文章,以幫助學生加快閱讀速度,初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從而為后續教學的展開奠基。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說說這篇文章講了什么內容?劃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和段落等,通過這一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創設課堂情境,促進學生參與
新課程改革著重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一理念下,教師要在教學模式上做出優化,積極構建出趣味性、生活性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由討論、自由思考、自由探究,最大程度上解放自身的身心,進而有效達到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感、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的目的。同樣,在初中語文課堂中,角色扮演也是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通過表演小品、改編故事、表演舞臺劇等多種形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獲取更多的樂趣,強化其課堂體驗,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讓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明顯提升。
(三)強化師生交互,活躍課堂氛圍
一個高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師生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語文教師,不能只顧講解課堂內容,而是要借助問題驅動、積極引導實現和學生的對話,讓學生從沉悶的課堂氛圍中脫離出來,從而無形中活躍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初中語文《敬畏自然》的教學中,語文教師除了要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外,還要培養學生的生態保護思維,教師可在結合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延伸,圍繞著生態保護設計出多種問題,在問題設計之后,可先讓學生自由探討,讓學生具備更多的發言機會和空間,構建出一個交互性強的課堂氛圍。最后教師再在適當時機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在思想上得到有效啟發。通過這一細致的問題設計,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最終在師生的共同作用下,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構建出高效、活躍的語文課堂。
(四)運用信息手段,豐富課堂內容
新時代下信息手段的運用為語文教師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帶來了新的渠道。信息技術作為當下應用廣泛的教學工具,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優勢,借助其“可視化”和“直觀化”功能,給學生創設出妙趣橫生的課堂氛圍,學生在視覺、聽覺的多重體驗下,其身心也將全部融合到課堂中,給予學生良好的課堂體驗,也能在無形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在進行《白楊贊禮》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本的文字描述轉為視頻,展示在電子白板上,讓學生仔細觀察、深刻分析,找出其中的細節。在此過程中,除去展示課本中的插圖以外,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蒼茫的黃土高原畫卷或者一些風土人情,或者沙漠中堅挺的白楊樹,讓學生將畫面、文字結合起來分析,對這篇文章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五)充分運用微課,促進學生知識掌握
微課是信息化背景下,運用最廣泛的手段之一,也是新時代下保障語文教學有效的重要基石。微課以視頻為載體,將教材重點知識進行匯總,短小精悍、嚴謹而又形象,由教師集中講解,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在短時間內更集中,避免他們由于走神而遺漏知識點。微課比較形象生動,教師也可借助微課創設教學情境,學生會充分利用每一分鐘時間,從而提高聽講的有效性。比如在學習《一滴水經過麗江》時,很多學生沒到過麗江,不了解麗江的美。作者化身為一滴水,從終年積雪的玉龍雪山一路南奔,流過麗江很多地方,看到麗江的很多美景,來到四方街,登上大水車,體驗百姓生活等。學生通過文字,很難真正體會文章所描繪的壯麗景觀。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微視頻播放展示玉龍雪山的美、麗江古鎮的文化魅力,讓學生將文章內容和視頻畫面相結合,更好地體會作者寫作的獨特視角,也能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壯麗河山和淳樸的風土人情。對語文教材中的一些節選文章,學生在分析人物特征、理解文章主旨時,可能會因為文章的不完整而停留在表面。比如再閱讀《誰是最可愛的人》時,教師可以播放《松骨峰戰斗》《馬玉祥火場救小孩》《防空洞談話》三個段視頻和《跨過鴨綠江》歌曲,讓學生借助微視頻,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用心,也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志愿軍戰士的崇高與偉大,體會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這一主題。由此可見,微視頻能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使他們快速融入教學環境中,還能在良好的氛圍中有效地掌握課文難點知識。
(六)引導學生誦讀、背誦課文,豐富寫作素材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初中語文中教材選材豐富,文質兼美,一些經典文章可讀性較強,并且蘊涵豐富的內涵。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朗讀,通過朗讀的方式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有效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誦讀經典篇目,初中語文中的古詩詞和文言文蘊涵豐富的傳統文化精神,且具有較強的學習價值和可讀性,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這些經典內容,讓學生通過閱讀領略中華文化的燦爛文明,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豐富學生的積累,以此作為學生的寫作素材。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文言文、古詩文的閱讀,鼓勵學生積極背誦、默寫,讓學生能在寫作中“如有神助”“信手拈來”。最后,要注重總結,寫出讀后感悟。在閱讀一篇文本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對其進行總結,或者寫出讀后感悟,表明自己收獲了什么,能從中明白什么道理,并將其以作文的形式上交給教師。例如,在閱讀七年級下冊名著導讀《海底兩萬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讀書筆記,包括“主要內容、名句積累、最感興趣的地方、質疑的地方、讀后感悟”等,整本書讀完,再讓學生畫航海圖。這樣讓學生在閱讀之后能真正得到啟發,避免“讀后即忘”或沒有把名著閱讀落到實處。
(七)小組合作學習,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在當下運用得較為廣泛,該教學體系強調學生之間的團隊探究,在探究中踐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學生之間發表自身的看法和觀點,活躍氣氛,從而達到增強學生課堂體驗、發展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最終達到提升教學有效性的目的。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經常開展小組活動,實現學生課堂體驗的再強化。在課堂中,教師可設計多樣化任務,讓學生以分工協作的形式加以完成,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發展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資料收集能力及協作溝通能力等,以此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八)教學聯系生活,強化學生的感悟
學習的最終任務是將知識運用于實踐,不管是哪一門學科,其都和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通過將語文課程導向生活,既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也能發展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從而實現“知行合一”,且生活化教育能使學生從情境中獲得來自生活的靈感,在某個時刻產生對生活的感悟,以確保學生有所啟迪。比如,《回憶我的母親》這篇文章屬于“故事類”,講述了朱德將軍與自己母親之間所發生的種種,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濃濃思念與贊美之情。在該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生活教學法,講述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故事,勾起學生與母親之間的記憶,幫助學生實現自身情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使其更好地感受文章內容,以“情”入文,對文章的理解鑒賞也能更順暢,其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也可以獲得發展與提升。
(九)提倡新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習效益
傳統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中過于被動,教師也強調學生死記硬背,學生不僅學習效果不佳,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也會受到極大限制。新課程改革要求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教師除去“教”外,還要注重學生的“學”,只有通過“教”與“學”的共同作用,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教學效益。因此,語文教師應教會學生學習,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有目標、有計劃、有方向、有方法地學習,如此才能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效益。具體而言,教師在語文課程教學中,除去利用創設情境、開展小組合作、游戲教學外,還要學會利用任務驅動、問題驅動等,并傳授一些背誦、記憶、速讀等方法,讓學生真正掌握學習技巧。教學從來都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任務,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作用的結果,教師只有傳遞學生正確有效的學習辦法,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三、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學愈發受到教師和學校的關注。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新課程標準給教學側重點帶來的影響,將教學緊扣于學生的實際需求,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為落腳點,采取更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打造出高效的語文課堂。
(劉? 蕓)